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里仁》
有句古話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我們也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朝著與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動的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總會走到一起的,很奇妙的是在化學學科里不也有個“相似相溶原理”嗎?志同道合的人們之間,或許時空距離很近,或許很遠,但是不管是近是遠,最終他們都會產生共鳴,這就是“德不孤,必有鄰”。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有向美好事物靠攏的傾向,雖然社會上心懷叵測的人很多,社會在不停發展,而人卻在不斷的喪失道德倫理,喪失了我們做人的本來面貌,這是可悲的!其實,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內心里還是愿意成為有道德良善之人并與有道德良善的人為友,而非與小人同流合污,這是民心所向。”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是德。高尚的品德,能澄明人們的心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德。光明正大的品德,能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內在品格叫德性,化為行動稱德行。所以,有道德的人身后一定不會缺少追隨者,尤其在現在社會,有道德的人更容易受到信任和支持。孔子本身就是例子,雖然窮困潦倒,在求仕路上很不得志,但還有那么多的弟子常年追隨他,還有那么多人仰慕他、尊敬他,乃至成為萬世師表,影響千秋萬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堅守道德仁義,一生言行一致。
心語:也許《論語》沒多少人去真正的閱讀與鑒賞,但我仍然堅持孔子的言論與時俱進的存在與人性本質不變的真理。而孔子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感覺,當時想即便沒有一個人看,也不會寫那些娛樂八卦等熱門領域的文章,因為學習《論語》,不是為了別人,更不是為了金錢權貴,而是為了提高自己、修煉自己,以善存心,以德行天下,恢復人的本然。莫忘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