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研讀老子的《道德經》原著,就能夠了解老子著作中的幾個重要概念:道、德、無為等,那么,其它人的著作就不必閱讀了,事實上,老子《道德經》原著中,沒有“道”的定義,“德”的定義,“無為”的定義。專家學者都難以讀懂,更別說普通人了。因此,讀懂老子的弟子文子(辛研)著作,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文子辛研,其著作《文子》,又名《通玄真經》,是老子弟子文子就學于老子私塾時,所做的學習記錄及學習心得。書中有大量的老子曰,即老子的原話,如,老子曰: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
西漢時,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淮南子》時,就參照文子的著作,大量引用文子的著作內容。
此后,文子著作逐漸失傳,到了清朝時,訓詁派學者在編寫書目時,文子著作早已失傳,于是,他們認為《文子》或《通玄真經》是偽書。事實上,應標注失傳或遺失即可。
實際上,文子的《通玄真經》于1973年在河北定縣漢墓中出土,文子著作重見天日。巧合的是,同年,老子《道德經》帛書版出土。
老一輩學者,如馮友蘭、任繼愚、陳鼓應、胡適、錢穆等等都無法看到《通玄真經》,因此,他們在解讀老子《道德經》時,就先天具有局限性。也就是他們根本無法真正讀懂《道德經》。網上很多業余研讀《道德經》者都未讀過或讀懂《通玄真經》,還特別喜歡爭論,如同一只眼看世界,局限性早已注定了。
因為,德的定義在文子《通玄真經》第五章,無為(順勢而為)的含義,在《通玄真經》第八章,只有道,沒有確切的定義。只能通過邏輯推理,來解讀老子之道,即宇宙,即規律、規范(含品德)。
綜上所述,要想讀懂老子《道德經》,必先讀懂文子的《通玄真經》!該書內容繁多,十萬字左右,一般人沒有毅力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