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群雄一致認為,一切都是瞎扯,解密《三字經》才是正經事,這才是最具說服力的理由。
我不矯情,也沒想在任何隱秘的山洞里折騰一遍傻小子才扭扭捏捏地端出來。
列為明公,且聽我細細道來。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妒酚?律書》:“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惫孰u有三足,堯舜三眸,天有三光,世有三才,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三是一和二兩個對立面互相沖突激蕩而產生的,萬事萬物從三開始裂變,以至無窮。
《三字經》以其字為題,以其數為句,意在表述這門沖和的武功看似平淡溫婉,其實是流靜水深,深入淺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切凌厲的招式都以此為根基,在不知不覺中崢嶸畢露,叫敵人不能自拔。
萬事萬物從三開始,以至無窮,究其源也淺,探其根也深,易學難精,大巧不工,前望迢迢,關山萬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糾結于“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靡不有初,其實良善的本性不能算本性,更談不上對錯。先有無,然后無中生有,有人之初,才有人性,有了人性,才有規矩,有規律才有方圓。
從武功方面來講,對陣有稽首,起勢有緩急,而一開始都是從容啟動,越來越快,越來越險。
人人都是如此,到后天學藝渠道不同,就會產生不一樣的風格變化。
教育學里說,影響人的因素有遺傳、教育和環境,《三字經》開篇就是從遺傳這個角度來闡述它們的重要性,同時也暗示武術對戰雙方都要慎重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因勢利導,借題發揮,以期事半功倍,發揮一切可以發揮的外力作用。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破綻是在變化運動中顯露出來的,兩軍交戰,如果看不到對方陣營的弱點,就使用小股軍隊試探,想辦法叫他的軍隊運動起來。
在影響一個人發展的因素中,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目標性,不這樣做,放任自流,就會跑偏。
技擊之道行云流水地施展開來,如果不去阻擋,就會有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都有其明確的目標性,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環境的重要性。
掌故是:孟子之母,初住墓地附近,孟子開始學習祭祀;二遷集市,孟子學習商賈;三遷學校旁,孟子由是致力讀書。
招數名稱:“孟母三遷”,殺技:“斷機杼”。
進手招數,取下中上三盤,墓地為下,集市為中,學校為上。刺下,盤中,撩上。
敵必阻撓,抽刃橫掃,以“斷機杼”完成腰斬。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為五代后晉人,有家庭圖書館,招賢納士,教授五子八孫,皆有建樹。
招數名稱:“五子登科”,分五劍制敵,均可化為實招,制人死地。
竇燕山高壽,死前沐浴更衣,談笑而終。招數始終是手段,是否達成目的,疏難料知,是以需為人達觀,不可輕燥冒進。徐徐圖之,終能有所為。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持續攻擊。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搶得先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實戰出經驗。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父與師,是人生兩個重要人物,教育要從小抓起,亦步亦趨,別無谿徑。學習的目的是琢石成玉,因此要放空自身,虛位以待,懂得尊敬,尤其是尊重你的敵人,知道人外有人。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廿四孝之黃香,字文強,東漢人,曾任魏郡太守。香九歲,母逝。此取法于“孝”。
招數名稱:“扇枕溫衾”,一掃于頭,一覆于身。覆他以攻,覆己以守,推己及人,角色互換模擬,大愛大恨,倜儻決絕。
黃香為江夏安陸人,有“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之稱。以其全力以赴,成就天下盛名。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孔融字文舉,孔子二十世孫,東漢山東曲阜人,高祖孔尚,鉅鹿太守,父孔宙,泰山都尉。
著法名稱:“孔融讓梨”,守勢,前番攻擊無果,有必要放緩節奏,控制場上進程,觀察對方狀況,以退為進。
前者孝,后者悌,欲想取之,必先予之。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以此過渡,發起新一輪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