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羅荃國際太極高端論壇:
蒼山下,洱海邊,羅荃半島上,四十多位太極名家匯聚一堂,坐而談拳論道,說文化,講發展。
“大理羅荃國際太極高端論壇暨中國太極拳名家聯誼會”在這里熱烈舉行。四十多位太極名家包括了老中青三代。
文/李劍方
李劍方
楊式、武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
王其和太極拳第三代傳人
中國武術八段
本文為李劍方在大理羅荃國際太極文化高端論壇上的發言。經作者同意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這些年來,太極拳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歡迎,呈現著良好的發展局面,這是大趨勢,是主流。但同時也正如各位老師所說,拳界也出現了一些亂象,雖然形不成什么大氣候,經不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但是也需要引起應有的重視。我認為,太極拳的傳承和健康發展應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要突出傳統太極拳的文化內涵
論壇一開始,余功保先生就提出“太極文化影響力”的問題,非常重要。
傳統太極拳是一種很高的拳術,但又絕不僅僅是一種拳術,它博大精深,引人入勝,所以才會有那么大的魅力而風糜世界。充滿哲思妙理的太極拳產生于中國,絕不是偶然的,它植根于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的古代哲學源遠流長,其獨特的思想價值觀遠遠走在歷史的前沿。太極拳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理念與中國的文明哲學基礎是相契合的,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思考。我粗淺梳理出來以下三個方面供大家參考。
關聯宇宙,天人合一
中國哲學一開始就從宇宙層面展開思考,同時認為天與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天地萬物都是與人息息相通的,這種關聯性的思維正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內涵。
古典太極拳論中早就有“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身是一個小宇宙”的概括,由此折射出太極之道的確是“致廣大而盡精微”,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絕非空洞的描述,而是具體體現在太極拳的修煉心法中。
比如太極拳時時要做到頂頭懸、涌泉沉、周身開,就是要使身心能更加通暢地與天地相接、與環境相融,太極拳“八面支撐的渾圓勁的形成,與這些要領有很強的關聯性。
據傳,當年楊露禪曾單獨送給吳全佑一句話:“站住中定,往開里打”,悉心揣摩這句話,不僅是一種打法,也是內外相合的心法,這種心法能夠產生強大的能量。
崇尚自然,陰陽互補
中國人崇尚自然,認為,世界萬物不是出自造物主之手,而是自生自化的,主宰宇宙的力量不是神,而是道或理,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陰陽之道。
從《易經》到莊子、荀子,再到宋代理學家們都在沿襲并完善陰陽學說,一直影響至今。太極拳正是以陰陽的相互聯結、相互作用、相互生克、相互轉化之理運用于太極拳的外練內修,在養生上,使人的身心處于陰陽平衡;在技擊上,形成陰陽相濟的特色功夫。
一氣充塞,變化生生
氣的哲學是中國古代存在論的主要形態,認為,一切物體都是氣的聚結與消散,這反映了物質的連續性,和西方原子論所表達的單一的、不連續的性質有很大區別。中國哲學中早有“一氣流行”、“一氣未分”等說法。同時,中國人認為,由于“二氣交感”、“大化流行”不斷生成新的東西,得以萬物生生,變化無窮。氣的涵養、運行、變化是太極拳功理功法中的內在追求,所謂“氣以直養而無害”、“一氣貫穿”、“一氣鼓鑄”、“氣宜鼓蕩”、“以心行氣”、“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等等,都無不體現著氣論之要義。如果沒有“練精化氣”的筑基功夫,就不可能達到“神明”的境界。
