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全球的巖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這六大板塊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之間的邊界可以分為相互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和相互張裂分離的“生長邊界”。
“消亡邊界”主要包括地中海喜馬拉雅消亡邊界和環太平洋消亡邊界,其中由于邊界兩側板塊性狀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地表形態,如果陸地板塊和陸地板塊相碰撞,比如位于印度洋板塊的南亞次大陸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褶皺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如果陸地板塊和海洋板塊相碰撞,那么海洋板塊就會俯沖到陸地板塊的下方,從而形成海溝,同時根據陸地板塊的物理性狀不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類似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相互碰撞,由于美洲板塊相對堅硬,就直接在陸地一側形成了巨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洋里少島嶼分布。
另一類是類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相互碰撞,由于亞歐板塊相對較軟,在碰撞過程中發生了較大的形變,從而在相對上升的部分出現了島弧,相對下降的部分出現了海洋,而陸地一側形成的山脈也相對破碎,不過我國東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一系列山脈,如臺灣山脈、長白山、武夷山等都是板塊碰撞擠壓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