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子吃法種種
有人說:陜西小吃攪團和涼皮,不過是玉米面和大米衍生的不同吃法,與饑荒無關。究竟是不是呢?但現在可以說:最初的發明者,或者就是為了安度饑餓年饉,才把僅有的一點糧食合理安排,變著法子嘗試省糧的吃法以應對饑荒。關中人也稱作:過日子。還可以說:攪團、涼皮此類小吃的發明和發展,為歷史上各個時段的人們渡過饑荒做出貢獻。
關中人把陜西各地涼皮,籠統地稱做皮子。皮子,以食材原料劃分,有米面皮子和麥面皮子。以吃法劃分,有湯汁皮子和干調皮子。以吃法、風味的不同,又有熱皮子或涼皮子。
陜西米面皮子,以陜南的漢中熱面皮、關中的秦鎮涼皮最為著名。正宗的做法:二者都是以大米浸泡、磨漿、籠蒸而成。而現在的人,工作忙、圖省事,直接使用鐵皮淺籮,在開水鍋里漂著燙蒸。
陜南漢中熱面皮,是用鮮湯汁調拌的米面皮子;講究熱吃,剛出鍋為最好,以城固熱面皮最為出名。湯汁調料、調味、配菜都很講究;辣子用油炸干小辣片;刀工講究,一般用大鍘刃割切,切得相對較寬,很像寬扯面那樣的寬度,以2至3公分為佳。配菜以黃豆芽、燙菠菜為主。調好后,色氣味十分新鮮誘人。
關中秦鎮涼皮,是干調米面皮子;一般講究涼吃、干吃。冬天,可以架在開水鍋里、稍稍以熱氣加溫至不冰為宜。調拌時,以油潑辣子面的紅辣油為主;同時也備有熬制的湯汁調味;但湯汁僅為化鹽、攪拌起來利索以用。秦鎮涼皮風味機關,均在紅辣油中。當地人稱:耍的就是紅辣油。
正宗秦鎮涼皮,刀工十分講究,必用大鍘刃切割,相對較細:以2至3毫米為最佳。配菜以黃豆芽、燙芹菜、燙菠菜同時相配,為正宗風味。屆時,辣油的紅、涼皮的白、豆芽的黃、菠菜或芹菜的綠,一發顯現出來,色氣頗增食欲。關中人稱:不吃看著都香。
陜西麥面皮子,以寶雞的歧山搟面皮、以及戶縣農家麥面皮子最為著名。但兩者做法和吃法均有不同。
寶雞歧山搟面皮的做法,要提前洗面筋。洗好面筋,再把面水舀進鐵皮淺籮,坐在開水鍋里燙蒸。因提前洗過面筋,歧山搟面皮蒸熟之后,略呈半透明狀。刀工講究,切形稍寬。吃法以湯汁為主,調味與漢中面皮湯汁相似。根據顧客需求,也可干調;與秦鎮涼皮干調之法相當。附拌的小菜,配有綠豆芽和蒸熟切細的面筋。
戶縣農家麥面皮子,直接把麥面面粉與涼水攪拌,以略為粘稠為準;攪拌面水時,應放入少許食鹽。
蒸之前,先在甑箅鋪上濕籠布,把和好的稠面水,舀兩大勺在濕籠布上、攤均勻了;再把甑箅架在開水鍋里蒸。蒸皮子前,還須準備半碗涼開水,里面倒一些熟菜油,放少許食鹽;汽燒圓后,大火蒸約五六分鐘即可。
待皮子出鍋,用手醮兩下漂油的涼開水,快速抹在熱皮子上;然后快速提起籠布,反扣在或案板上或大瓷盤中,趁熱迅速把籠布扒下來。如此,皮子就可以一層層磊起來,因抹了油水而不相粘。
戶縣麥面皮子吃法,與秦鎮米面皮子吃法相似,以干調為主。戶縣農家麥面皮子,做起來比較麻煩,主要在農閑時居家食用,或在初春時節招待客人。直到現在,還未見專門做商品買賣。以食材原料特性來看,麥面皮子,肯定比米面皮子耐饑。
二、皮子傳說種種
戶縣麥面皮子傳說:前清乾隆朝的某年,恰逢芒種時節的收麥之際,關中遭遇連霪雨。剛上場的新麥子,被雨水淋得生了芽。生芽的麥粒,關中人稱:芽芽麥。
