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被定義為“21世紀新發現的智慧器官”,腸道菌群對健康的影響遠遠超出胃腸道,影響宿主生理功能的同時,與遠端器官,如肝和腦,相互作用,形成腸-肝軸和腸-腦軸,調節遠端器官的功能。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燕麥的攝入對腸道菌群有調節作用,增加燕麥的攝入能夠有效增加腸道中的有益菌,改善腸道中菌群的結構,保護腸屏障功能。
燕麥中含有大量可溶性膳食纖維,不可溶性纖維以及低分子量低聚糖組成,被譽為天然膳食纖維家族中的“貴族”,約是稻米、小麥的7倍,約為全麥的5倍。
燕麥中含有大量β—葡聚糖,在消化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在結腸內可被腸內細菌分解發酵,產生大量短鏈脂肪酸,如乙酸、乳酸、丁酸等,成為結腸黏膜細胞、腸上皮細胞、肝細胞的能量來源。短鏈脂肪酸能夠降低腸道內的pH,腸道內的酸性環境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從而改變腸內微生物群的構成與代謝,抑制了腸道有害菌群的生長和繁殖,促進有益菌群迅速擴大。
同時燕麥中的膳食纖維選擇性地刺激雙岐桿菌和乳桿菌的生長,抑制其他細菌如擬桿菌屬、梭菌屬、真細菌、腸細菌和腸球菌的繁殖。此外,有研究表明,給予大鼠膳食補充β—葡聚糖后可增加腸道內乳酸菌的相對數目,提高結腸內短鏈脂肪酸的含量,顯著改善由脂多糖引起的腸炎,提示燕麥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結構和保護腸道的功能。
燕麥β—葡聚糖還可以作為益生菌的碳源,選擇性地刺激腸道中益生菌如乳酸桿菌和雙岐桿菌的增殖,從而調節腸道菌群的結構。β—葡聚糖還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通過增加排便量和排便次數減少有害物質與腸道的接觸時間,從而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吸收。
研究報道,燕麥可以預防結腸直腸癌,對炎癥性腸病和乳糜瀉也有益處。一方面,燕麥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可通過增加腸道水分和糞便體積來增加大便的濕重,并刺激腸道蠕動,從而導瀉通便,緩解便秘;另一方面,其可促進有益菌群的繁殖,改善腸道環境,在胃腸道內壁形成一層保護性薄膜,起到潤滑作用,減少排泄物的滯留時間,阻斷和減少代謝毒素在腸道內的再吸收,使糞便中的有害物質特別是致癌物質及時排出體外,從而大大減少了腸道癌和痔瘡等的發病率。
科學家發現燕麥麩通過在近端結腸中提供快速發酵的可溶性纖維用于細菌生長而增加糞便重量,這個過程持續到不溶性纖維發酵物被排瀉出體外。該實驗結果提示燕麥的通便功能可能與其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較高有關。另有研究發現,因燕麥作為無麩質谷物,對腸道黏膜刺激較小,是乳糜瀉患者的良好選擇。
燕麥β—葡聚糖作為一種高品質的食品功能因子,目前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之一。
199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燕麥的健康聲明里程碑式的批準標志著第一個食品的健康聲明誕生。隨后多國陸續通過針對燕麥的健康聲稱,推動燕麥成為了唯一的功能谷物。
數十年來,燕麥在歐美國家已成為人們的早餐主食之一和社會公認的功能食品,兼具調節血脂異常、控制體重、改善2型糖尿病、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直腸癌、調節腸道菌群和增強免疫力等多種功效,為中外醫學界認可。
美國著名谷物學家羅伯特(1985)在第二屆國際燕麥會上指出:“與其他谷物相比,燕麥具有抗血脂成份、高水溶性膠體、營養平衡的蛋白質,它對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有著異常重要的價值”。
1996年在第五屆國際燕麥會上,康斯坦斯又指出:“燕麥能減輕高血脂癥,調節血糖和胰島素,控制體重,促進腸胃健康。燕麥的價值由此可見。
但在對燕麥價值的挖掘中,我們發現燕麥雖然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卻也存在一些缺點。普通裸燕麥,外殼堅硬、含有芒刺,煮后三生三熟,不但口感不好,在實際食用過程中,對腸胃消化以及營養吸收也會產生影響,因此不可多食,每人每天的量不能超過20-30g。燕麥營養價值雖然很高,能起到營養保健作用就比較受局限。同時在傳統的食用方法中多是采用“炒熟”將芒和壁做焦化處理,之后磨成面粉食用,食用方式單一。
營養燕麥呵護健康生活
不愿讓燕麥的價值就此埋沒,也為了探尋燕麥更多的可能性,上海市腸道健康專業委員會調研了市面上的多款燕麥,終于發現一款利于腸道消化吸收的“三主糧”胚芽裸燕麥米。三主糧人研發出了一套“去壁、去殼、去芒、去苦、去澀”的燕麥米專利加工工藝,在創新了燕麥的食用方式的基礎上不僅解決了傳統燕麥食用適口性差,難以消化的弊端,同時還保留了裸燕麥原有最核心營養價值的麩皮和全胚芽,其中含量高于其他谷物的β—葡聚糖。
所以“三主糧”裸燕麥米富含β—葡聚糖可以有效降低腸液中葡萄糖的釋放速率,使餐后血糖上升趨緩和,胰島素被合理利用,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作為主食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