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果媽媽
昨天一個同學給我打電話,煲了一個小時的電話粥,講她生活和工作的不在狀態,自嘲自己現在活成了一個“廢物”,每天什么也不想做,上班摸魚,回家沙發癱,只想刷手機。
恰巧白天的時候我在網上看了一個帖子,網上有很多年輕人也是這樣的狀態,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停滯不前,卻又不想去改變。
這樣的頹廢狀態,都知道是不好的,但是它卻又一種誘惑力,吸引著人不斷的沉淪下去,只是幻想著有一天能改變,為了改變做的計劃永遠實施不下去,讓一個人最終“廢掉”。
我想,這樣的結果,大概也是我們教育上的一種失敗,只顧著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結束了學習生涯,孩子不會生活了,就是因為在以前的教育中,沒有讓孩子具備抵抗這中退步狀態的基因。
美國哈佛學院研究出的一個人成為“廢物”的九大特質,很多人看了這個標準,紛紛調侃自己:“我全中,這說得就是我”……
作為父母,一定要逐漸培養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態度,發現這些變得頹廢的跡象,就要幫助孩子克服。
果斷是一個優秀的品質,在選擇和決定面前,能夠判斷好形勢,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不瞻前顧后,這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每天工作學習沒有效率,是因為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做決定上。有研究表明,我們人每時每刻都在做決定,每天要做上萬個決定,有時候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大腦都在幫你做決定。
而在需要主動選擇的決定面前,耗費太多心力,那么做其他事情的精力就會被削弱,意志力逐漸消耗,整個人狀態就會比較疲憊。
發現孩子容易猶豫,就引導孩子用拋硬幣、列優缺點、倒計時默數數字等方式來減少做決定的時間,培養他的果決。
拖延癥是人逐漸“廢掉”的一個主要元兇,自制力不強的人,容易被眼前的小快樂而左右,把困難的事情往后放,缺少一種延遲滿足的自控力。
而且拖延癥是缺乏行動力的表現,當父母發現孩子做事情拖拉,首先要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五分鐘是多長時間,半個小時過的有多快,一天的時間可以做多少事。
不要讓孩子養成拖拉的習慣,給孩子安排好任務后,給他一個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有計劃的完成任務后再去享受悠閑的感覺。
第三點,就是堅持。
三分鐘熱度,背后就是因為孩子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興趣是廣泛的,遇到新鮮事物,孩子都會感興趣,但是新鮮之后,能不能在上面吃苦,就決定了能不能掌握一項技能,進入一個世界。
當然,小孩子三分鐘熱度是正常的,一是孩子沒見到的東西多,所以很容易產生興趣,二是孩子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不能保持專注。
這就需要父母培養孩子的毅力,培養孩子吃苦的精神。
很多父母給孩子報興趣班,讓孩子學鋼琴、舞蹈,用意也是希望孩子能夠從一件事中體會到堅持的不容易,以及堅持之后得到的回報。
膽小也是一個成功的阻礙,害怕被人拒絕,是一種自尊心矛盾的體現,脆弱的自尊心讓孩子接受不了被拒絕,所以孩子容易陷入逃避狀態,害怕被拒絕,所以不去要求,害怕不成功所以不去努力。
如果有一個比較膽小的孩子,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讓他變得更自信,更有安全感,這樣他會更有底氣,不怕被人傷害。
一遇到事情總是先說“我不行”的孩子,就是犯了這個毛病。
如果孩子容易給自己設限,父母也要多鼓勵孩子,要讓他知道:那些特別優秀,看起來遙不可及的人,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都是人,都有一個鼻子一張嘴,所以誰都不比誰差,只是大家天賦不同,選擇不同,所以你也可以。
明知自己在變得廢掉,卻還繼續放縱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有一個自我合理化的過程,他一般都會讓自己沉溺在打游戲,看小說等事情上,逃避現實,麻痹自己,讓自己覺得這樣的生活也還可以。
如果孩子也是這樣,現實世界對自己不滿,在玩游戲或者其他事情上卻很自豪,然后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命不凡感,父母就需要注意了。
要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讓他看看別人的優秀之處,客觀的看待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同時,幫助孩子找到他在“另一個世界”的優勢,讓孩子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然后去發揚它。
總是不承認自己不足,為自己找借口的人,心理包袱太重,不讓實事求是的看待自己的問題。
如果孩子喜歡為自己找理由,父母可以不留情的和孩子交流一次,把孩子找的借口逐一打破,然后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他,永遠支持他,做得不好也沒關系,我們找到問題,改善自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