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愛
品德,是一種人類生命的深層生心理結合結構的本質與勢能,并常外顯為一種尊貴的人性態勢,就本質上說,是一種良心的靜態,于勢能是一種良心發現的種種生心理作用的心性自我層面表現的動勢。
一個人能活得有尊嚴,都必須有這尊貴的品性的護持,了然于懷,開放于心念和行動。人,唯能活出一個如此態勢,才能算是尊貴的生命。
中國人的傳統思想有品德的感悟說法,實質上我們是可以從一般的人性某個情面中(在孝子 / 慈母 /不棄不離的夫妻 -- 各人的身上)覺察,或在特殊的人性(圣賢 / 有高境界修行的人)的常態中感受深刻。
一個人能擁有品德,肯定的,他一定能活出自己,還能活出他人。
就以這個心性定位的良性揮發——能活出自己,還能活出他人——于本質意涵來思量,以及于行為內涵來探討,簡單的說,這就是愛——自愛與懂得愛他人。
品德與愛,基本上都是一個內在深層心性和外在表面的人性最為優質的生命態勢。
品德與愛,如果以腦的演化過程來理解,都是一個腦各個區位功能的整合性運作的結果,并于微觀的分子層次來醞釀演化,其演化的時間都是一個剎那,甚至于可在一個200毫秒產生和衍生種種的生命態勢。
愛的注解,也基于此深層生心理的兼容和整合的演化過程,難以定位精確解說,因而關于品德的理解,也就只能是一種感悟的體驗,可以作文字的述說,但是卻非常難以精確地說明。
普遍上,愛的起始,都是以一個女人的母愛,感化每個人的程式性和陳述性心性,簡化為一個記憶,讓我們懂得愛:我們與母親從小到大的互動,都是包含著愛與其可能存在的糾結,并于此開始開展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愛,友愛和仁愛,甚至于博愛。
女人對于愛的天性揮發,可作為愛的注解的普遍性說明。
男人對于愛的天性揮發,相對于女人來說:女人比男人愛美,女人可以完全感性到底,并會守持在一個品德的基本層面上,所以女人(尤其是母親)對愛的要求,是完整,當然是真善美的,并以這個愛之于置放在孩子身上或丈夫身上,會有偏執的感性意味,容不下第三者的出現(第三者之于孩子,就是媳婦;之于丈夫,就是情婦)。
男人比女人愛真,當男人偏執于真的同時,比女人會理性思考,但是理性偏執的另一面,往往是理性的選擇,而理性的選擇都會容易傾向自身利益的考量,并能因此低流至本能的態勢,所以男人對于女人的愛,往往會脫軌。
至于男人的父愛,卻是一個男人的愛的最佳典范,其感性交融理性,并衍生包含在理性中的愛。父愛的終極影響,可以教會我們懂得去實踐友愛,仁愛和博愛,這也是在兼同一個品德的基礎下,經過一個階段人性的心智進化和心靈凈化使然。
當今我們(不管是女人或女人)的自我意識抬頭,進而強化為各個自我中心的意識,都是心理學家費洛伊德對于內心心理作一番理性的剖析結果,讓我們找到了一個自我的心性存在,并以此強化為個人的獨特性發展,同時在銜接愛的當兒,愛本來本質的定位,便開始漸漸偏離品德,發散于一個個離心狀況的自我心態中。
基于品德的深層生心理層面,以理性的剖析,目前還是難以精確說明,不過有關的心理見解,John Beebe的著作《品德深度心理學--Integrity in Depth》確實有獨到的剖析。
品德,說白了,那是良心的發現的深層內在運作狀況。
當我們的行為一有非分的念想或行動時,或許我們多數人的心中都會產生一種不安或焦慮的狀況,而后再產生一種覺識,我們認為那是不對或不道德,同時我們也可能會在心頭上存有一種內疚、羞愧、自責的情感,但是幾乎是沒有太多人能及時讓理性參與處理,因為這是一個潛意識過程,只有少數人能有所意識,并以能在250毫秒內作出調控。
就在良心的發現這個當兒,那一瞬間可轉化為情緒反應,進而作出兩種人事上的對應。
如果我們是太偏執,或太輕率,或冷漠,對于品德的存在,或有良心發現,會難以感知和適度調控自己。一般上我們會很快地表現出情緒上的煩躁,即刻引發出一個脾氣,急于尋找對象等待爆發(此時我們會依據自己的理性選擇保護自己,同時盡量在找出對象——對方和參合者——的弱點,欠缺點,加以點名評判),然后再次于理性選擇作祟的方式找出諸多借口,去消解自己的品德的內心省察,解除自己的不安或焦慮。
如果我們能了解品德的存在于上述的生心理演化過程,我們可以感知品德是牽涉其中,或有最終的結果,我們能做到一種內心的自我溝通和反省,在整個過程中產生發散,收斂和整合的生心理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良心發現后的一個妥善處理。
愛與品德,都是一個本來初始心性的真善美的完整結合。
如果我們能了解,逐而淡定,那將會是人性的一種至真的表現,可以超越三個演化層面:
——超越至美(只追求存有理性選擇的美-自我進化-物化性質的愛)
——超越愛美(一個本然的美感要求,偏向感性的反應-自我分化-自愛),
——超越動物性的本能態勢(各種基本需求,尤其是性需求,會過于強烈而掩蓋品德的感知-愛心初發-自我初始)
當我們能如此有所超越,就可以保留優質人性的尊貴面貌。
如果愛與品德能夠合拍,人性尊貴的內在心性演化的動勢情態,就能和諧而逐漸產生覺知。當愛與品德能互相依守,就能開展愛心的層面提升:1愛心初發—2自愛 —3愛物(物化性的愛)—4愛人(懂得愛和如何愛一個人或其他人)—5 愛智 (請參閱前一篇文章的附表)
人世間的有情,都會因為愛與品德能夠合拍下動之于真情,而后表現有義。
當情義能行使人世間,那將會是道德的意識抬頭,主導著各種事態的應對,不再是道德只能憑意志來守持和作出應對,道德也因此可以成為人類社會理念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導航性中心思想。
愛與品德的覺知,你說,重要嗎?
社會的腐敗——敗心,無心,是否可以先從這里開始根治,重新再建設?
- 選自我的博客: http://blog.creaders.net/pngsh/user_blog_diary.php?did=203609#sthash.dX6IKaSB.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