要突出傳統太極拳的功夫特色
中華武術門派眾多,各有所長。太極拳作為內家拳派,歷代先輩們研練積累的功理、功法彌足珍貴,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忠實繼承、認真研練、精心傳授,以使其發揚光大。傳統太極功夫博大精深,我認為最核心、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太極功夫特色的是三大功夫。
松柔功夫
松柔是太極拳從入門到初級再到高級,貫穿始終的基本功,離開松柔的太極拳必然會變調、變味,也就談不上其他任何功夫。在身法上,只有松柔才能底盤穩定、輕靈圓活、整體協調、連綿不斷;在心法上,只有松柔才能氣血通暢、意形合一;在用法上,只有松柔才能知覺靈、速度快、力量大、變化多。
知覺功夫
知覺功夫是由“聽勁”到“懂勁”的知人功夫。太極拳“舍已從人”、“引進落空”、“妙處全憑能借力”、“牽動四兩撥千斤”、“沾連粘隨不丟頂”、“因敵變化示神奇”等以弱勝強、以小勝大、后發先制的神奇功夫,都是通過太極拳的盤架、推手、散手等特有的方法循序漸進練出來的。正如《太極拳論》所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內勁功夫
內勁是太極拳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功夫,也是松靜功夫和知覺功夫的綜合體現和最高表現形式,只有煉就上乘的內勁功夫才可以說太極功夫到家。
“八門勁法”是太極拳的基本勁法,由此運化、演變出多種勁法。
我個人體會,有三大勁法尤為重要。
一是松沉勁。周身放松之后,丹田之氣力貫通周身,由松柔的整體骨架和筋力連結,“五弓”同時松放,地面反作用力直達手臂及手指,瞬間產生極強的暴發力,亦稱抖彈力,這種爆發力不僅僅局限于手臂,而且遍布全身,與人接觸之著力點,處處都可擊發。
二是對拉勁。太極拳的身法、心法、勁法都包含上下、前后、左右之間的關系,即對稱關系,也就是陰陽關系。對稱關系不只是宏觀上的概念,而是由外到內、由形到意,處處對稱。如:懸百會與沉肩、沉胯、沉涌泉都是上下之間的對稱用意,能將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體內;手與喉頭、肩、胸、腰脊,腳之間是前后對稱關系;兩手、兩肘、兩肩、兩胯、兩腿、兩足、兩腎之間則是左右對稱關系。具體到周身各部,頭腳、肩胯、肘膝、肩肘之間,肘腕之間、腕掌之間、掌指之間,甚至全身每個關節之間都是對稱的對拉拔長關系。對拉拔長就是伸縮、開合,就能積柔成剛,達到陰陽相濟,形成”八面支撐”的渾圓勁。
三是螺旋勁。螺旋勁是在周身各個關節徹底放松的基礎上,以腰胯的旋轉帶動四肢的旋轉,如同數個大大小小的彈簧圈一樣契合帶動,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螺旋。螺旋勁的秘訣在于其主宰在腰,以腰胯帶動周身各部位的輕靈旋轉;而高深的螺旋勁則源于丹田,即丹田內轉、內氣鼓鑄之心法。
在實際修煉中,松沉、對拉、螺旋三種勁道各有具體的練法要竅,相對而言,對拉主意,松沉主力,螺旋主變。同時三者在太極勁中又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松沉勁與對拉勁可以相互加強和升華,螺旋勁則使松沉勁更富有變化;對拉勁只有注入松沉勁和螺旋勁才能充分體現出彈性和靈活性;螺旋勁也只能在與松沉勁和對拉勁融為一體時才顯示其神奇變化和放大效應。
要突出傳統太極拳體用兼備的強健功能
傳統太極拳以健身為“體”,以技擊為“用”,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這方面,應注意兩種傾向。
一方面,有的人只注意了太極拳健身的功能,而對太極拳的內家功夫了解甚少,甚至由于不掌握傳統太極拳的功法要求,事與愿違,沒達到健身目的。現在社會上大多把太極拳稱作老人拳、病人拳,原因就在這里。
另一方面,有的人熱衷追求太極拳的技擊功夫,而缺乏科學的練功方法,忽視太極拳的健身功能,甚至損傷了身體。這兩種傾向都是不符合傳統太極拳科學鍛煉要求的。應當承認,在冷兵器時代,確實存在習武者因過度用功,傷身折壽的現象;也不可否認,當今時代,武術的實戰作用正在減弱,人們練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健身強體。但問題在于,不要把太極拳的“體”和“用”對立起來,而應使二者有機統一,這樣才能更有地發揮太極拳強身健體的功能。
