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撥千斤”,在太極拳運勁理論中視為精華之論。也是太極拳能夠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奧秘所在。但是對此句的理解,確實各人有各人的說法。近些年來武術界聽到不少對于此句經典解釋的觀點,其中部分人很認同的便是“即使是四兩撥千斤,也得自身先有千斤之力,然后才能用四兩來撥千斤”。
一開始聽沒有細想,貌似有點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卻又不是這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此觀點肯定不正確的。因為自身只有“四兩”力,便使用了四兩,這使用出來的“四兩”跟自身有“千斤力”而使用了“四兩”,有何不同嗎?因為都是用了四兩啊,難道此“四兩”比彼“四兩”要大嗎?這顯然不可能的,窺其本意,也應該是描述為自身擁有的力量很大的時候,感覺用很小的力就能制服對手。然而這里的很小的力是相對于自身擁有千斤力量而說的,比一般人的力量大很多。有千斤力而用四兩的本意,還是大力勝小力,小力勝無力。與“四兩撥千斤”顯然背道而馳。
那么,四兩撥千斤究竟作何解呢?其實這只是古人在描述太極拳以弱勝強以小搏大拳理時的一個修辭而已。或者是夸張,或者是類比。這里的“四兩”和“千斤”,并不是指真實的“四兩”力和“一千斤”力,并不是讓人摳字眼去計較四兩力還是千斤力的,也不是強調大力勝小力。原文說: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對于太極拳論,我們絕對不能逐字逐句去翻譯和理解,這樣容易理解偏了,有時間的話,后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太極拳論的理解和分析。就這幾句話而言,實際上想表達的意思是,天下的拳法千萬種,但基本都是遵循大力勝小力,以強勝弱的原則。然而還有一種原則是“四兩撥千斤”,這個原則指導下的拳,顯然不是以強凌弱,而是用巧勝人。兵法有云: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只要會用巧,不用多少力量便能達到以弱勝強的效果。以強凌弱,這沒什么可得意的,絕對優勢取勝,誰都能做到;能以弱勝強,才是英雄,才叫技術。
所以太極拳的精華,在于勁法應用,就太極拳而言,勁法應用的最佳方法,是推手。推手的前提是先得勁,沒有勁如何學應用?想要得勁,就要知道什么是得勁,得勁指的是身備五弓的“六合勁”,是“整勁”是掤勁不丟的“掤勁”。在這個基礎上才衍生出八法勁,所謂用勁就是靈活應用八法勁的范疇。而要得勁,先要換勁,換勁的方法太極拳采用套路來做,這是效果比較差的一個方法,十年不出門,成材率很低,當然這是個人看法。后人要根據太極的訓練體系仔細訓練才是。至于太極如何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如何以柔克剛、引進落空、沾連粘隨,這是內勁運用方面太極拳的精華所在,發勁方法以及使用技巧的范疇,也是修煉體系里最核心的東西,其他章節里再做專題討論。
本文節選自《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