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住到鄉下,過了幾天悠哉自在的日子,散步、爬山、看看閑書,本想給大腦放個假,但其中一本《城市的勝利》還是讓我忍不住從城市發展看鄉村振興。城市為什么會衰落、居民為什么會離開?原因是城市失去了曾經擁有的經濟發展優勢,不再給人工作、掙錢、越階和實現自我的機會。雖然鄉村談不上衰落,因為鄉村早已是日復一日的內卷世界,鄉村早已不能讓村民放飛希望。城市的快速發展吸引村民不顧一切地前往,于是,鄉村空心化。所以,鄉村振興要找到鄉村經濟發展的優勢,打破內卷,給人以機會,這是第一點。
城市的活力在哪?交流、互動、機會、競爭、人力、資金和共享,這些是鄉村缺少的發展要素。如果說城市是人群,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足以支撐公共設施建設,讓居民共享優質資源,鄉村則是自然,人口稀少,難以支撐大型公共設施建設,導致教育、水利、人居環境、消費設施等等資源短缺,資源短缺又讓外人望而止步,致使鄉村成為封閉“天堂”。封閉是鄉村貧而又貧的根源。也有鄉村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堪與城市相當,如潮汕地區鄉村,為何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發展緩慢?這就要追溯到那里缺少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宗族勢力過于強大,伸向生活生產的各個方向,宗族強人壟斷經濟社會的主要資源,排擠外部力量來此競爭發展,鄉村進入內部絞殺式式發展。所以,第二點,鄉村要創造條件吸引外人和資金,營造交流、互動、機會、競爭和共享氛圍。吸引外人和資金的條件則是優良的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悠久的鄉村文化、包容的鄉風民俗、富有情趣的消費場所和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
鄉村向誰要人要資金?毫無疑問,優質人才和資金在城市。鄉村要大膽地問城市要人要資金,不能總是鄉村向城市輸送人才,城市應該反哺鄉村。鄉村發展要事先做好規劃,不能鄉村發展的結果就是鄉村消亡。鄉村發展可以提出“在城市工作,在鄉下生活”口號,一是在縣城郊區建設縣級產業園,吸收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形成“城市——產業園——鄉村”空間格局,這是村民“在城市工作,在鄉下生活”;二是豐富、增大鄉村的“自然”“鄉情”“土特產”產品供給,建設可租賃的家庭“公寓”,增強城鄉居民的可接近性,吸引城市居民尤其是上歲數的人才“在城市工作,在鄉下生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