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目前的治療都是以西醫為主。我們前面的文章也提到了不少關于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今天一起來系統盤點古今中醫大家們是如何治療糖尿病的,從這些治療思路和方法的不斷變化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感悟和中醫藥治療糖尿病思路的升華。
古代沒有糖尿病一詞,目前普遍認為糖尿病屬于古代“消渴病”的范疇,當然兩者不能直接劃等號,消渴病顧名思義就是從癥狀表現上命名的一類疾病,而糖尿病的典型癥狀三多一少則和消渴病極其相似,因此,我們按照古籍對于消渴病的治療和認知而去分析。
祛瘀化濕療法
在《素問·奇病論》一書中寫道: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也就是該書認為,消渴由肥甘之陳氣郁于胸中而生熱所致,遂以芳香化濕之藥物,除郁積之陳氣,也就是祛濕化瘀的治法,這種思想為后世消渴治療理論的完善和豐富奠定了基礎,屬于糖尿病中醫治療的起始階段。
滋補腎陰療法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詳細記述了治療消渴的方藥,針對胃氣熱盛、腎氣不足致消渴的病機,提出清熱生津、溫腎化氣的治法。如《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言,“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張仲景認為,腎氣虛弱,陽氣衰微,不能蒸騰津液,致水液直達下焦,遂首創腎氣丸(方一)以溫陽化氣、滋補腎陰,從而達到治療消渴的目的。張仲景治消渴的思想及方劑至今仍被沿用。
東晉時期的醫學家陳延之認為,消渴主要由腎氣不足和腎中虛熱所致,在治療上推崇溫腎化氣、滋養清潤之法。在其所著《小品方》一書中首次使用八味腎氣丸治消渴: “男子消渴,飲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八味腎氣丸(方二)一直延續至今,為后世治療消渴的要方。
到了隋代,醫學家巢元方首次提出了養生導引法治療消渴。如《諸病源候論·消渴候》言: “法云∶ 解衣惔臥,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利陰陽。”意思是松衣解帶,躺著的時候伸展腰腹、聚精會神,引腎氣上行,腎氣充盛則陰陽調和而消渴自除。
此外,巢元方首次提出運動療法治療消渴,他認為: “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運動可有效控制消渴的進一步發展。這和現代西醫觀點認為的運動療法治療糖尿病相同。
另外,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更是列有專篇對消渴的治療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繼承前人的精華上開創了新的治療方法,書中記載了30余首治療消渴的方劑,并列舉了針灸法以治消渴。“夫為醫者,當需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則體現了孫思邈對于食療思想的重視。
我國古代中醫學史上最大方書之一的《太平圣惠方》,明確提出“三消”一名,首次將三消病證分為消渴、消中、消腎三類,其記載關于消渴的方劑多達90首。雖然載方眾多,但治法較單一,以清熱生津為主。
金元時期被譽為“金元四大家”的劉完素、張從正、朱丹溪、李東垣對消渴的治療提出了新的理解和看法,作為寒涼派、攻邪派、滋陰派、補土派的代表醫家,分別闡釋了治療本病的觀點。其中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提到消渴病的治法, 如:“消渴,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 在方劑上,創立了后世所謂的消渴方(方三),“栝蔞根治消渴神藥(方四)”“三消皆禁用半夏”皆體現了他對本病治療的體會與經驗。
明代朱丹溪的門徒戴原禮在《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中提出: “諸消不宜用燥烈峻補之劑,惟當滋養”“除消脾外,心腎二消,宜用黃芪飲(方五)、吞八味丸。吸收了宋代關于消渴的診療經驗。此外,他還強調氣血雙補在治療消渴時的重要性,正如“三消得之氣之實,血之虛也。久久不治,氣盡虛則無能為力矣”,所言益氣補血、滋生精血而消渴病愈。
清代李用粹在《證治匯補·消渴》中指出“初起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的觀點。由此看出,李用粹對溫補脾腎的治法較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