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脾胃好不好,常看以下幾個部位:
口唇: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紅潤的,干濕適度,潤滑有光。脾胃不好的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诔?、牙齦腫痛等癥狀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關。另外,睡覺時流口水,也是脾氣不足的一種表現。
鼻子:鼻腔干燥、嗅覺失靈、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鼻翼發紅的人,多有胃熱;鼻頭發青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到肝,肝開竅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另外,脾和人體液的吸收關系很大,如果常出現眼睛紅腫、臉腫等現象,也可能是脾的問題。
耳朵:脾胃虛弱會導致人的腎氣不足,常常表現為耳鳴甚至耳聾。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過度勞累或情緒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調的人,春天常常覺得身上沒勁兒、手腳冰涼、有時還會拉肚子。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中醫里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心與脾就像一對母子,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郁氣滯有關,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反過來,脾胃也會影響肝臟,比如脂肪肝出現的根源就在于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里,從而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脾胃虛最先影響肺。脾肺是母子關系,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肺氣的盛衰,取決于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脾虛往往腎也虛。人的精力充沛腎氣就充足。腎的精氣強弱,還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養腎臟有關。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里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撐,四怕生氣。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撐,饑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過勞憂思)。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肝不郁,則脾不虛,大家都知道「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郁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郁結,都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癥。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于和諧關系。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盡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因此養脾要食些溫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藥。比如,我們廚房里常用的香料多是溫性偏燥的,因此亦具養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氣的食物,如地下長的地瓜、山藥等;脾喜溫惡涼,故需食溫;脾色為黃,故需食黃色食物,小米色黃,最養脾土;脾德在緩,故需食甘味以緩脾之情。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濕,亦可讓脾舒暢。炒香的食物多具養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時即有香味,亦可養脾。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鍋邊上烤成焦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饅頭,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黃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當屬養脾之物。小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勿過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飲、涼水等,因為會傷損脾陽。而對小孩子來說最好的零食是麥芽糖和鍋巴。有人擔心吃烤香的食物會不會上火,我認為不能吃剛烤出來還燙著的,可等涼至室溫時再吃即不會上火。脾陽虛或者脾胃虛寒之人又可堅持晨起喝生姜紅糖水,有助于溫脾,并能升陽。捏脊就是捏脊梁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
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也可以用手搓脊柱及其兩側更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總之搓得發熱為止。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兩下,反手用2、3、4指尖貼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著捏起尾骨上的肉開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辦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來?!?/p>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從上向下來回搓幾遍,令其后背發紅發熱。天冷可以隔著衣服捏和搓。
方法:雙掌五指分開,相對放在前胸乳下方,然后稍用力沿脅肋分向兩邊推擦,上下往返從胸到臍及至小腹,以發熱為宜。此法可疏通肝經、脾經,能健脾養肝。
這是《八段錦》的動作之一,功在強健脾胃,尤其適合焦慮、飲食不規律的人常常練習。在佛醫禪觀實修課上弘南老師也有教授這個八段錦的招式的練法。
方法如下:
1.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兩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右手翻掌上舉,五指并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仰頭看右指尖片刻。
動作復原后,兩手交替反復進行,反復多遍。
注意事項:手臂上舉時要緩緩吸氣,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時要慢慢呼氣,小腹微松。
凡脾虛之人皆可艾灸脾經原穴太白。脾經主時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艾灸效果更好。取穴方法:將一只腳擱在另一條腿上,會看到腳部中心有一條橢圓形的弧線,這就是足弓。這個弧線的起始點,就是太白穴所在處。
按揉太白穴有個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內側多硌它,按壓100-200下左右,這樣健脾的效果才好。先右腳再左腳。刺激太白穴除了用手按摩外,可用脫掉鞋襪,將腳立起,用另一只腳的后跟來踩踏的方法刺激太白穴,這樣刺激穴位的效果更佳。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可配合針灸胃經合穴足三里。脾有病則唇色改變,或發黃,或發暗,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診斷,脾應于鼻頭。鼻頭色黃,必屬脾虛。按手掌診斷,手掌中間及大魚際對應脾,若發暗亦是脾虛之相。平時認真調理,自己注意觀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脾陽充足時這些部位向正常顏色的變化。
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人憤怒、怨恨或焦慮時,胃和臉一樣充血而發紅;人悲傷、沮喪或憂郁時,胃就變得蒼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動也減少。中醫也認為,不良情緒會影響肝的調節功能,進而會影響脾胃。可見,學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