對此,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結合點。
功法要領上注重體用結合
從太極拳的功法要領上注重體用結合。
盤架子,是太極拳修練的基本功,無論是體還是用,都必須從盤架子開始。
拳架是經過歷代先師千錘百煉而形成的,一舉一動、每招每式都有嚴格的規矩,練習太極拳,就是要從嚴守規矩入門。太極拳的規矩,也就是對身法要領的要求,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意守丹田、尾閭中正、斂臀圓襠、上下相隨等等,這些要領都是在長期實踐中按照人體生理結構和科學運動規律提煉總結出來的,一定要在盤架子時悉心體驗。比如,尾閭中正決定著身架,就象古建筑的支柱,如果身架不正,其他要領都會失真變態,也就更談不上體和用了。
有人誤認為姿勢越低,增長功夫越快,看上去越好看,就努力下蹲,造成身體各關節僵硬、體形變態、膝關節損傷。還有的打拳時腰酸腿疼、頭暈目眩、手腳冰涼、心跳加速、憋氣胸悶等不良反應,都是因為姿勢動作不符合正確的要領,應該及時向老師請教,及時糾正。
隨著功夫增長,練到純熟時,逐漸達到從心所欲的自然狀態,此時雖然已脫規矩,看上去無拘無束、無形無象,但仍然合乎規矩,而且高深階段的身法、心法要領更加精細微妙。比如“以心行氣”、“氣斂入骨”、“牽動往來氣貼背”等等,聽起來似乎很玄虛,但都是非常具體、切實的心法要領,需要悉心揣摩體悟,才能正確掌握。
勁法特點上注重體用結合
太極拳的技擊內涵主要體現在“懂勁”上,也就是內在的“太極勁”。
太極勁的內涵豐富,難以盡述,就體用結合角度而言,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剛與柔的關系。松靜自然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和基本要求,但是太極拳的放松是和姿勢、意念、勁別密不可分的,而且太極拳的放松,功夫層次不同,境界也不同,放松是無休止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目的,也不是一味的軟弱無力。太極拳的放松是在意念的引導下,由松入柔,積柔成剛,最終達到剛柔相濟。剛柔相濟是體現于太極拳的中庸之道,是陰陽互融、互變的最佳狀態,這種狀態,于體,不溫不火,身心和諧;于用,粘、走隨心,進退自如。
二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前面談到,太極拳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具體細致的要求,要循規蹈矩,達到熟練、準確。在此基礎上逐步做到整體協調、周身一家。比如,太極拳的“一身備五弓”,通過練習,先求每張弓充實飽滿、富有彈性,最后達到五弓成一弓、一弓含多弓,形成八面支撐的渾圓勁。正是這種渾圓勁,能夠為體、用積蓄深厚的能量。
三是曲與直的關系。太極拳動作和勁別的另一個鮮明特點是圓、是螺旋。從初學拳架開始,就是在用意劃圓,數年練習,功夫螺旋式上升,達到渾圓狀態,仍然是圓,不過,這時的圓已是內含豐富、無形無象,處處皆是陰陽一體的“太極圈”。人身立于渾圓一體的太極圈中央,處于中定狀態,向外產生膨脹力,這就是太極拳的掤勁。太極圈的弧線與對方來力直線相切,這就是太極拳的走化;太極圈的中心與圈外的每一個觸點所產生的對應力,這就是太極拳的發放。太極圈曲與直的生克變化,精微奧妙,使人在無窮樂趣中達到體和用的雙重目的。
內功修練上注重體用結合
太極拳注重以意導形,通過調形、調息、調心,由“外三合”漸至“內三合”,做到性命雙修、體用兼備。
比如,拳經曰:“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體現在用上,就是要以腰為主宰,腰脊一動無有不動,蓄勁時,脊部如開弓,發勁時,脊展如放箭。
而體現在體上,脊柱有節律地旋轉張弛,使脊柱周圍的臟腑俞穴得到按摩和鍛煉,尤其是腰脊命門兩側的前折后迭,使兩腎得到非常有益的按摩,從而增強丹田氣,疏通臟腑的氣血,使陰陽平衡、內氣充盈,這是強基固本、抗御病邪侵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