【案情】
張某因資金周轉困難,用一間店鋪做抵押向李某借款200萬元。借款到期后,張某分文未還,李某向當地法院起訴要求張某償還200萬元借款及利息。判決生效后,法院裁定拍賣店鋪。案外人黃某提出異議,法院裁定中止執行支持黃某的異議后,被執行人張某提出執行異議之訴。
【分歧】
本案中,被執行人張某是否具有執行異議之訴原告資格,主要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具有執行異議之訴原告資格。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當事人包括被執行人。本案中,張某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即張某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有明確的被告李某,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F法院具有管轄權。該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案外人、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就案外人異議作出的裁定不服,又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從字面上理解,民事訴訟法并未限定只有案外人、申請執行人才有權提起執行異議之訴,沒有排除被執行人的原告資格。當執行機構認為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所提異議成立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的時候,轉而執行被執行人的其他財產,這就損害了被執行人的利益。因此,張某應當具有執行異議之訴原告資格。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不應當具有執行異議之訴原告資格。執行異議之訴是因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執行異議申請,案外人、申請執行人對法院作出的執行異議裁定不服而提起執行異議的訴訟。因此,執行異議之訴是對執行標的執行而非對執行行為執行的起訴,且只有案外人、申請執行人才具有執行異議之訴的原告資格。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主要理由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的規定,執行異議之訴,是指對于執行依據所確定的執行標的,案外人主張自己享有實體權利而提出書面異議,對于人民法院審查后所作的裁定不服的,當事人或案外人認為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異議,實際上是一種實體權利義務爭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零五條和第三百零六條只規定了案外人和申請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應當具備的條件,并未規定被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應當具備的條件。本案執行程序是由申請執行人李某向F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啟動,對執行標的的執行異議是由案外人黃某提出,對于是否執行店鋪A的爭議發生在李某與黃某之間。當F法院裁定中止對店鋪A的執行的時候,李某未對中止執行裁定提起異議之訴,其可以請求F法院繼續執行張某的其他財產,而張某不能要求法院繼續執行該店鋪A。如張某與黃某因該店鋪的權屬產生爭議,應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零九條的規定,“申請執行人對中止執行裁定未提起執行異議之訴,被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人民法院告知其另行起訴”,由被執行人張某對其與案外人就執行標的存在的爭議另行起訴。如本案中案外人在提出排除對執行標的執行的訴訟請求的同時,又提出對執行標的進行確權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后,案外人和被執行人均不能再對執行標的確權另行起訴。否則就違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則。
綜上,張某作為被執行申請人,不符合執行異議之訴的法定起訴條件,不應當具有執行異議之訴原告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