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圣
編輯丨娛阿姨
1995年,影片《功夫小子闖情關》的拍攝現場,接下來要拍攝的是劇中吳京“老丈人”和周比利的打戲。
吳京偷偷跟“老丈人”說:“周比利腿重,帶護具!”
沒想到老頭大手一揮,霸氣的說道:“哎呀,我不帶!”
那周比利有多強?
他曾經一腳把李連杰踢脫臼,把甄子丹踢骨折。
彼時的他又值壯年,而老頭已經54歲了,劇組人員都替他捏一把汗。
然而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兩人對打的時候,一向打遍娛樂圈無敵手的“世界拳王”周比利,竟然也感到吃力。
這場戲拍完,導演看到如此精彩的打斗異常興奮,為了保證每個動作的完美,導演對兩位說了一句“再打一遍吧!”
這時,吳京一回頭,看到周比利正在工具包處翻護具。
由此可見吳京“老丈人”的功夫有多強硬!
其實眼前這位高手不只是吳京的“老丈人”,他還曾是李連杰的“師傅”。
真正的武術家——于海。
那于海究竟有多強?他和吳京、李連杰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武術家于海的故事。
一
于海出生于1942年的山東省,父母本來給他取名“余天堂”。但在那個特殊時期,“余天堂”這個名字在宗教問題上表現的過于赤裸,經常會被他人攻擊。
等到于海長大一點他就想著給自己改名字,由于當時的社會關系是“干群關系,魚水情深”,于海深受啟發,于是他決定取“魚離不開水”之意,給自己改名“海”。
小時候,于海非常喜歡踢腿打拳,但由于他的父母沒有一個人是從事武術行業,所以他沒想過自己以后會成為武術家。
12歲時,于海來到了煙臺望海街養雋中學上學,學校的體育課以練習武術為主,這正好對了于海喜歡打拳的胃口。
就是在這里,于海有幸認識到恩師——林景山。
林景山可不是一般人。
他是七星螳螂拳的第四代傳人,曾受邀在軍閥手下擔任過教官,由于出色的拳法還被世人稱為“中原怪俠”。
后來林景山受陳成九的邀請來到中學任教,他這才有機會收于海為弟子。
課堂上,林景山發現于海的胳膊要比同齡人更粗壯一些,拳頭也更硬,覺得他學習螳螂拳再合適不過了。
于是林景山有意培養于海成為自己的弟子。
1954年,于海正式拜林景山為師,他開始接手林先生的衣缽,學習正宗的螳螂拳。
于海不僅是身體條件優秀,他還十分勤奮,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很快于海就在一眾師兄弟中脫穎而出。
林景山看到弟子如此聰慧,也不藏著掖著了,于是在教授螳螂拳的業余時間,把梅花槍、春秋大刀、劍術等功夫也傾囊相授。
不過于海后來回想起練功的那些日子,讓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學習螳螂拳的辛苦。
那時的于海為了更加傳神的表達“螳螂拳”的精髓,經常會跑到后山上觀察螳螂的動態。
有一次于海甚至抓來了上百只螳螂,自己和這些螳螂住在一間房,日日相伴,就為了研究它們的一舉一動,從而對螳螂拳進行改良、創新。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潛心研究,于海終于在“螳螂拳”原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讓螳螂拳更好的融入日常生活使用。
林景山看到弟子如此用功,并且對武術是真的熱愛,就開始帶著他參加各種比賽。
1958年,在林景山的推薦下,于海參加了全國武術比賽,憑著犀利的螳螂拳,他連續在市、省、全國三級比賽中通關奪冠,最終成為了正式的國家武術運動員。
同年,于海開始代表山東省的武術隊,參加全國各地的武術比賽,比賽中的武術高手數不勝數,但于海初生牛犢不怕虎,接連斬獲了螳螂拳、劍術、棍術等項目的冠軍以及全能冠軍。
1960年年底,總理訪問緬甸,全國的武術高手組成中國武術代表團隨行,其中就有于海。
這一年,他才18歲。
隨后幾年,于海多次擔任中國武術代表團的教練以及隊長的職務,一共帶隊訪問過美國、法國等三十多個國家,為宣揚中國武術以及增進中國和世界的友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誰也想不到于海在37歲時,迎來了人生中另外一個新身份,這個身份讓他有了更廣的知名度。
二
1979年,影片《少林寺》的拍攝進程受阻,張鑫炎導演臨時被拉去救場,這個決定即將改變于海和李連杰的命運。
《少林寺》原定的演員大都是來自河南京劇團,制片方覺得最終呈現的效果不好,京劇演員沒有完全表達出少林武術的精髓。
于是制片方趕緊找來了導演張鑫炎救場,希望他可以不負眾望。
張鑫炎接手后,直接推翻了之前的拍攝成果,并且他決定用內陸真正會武術的精英出演該片。
李連杰和張鑫炎導演
在當時通訊不太發達的年代,在全國范圍招募武術演員,這談何容易?
