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本詩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詠月抒懷,感嘆明月常在,而人生卻如此短暫,從多層次多角度塑造了一個孤高而神秘的明月形象,從而展示了人們對人生哲理的探求,表現了詩人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人停杯凝思,帶著些許醉意,仰望萬里蒼穹,提出疑問:這亙古如斯的一輪明月,究竟是從何時就有的呢?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有史以來,有多少人想要飛升到月宮中,以求長生不老,但都沒能實現;而明月卻依舊用萬里清輝普照人間,伴隨著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濃重的云霧漸漸消散,一輪圓月揭開神秘的面紗,皎潔得有若懸掛在天際的明鏡,散發出清澈的光輝,照臨著朱紅色的亭臺樓閣。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只見明月在夜間從東海升起,拂曉于西天云海隱沒,如此循環往復,蹤跡實難推測。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又該是多么寂寞?到底誰來陪伴她呢?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人類世代更替,逝者如斯,然而明月則亙古不變。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們,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對著空中同一個永恒的明月,或許都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對酒當歌的時候,皎潔的月光能常照杯中,使我能盡情享受人世間的美好歲月。 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詩情哲理并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詩人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復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明月的形象,于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飄逸的詩人自我。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詩人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