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國祚不足百年。因其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統一多民族政權,故在民族政策上做了嚴格劃分,實行等級管理制度,使得元代的民族矛盾比較激烈。這種社會政治現象反映在文藝上就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群體——隱士藝術家群。從書法史的角度看,元代書法可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元初至中期,以趙孟頫為代表并受到趙孟頫影響的由親朋學生組成的趙派書家群,其總的風格特征是具有濃郁的富貴氣;另一部分是元代末期由于特殊社會原因促成的隱士書家群,以追求隱逸的山林氣為宗旨。當然,這兩部分之間并非平行無染,如“元四家”中的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黃公望則受到趙孟頫的親授,筆下多趙氏風氣,但他們同時又是隱士書家的重要代表。
隱士是我國傳統社會的一類特殊群體。最早的隱士應該是商末的伯夷叔齊。魏晉南北朝時隱士群體迅速增加,“竹林七賢”、大詩人陶淵明等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到了宋代,蘇東坡極力推崇陶淵明,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孤傲清超的隱士精神成為文人的一種人格特征。元代一方面民族矛盾激烈,一方面文藝全面繁榮發展,文人與藝術家兩重身份合二為一。時值元末亂世,在文藝發達的江浙地區聚集了大批文人書畫家,形成了隱士藝術家群。這個群體成員身份多樣,有詩人、學問家、畫家、書法家等,但其共同身份都是文人。我們可以概括一下隱士的基本特點。首先,多產生于亂世。其次,其人生經歷坎坷多舛,或寒窗苦讀多年不能入仕,或入仕后人生理想與世俗社會格格不入,或國破家亡,遭受各種打擊,性命難以茍全等。再次,其人生觀多自視清高,淡泊名利,視富貴如浮云,并且多消極避世,追求個性和精神自由。另外,隱士多是飽學之士或杰出的藝術家。元末的隱士藝術家群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因南宋定都杭州,又此時全國的經濟中心完全轉移到南方,遂使杭州成為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并輻射到周邊的蘇州、松江等地區。后杭州經歷戰亂,文士紛紛遷徙吳地,且張士誠據吳后禮遇文士,于是蘇松地區成為了文士避難與雅集活動的地區,積淀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后來明代書壇的兩大文人書法流派——“吳 門書派”與“云間書派”皆形成于此。
據元末昆山顧瑛《玉山草堂名勝集》記載,到其玉山草堂參加雅集的三吳之地隱士名流有張雨、黃溍、黃公望、倪瓚、楊維楨、周砥、盧熊、王蒙、朱珪、陳基、王冕、袁華、王祎、秦約、陸仁等等。而楊維楨又是其中的核心領袖。明代王世貞曾提到:“吾昆山顧瑛、無錫倪元鎮,俱以猗卓之姿,更挾才藻,風流豪賞,為東南之冠,而楊廉夫實主斯盟。”
楊維楨(1296—1370),亦作維禎,字廉夫,號鐵崖、抱遺叟、抱遺老人、鐵笛道人、東維子等,浙江諸暨人。元泰定四年(1327年)進士。其因狂狷傲物,做了十余年基層小吏。后因為至正年間所修宋、遼、金史作《正統辯》而博得總裁官歐陽元功賞識,以為其言乃百年后之定論。楊維楨能夠有此學識,當與其早年嚴格的家訓密不可分。楊維楨少時,其父楊宏為能讓他發奮讀書,筑樓于鐵崖山中,并且繞樓栽植梅花百株,楊維楨整日置身香雪海中,身與梅化,其性格便具有了與梅花的錚錚鐵骨頗為相合的“狷直忤物”的特點。期間其父命人以轆轤傳遞食物,楊維楨如此苦讀五年不下樓,學富五車。楊維楨生活的時代正是元末社會動亂之際,剛被擢拔為江西儒學提舉,未及上任便遭遇農民起義,遂避難浙江,自此歸隱而浪跡江湖之間。后張士誠欲招其入幕府,堅決辭之。明初朱元璋下詔儒士修禮樂書,楊維楨在列,然其誓不再入仕,在京完成使命即歸松江,不久而卒。
自宋代“尚意”書風帶來行草書再次大發展后,行草書便成為文人書家最擅長的書體,直到今天亦如此。這與行草書最能抒發性情有關。元代水墨文人畫勃興,行草書體與其最為相得益彰,所以元末隱士書家幾乎都書畫雙絕,書皆擅行草。楊維楨也以行草為擅,然其書個性面貌極為強烈。我們可從眼前這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縱27厘米、橫57.1厘米的楊維楨《晚節堂詩》來觀摩一下楊氏的書法特點:一是古勁,二是激蕩。古勁指其書取法高古,受時風影響,遠追漢晉,將章草與今草行書融合,棄嫻雅而增冷倔峭勁之致,是其狷直性格的寫照。激蕩是指結字大小多變,平側參差,輕重俯仰,皆一任自然;章法不主故常,有亂石鋪街的特點,一股排奡氣勢充溢其間;通篇節奏激越鼓蕩,以一種迥異常流的面貌在元末書壇別開生面,成為隱士書法的杰出代表,對后世乃至當今書壇產生了影響。
來源:《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