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與大家交流了一下關于“意守”方面的感悟。今天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對“氣沉丹田”的理解。
如果說前面的“意守”是通往氣功的路的話,那么“氣沉丹田”就是進入氣功鍛煉的第一道門,只有入了這個門,才能真正算是一個練習氣功的人。如果沒有入這個門,那你即便是掌握的氣功理論再多,研究得再深,甚至是練習的時間再長,那你也只能算做一個“門外漢”。為什么這么說呢?
和我一起練習的一個朋友,他練的是“燕青靠”,是一種形意拳,練功有十年之久,非常刻苦,但在一起交流時,我問,丹田有感覺嗎?他說,沒有什么感覺。因為彼此了解,我們沒有藏著掖著,我覺得朋友說的是真誠的。他沒有因為練習的時間久,就硬生生地說自己已經做到氣沉丹田等等。還有一位好友是國家級的社會輔導員,她教授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多年,并帶領學員參加比賽,得過好多獎項,但在與其交流中,也談到這個問題,也是沒有什么感覺。在與我接觸的鍛煉中,真正能夠說出“氣沉丹田”感覺的,也就二、三人矣。
“氣沉丹田”不管武術也好,健身也好,都強調的基本要求,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練習多年而不可得的現象呢?
是他們不夠刻苦嗎?顯然不是。據我所知,好多朋友練習時間都近二十年了,也很難體會到氣沉丹田的那種感覺。是功法不對路嗎?一套功法能流傳下來,相信有其獨到之處。前面的兩位朋友,他們的一招一勢,可以說是非常的到位,特別是那位輔導員,動作基本上是教科書式的規范。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非常注重“形”的把握,但他們對氣息的運用、意念的運用信奉“不調而自調”,也就沒有將更多的時間用在這方面。我覺得問題可能就出在這里。
“氣沉丹田”作為氣功鍛煉的入門功夫,被各門、各派、各人進行不同的解讀,每個人都對其有獨特的理解,這些解讀豐富了氣功理論,但也給人們造成一種莫名其妙、玄之又玄的感覺。
那么“氣沉丹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氣沉丹田,先說一下這個丹田是什么。這個丹田,是指通常說的下丹田,這個沒有什么異議。位置位于臍下三寸關元穴,但他又不是一個點,只能說是一個大體的位置或者說是區域,這也沒有什么太大的異議。
在知道了丹田的位置后,我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意守丹田。那么怎么做呢?今天我想借用古人對此的論述來同大家一起交流。
《道言淺近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
古人用詞確實是精妙之極,一句話八個字,實際用字只有四個,但卻闡述了一個氣功練習的基礎法門。我們要做到“氣沉丹田”,首先要做的就是從這里入手。就光這八字就夠我們練習三年五年的,這一點也不夸張。這八個字是什么意思呢?
“凝神調息”,分三層意思:第一凝神;第二調息;第三凝神調息。
第一凝神。“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得收入氣穴,乃曰凝神。”
1.凝神之前,首先要排除雜念。“收已清之心”就是說,要排除雜念,保持心里清靜。“而入其內”,可以理解成進入練功狀態,把心思集中在丹田位置。
2.“心未清時,眼勿亂閉”。雜念未排除之前,眼睛不要亂閉。氣功鍛煉時,對眼睛的要求一般是“垂簾”,就是似閉非閉,只有進入比較深入的練習時才可完全閉上。這樣的要求是因為這種“垂簾”狀態,最容易控制雜念的產生。大家練習時,要試一下。我在練習時,只要感覺有雜念的時候,眼睛就微微睜一下,念頭去了后,再微微合上,效果很好。
3.“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得收入氣穴,乃曰凝神。”自勸自勉,是排除雜念的方式方法。把念頭“勸”回來,“勸”字是引導、疏導,不是強制地把“念頭”拉回來。這個“勸”用得確實精妙,要求我們不要刻意地用力去做。
勸回來之后是什么狀態?清涼恬淡。精神放松、頭腦清凈、恬淡虛無。這可以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我們可能很難達到這種狀態,但我們要知道這種狀態,并且不斷地調整身心,向這個目標努力。
“始得收入氣穴,乃曰凝神。”
只有達到,雜念排除,精神放松,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把心思,集中在氣穴上,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