最終在國家體協的幫助下,張鑫炎在全國七個省份內選出了該片的所有演員。
由全國武術冠軍李連杰扮演覺遠,于海扮演師傅,浙江武術隊的計春華扮演禿鷹,就連女主角白無瑕的扮演者——丁嵐,也曾是北京電影制片廠有武術功底的演員。
由于當時劇組的演員都是武術運動員出身,張鑫炎的第一訴求就是:一切打斗場面都以真實為主。
所以他并沒有安排專業的武術指導,如果有特殊情況需要設計動作,資歷最深,實力最強的于海就成為了“兼職武術指導”。
1982年,電影《少林寺》終于上映了,一經播出影片就取得了空前絕后的成功。
銀幕上,于海展示的螳螂拳,拳如重錘,快如閃電,觀眾們都看的酣暢淋漓。
最重要的是,他在這里找到了可以繼承螳螂拳衣缽的徒弟——李連杰。
但大多數觀眾不知道的是:《少林寺》劇組并非于海和李連杰第一次相遇。
早年間,于海帶中國武術隊訪問其他國家時,李連杰就是隊伍中的一員。
李連杰十多歲的時候就在中國武術界漸露頭角了,于海對這個很有天賦并且勤奮好學的后輩有很深刻的印象。
他覺得李連杰不僅僅是武術功底扎實,最重要的是他還謙遜有禮。
李連杰天生長了一副笑模樣,每次上臺表演結束后,都會對觀看者深深鞠躬抱拳致謝,這很難讓觀眾不喜歡他。也是因此,在去國外訪問期間,于海很照顧李連杰這個小孩。
兩人在《少林寺》劇組中的再次相遇仿佛天注定。
戲里,于海是小和尚覺遠的師傅,苦口婆心的教導著他。戲外,于海也教了李連杰很多功夫招式。
朝夕相處之間,于海對李連杰更加欣賞,而李連杰也對前輩更加尊敬崇拜。所以這兩人根本不用演,日常相處方式就是師徒相處方式。
后來這對師徒還一起合作了《南北少林》、《少林小子》、《太極張三豐》等影片。那時候于海走在街上,很多觀眾都記不住他的名字,但都會脫口而出:
只是很快兩人就不再合作了,師徒為何會突然“決裂”呢?
原來是因為1986年后,李連杰開始嘗試自己做導演拍電影,而于海選擇了跟著導演張鑫炎演戲,由于兩人的發展路不同,所以只能遺憾的分道揚鑣。
可于海決定將這份“師徒情”從戲內延續到戲外,他將自己研究半生的螳螂拳絕技都傳給了李連杰。
《少林寺》中李連杰打的螳螂拳就是于海手把手教的,包括《太極張三豐》中李連杰打的太極拳,也出自于海的教導。可以說于海為李連杰登上“功夫皇帝”之位出了一把力。
李連杰也是懂得感恩之人,深知“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私下也會經常去看望于海。
三
在演藝路上結束和李連杰的師徒合作后,于海迎來了和另一個全國武術冠軍——吳京的“師徒緣”。
1995年,導演張鑫炎出山,決定再續影片《少林寺》的輝煌,準備拍攝一部《功夫小子闖情關》,于是張鑫炎再次來到北京體校挑選武術演員。
吳京能被張鑫炎選中完全是一個意外。
當時張鑫炎和袁和平來到體校挑人,教練吳彬為了留住人才,特意把吳京等幾個優秀苗子偷偷“藏”了起來,張導挑了一圈沒有挑到合適的,最終鎩羽而歸。
幾天后,張導和袁八爺還是沒找到合適的演員,再次來求吳彬:“你就讓我們看幾個吧!”。
當天中午,張導和袁八爺鬼使神差的提出要吃餃子,于是三人來到一家很不起眼的餃子館,剛巧吳京也在這個店吃餃子。
導演張鑫炎和武指袁和平看到吳京的第一眼,一拍大腿決定“就是他了!”。
吳彬教練自然是不愿意放人,奈何架不住兩位老朋友的軟磨硬泡,吳京這才進入演藝圈。
雖然吳京的首秀影片并沒能接棒《少林寺》的輝煌,不過張鑫炎導演和袁和平還是很看好吳京的,兩位老搭檔決定為他量身打造一部電視劇——《太極宗師》。
為了保證這部劇的質量,張鑫炎再次請來了李連杰的師傅——于海,來飾演吳京的老丈人,沒想到還意外成就了兩人的“師徒緣”。
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太極宗師》大獲成功,甚至在內陸掀起一股“太極熱潮”,吳京在劇中出色的表現也獲得觀眾的認可,被稱為“李連杰接班人”。
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拍攝這部劇期間,前輩于海的經歷給了吳京很大的啟發,并且還教給他很多功夫招式。
如今的吳京紅得發紫,脾氣也是十分暴躁,但他見到于海后就像變了一個人,很乖巧的站在他身邊,然后畢恭畢敬的喊一聲“師傅”。
這對“師徒組合”后來也繼續合作了《新少林寺》、《少林武王》等影片。
于海也從李連杰時代跨越到吳京時代。
這三個人站在一起就是半部中國武術發展史的縮影。
四
后來于海年事已高,開始專心致力于武術事業。
2001年,他在山東成立了第一所以武術教育為主的培訓基地,這也是中國唯一的“于海螳螂拳培訓基地”,他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小孩了解、繼承螳螂拳,從而弘揚中國傳統武術。
如今的于海已經79歲高齡,身體依舊硬朗,偶爾在電影中客串,飾演的也是深藏功與名的“一代宗師”,這樣的角色也是對他這大半生最好的詮釋。
回看于海的大半生,明明是一代宗師,卻把自己低到塵埃里活成了“普通人”,完美的詮釋了中華武術大師獨有的“實力與謙遜并存”。
做一件事很容易,但幾十年做同一件事難上加難。于海用幾十年研究、發揚螳螂拳,為中國武術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值得被大家記住!
最后也希望于海前輩身體康健,繼續為中國武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留下寶貴的武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