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非常愛才,首創客卿制度,用五張黑公羊皮換來百里奚,百里奚又引薦蹇叔,分別任命大夫和上大夫,于是秦國大治。
秦晉之好后,穆公更加意氣風發,彼時國家間格局已變,以前的“朋友加兄弟”也怒目相向了。
公元前628年,鄭國、晉國的國君不約而同地去逝,穆公就想攻打鄭國。12月份,他不聽百里奚和蹇叔的勸告,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出征,越過晉國去攻打鄭國。
春天來了,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鄭國牛販子弦高趕著牛要去販賣,途中遇見進犯的秦國大軍,弦高就直接去見秦國三帥,聲稱奉命前來送牛犒賞三軍,把本來要掙錢的商品當國禮交給他們。
三位將領得知鄭國已經知曉自己的襲擊,就認為已經失去了突襲的意義,決定班師還朝,鄭國的危機在中途被一個牛販子輕易化解。
大軍浩浩蕩蕩,來往都要經過晉國,晉國的新任國君是晉襄公,早就忘記了昔日秦晉之好的姻親之誼,得知秦國軍隊假道伐鄭,也沒跟自己打個招呼,牛逼哄哄地宣稱“航行自由”,就氣不打一處來,決定教訓教訓他們。
簡言之,在崤山,晉國設下埋伏圈,沖鋒號一吹,晉襄公穿著孝服第一個沖了下去,秦軍全軍覆沒,三帥被擒。
秦穆公不聽勸告,乘人之危,貪鄭取敗,腸子都悔青了。
三帥被放回來后,穆公覺得這事兒不有個交代也不是個曲子,就為三軍寫了一篇《秦誓》,記載于《尚書》的最后一篇。
古代君王治理天下有三大絕招兒,叫做“一哭二鬧三上吊”。黃帝一哭,群臣動容;這“二鬧”就是把一切行為都充滿儀式感;“三上吊”就是古代的“鬼治主義”,關鍵決定想統一思想,就說是先王托夢!
秦穆公一代梟雄,三招全會,他先封崤中尸,為發喪,哭之三日。然后開君王自責先河,寫“罪己詔”《秦誓》。
“嗟!我士!聽無嘩!予警告汝群言之首!”
秦穆公在位39年,死后用177個活人殉葬,其中就包括勞苦功高的子輿氏三子奄息、仲行和針虎。意思是他太愛才,叫他們三個跟著到地下繼續輔佐,針虎三人也是真虎,立刻同意,領命殉葬。
秦朝人都非常惋惜,作詩唱曰:“彼者蒼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秦穆公活到61歲,頗有作為,滅西戎二十國,被周王賜金鼓,封為“西方諸侯之伯”,但是他把人才都帶到地下,導致此后200年秦國不振,直到“商鞅變法”,方才崛起。
即使是“春秋五霸”,也不過化為歷史談資。崤山如鐵,殘陽如血。荒草成堆,枯骨為灰。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尚書》又叫《書經》,是歷代君王理政的教科書,是歷代帝王的“大經大法”。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了上古文獻,把堯舜到秦穆公時期的檔案文稿選擇100篇編撰為《書》,藏于夾壁墻內。
《尚書》作為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多為典、謨、訓、誥、誓、命等官方檔案文體,初具古代散文雛形,是后代的朝廷公文模板。
《尚書》之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無一流傳。
《尚書》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作為君王的“政治課本”,它鼓吹“重德”、“敬民”,“視遠維明,聽德維聰,”“克勤克儉”,“有條不紊”。
《尚書》是經文里最歷經磨難的一部書,戰火紛飛,經歷摧殘不下七次,今天殘存的已經支離。
君主們一直找到清朝末年,寶籍不在,御輦蒙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