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仙逝107年后,孟子出生。
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孟子周游列國二十多年。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君主的心思相同,都想圖霸。孔孟斡旋其間,勸說他們盡量溫柔地殺人。
最終都退而論詩書。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言外之意是“五百年必有王者敗”。
《百年孤獨》里說:“越文明,越孤獨。”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透露出事不可為而為之的悲涼。
捭闔諸國無異與虎謀皮,他們前仆后繼,成年累月地風餐露宿,要干什么?
《孟子》七篇十四卷260章三萬五千字,在四書中部頭最重,孟軻本人也參與編撰,因而過程敘述比較詳盡。估計孔子穿梭諸國也一樣艱難,弟子們在只言片語的回憶里沒多說。
老子勸說孔子道:“'跡’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跡,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么不同嗎?”
孔孟經年奔走,不是因為迷路。
思考者都是孤獨的。站的高才能望得遠,抽身事外才能客觀分析。只是高臺多悲風,圣者皆孤清。
事實證明,一己之力是無法改變社會的,即使后車十余乘,從者數百人也不行。各國君主客客氣氣,不吃飯送出二里地,回宮認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沒有人問我過的好不好,現實與目標哪個更重要。”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里爾克說:“崇高是一種別離。”歷史的車輪碾壓過哲人的思考,總有一種呼喚,穿透前方濃厚的迷霧。
畢竟,每個人都有思索的權利。
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我小時候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覺得是最好的古文,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暢達,莫之能御。
《孟子》的藝術表現力更加浩蕩,慣于類比推理,欲擒故縱,大開大闔,曲徑通幽。
《三字經》前文講的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孟子偉大的母親仉(zhang ,三聲)氏的故事。
孟子的父親孟激在孟子三歲的時候去逝,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成才,立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有一次孟子回家,推門進屋,發現妻子蹲在地上不知在鼓搗什么,他就對她媽說,蹲地不雅,我想休了她。
孟母說沒別人的時候你還不讓她蹲下干活兒了?你說她不雅,你推門而入,也不敲門就雅了?給我滾一邊兒呆著去,再胡說八道削死你!
孟子諾諾而退,心想也是,上廁所還蹲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