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孫子兵法》強調作戰要“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謂“致人”就是調動敵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敵人調動。在戰斗中爭取主動,擺脫被動,這是作戰取勝的又一條重要規律。孫子說:“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就是說,無論攻守均有主動與被動,關健是作戰者能否掌握主動權。
從武術技擊來說,要作到“致人而不致于人”,除了本身具有高超的武功,深厚的根底之外,還決定于是否能在戰斗中采用恰當的戰略策略及技擊手法、攻防技巧。孫子認為要真正掌握主動權并非易事:“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致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孫子指出,必須達到非常微妙,非常神奇的境界,才能作敵方的主宰,調動敵人聽從自己。這種微妙的境界,在武術技擊中也是存在的。
太極拳理論把這種能掌握主動權稱為“懂勁:”“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岸畡拧钡木辰缡鞘志⒌模潢P健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能否把握實戰的主動權,可說是武術的各種門派拳種在技擊術上所追求的共同目標,也可說是衡量武術功力修養是否達到較高境界的一條共同的標準。故明代軍事家俞大就在《劍經》中講了許多棍法的實戰技術之后,總結說“千言萬語,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為了作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各家拳法都有許多把握主動的理論、方法。如《形意拳譜》的《八字訣》中有“三敏”:“心要敏,如怒貍捕鼠,則能隨機應變;眼要敏,如饑鷹之捉兔,能預察機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餓虎,能先發制人?!?主要是強調技擊中的速度,通過敏捷來把握戰斗的主動權。
“兵因敵而制勝”
“兵因敵而制勝”,是《孫子兵法》又一極為重要的思想。這個提法明確指出,作戰用兵最忌主觀性、片面性。所謂“因敵制勝”,即作戰采用什么戰略、戰術,應根據敵方的情況來決定,不能有絲毫的主觀隨意性。
孫子“因敵制勝”的思想在太極拳理論中有充分的體現?!短珮O十三勢歌訣》中說:“靜中觸動動就靜,因敵變化示神奇”。為了作到“因敵變化”,太極拳理論特別強調要“舍己從人”?!锻踝谠捞珮O拳論》解釋“懂勁”:“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打手要言》對“舍己從人”有精辟的論述:
“所謂一氣呵成,舍已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拔千斤也……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所謂“從人”就是要作到了解對手,按對方虛實、動靜確定戰術;所謂“舍己”,就是要求去掉主觀性?!吧袣庹邿o力”,是說主觀任性意氣者并無戰斗力。“養氣者純剛”,是說有修養能包容(即從人)者有著巨大力量?!吧峒骸辈⒎潜粍佣艞壷鲃樱皬娜恕辈⒎欠艞壷鲃樱∏∠喾矗菫榱诉_到主動從而取勝。
太極拳的“以柔克剛”也包含著以適應對方而戰勝對方之意??梢娞珮O拳的確把握了《孫子兵法》“因敵制勝”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