芽芽麥曬干后磨成面粉,無論搟面條或者蒸饅頭,因面發不起,都不大好吃。聽過來的人講:芽芽麥的麥面,吃起來既味道發酸、又粘牙,還是死頂頂。故有細密的農家人,嘗試直接把芽芽麥打漿,用來蒸面皮。只要味道調的好,吃起來還真不錯。
從此以后,關中戶縣、周至、長安一帶的農家,便在陰歷五月初的芒種前后,開始流行蒸麥面皮子。既好吃,又耐饑;還能為夏忙攢體力。或用來招待客人。
秦鎮米面皮子傳說:先說明,民間傳說一般不可靠;聽個熱鬧而已。灃河流域上游水稻生長期,長達七個月之久;本地出產的灃河大米很好吃。自周秦時代起,灃河大米,就是朝廷貢米。
相傳秦始皇上位后的某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導致草木枯萎,收成絕望。勤勞勇敢的關中農民,不得已挖井澆地。不料,秋后收獲的稻谷因旱受虧,多是稗秕。因此,大米質量太差,導致百姓無法納供。秦始皇不好惹,他一不高興就要殺人。
據說,秦國灃京郊區的秦渡街,有一位薛姓的農家智者,聯合李姓、郭姓幾家聰明人嘗試把無法納貢的大米,先碾成米粉、再打成漿;竟然蒸出白生生的米皮,配上花椒麻油調好,獻給秦始皇。
千古一帝哥,平時山珍海味吃膩了,一嘗秦鎮米面皮子味道獨特,大喜;遂即宣布:灃京秦渡街的納貢人,每年不必再貢灃河大米,只納米皮。大家哄著皇帝高興,秦鎮米面皮子成為關中美食。秦鎮涼皮的發明者薛家、李家和郭家米面皮子,也最有名。
漢中熱米皮傳說:鴻門宴后,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駐扎陜南漢中。漢王志向高遠,長年積糧備戰,待機以謀天下。傳說,劉邦的愛妃戚夫人,住在洋縣戚氏鎮。她想法子為軍隊省糧食,成為蒸熱面皮的一把好手。戚夫人蒸出的面皮,像她的天生的容顏一樣,白白嫩嫩,煞是有味。
戚夫人教當地軍民,把漢中大米先磨漿、再蒸米面皮子食用。如此之法,雖然比直接吃大米蒸飯就熬大肉要麻煩;但一斤大米磨漿,可以蒸出五斤米面皮子,肯定省糧。經過幾年休養生息,軍隊積蓄充足的軍糧,劉邦才得以暗度陳倉、重返長安。又經過四年血戰,打敗楚霸王而掌控天下。劉邦上位后,漢中熱米皮風靡全國。
由傳說觀照,于美食家而言:一種小吃風行于世,看來必須綁皇帝。既成美味,饑荒之苦,便拋于腦后。如若論功行賞,秦始皇應賜其美綽號嬴涼皮;劉邦夫婦,干脆就叫劉熱皮或戚面皮。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就叫他愛皮子好吧。賜各位先帝雅號紀念,以示勞苦大眾感恩戴德之懷。
三、皮子相關的饑餓故事
一斤大米磨漿,可以蒸四五斤米面皮子,夠八個人將就著吃一頓。如此以來,或許能應對饑荒。而麥面皮子,尤其是戶縣農家的純麥面皮子,就不像米面皮子那么省糧;算是比較奢侈的吃法。
饑餓時代,與皮子有關的趣聞;其中一個,與戶縣麥面皮子有關。說有個大飯量的關中漢子老王,他老婆在灶臺蒸皮子,他幫著在灶下燒火。一鍋下來,只能蒸兩張。蒸麥面皮子提前放鹽,扒下籠布又蘸了油水;因此,蒸出來的皮子就有較香的味道。
老王不等切、不等調;一邊燒火,一邊偷偷撕著吃。老婆蒸了大半天,也不見皮子;竟供不住他一個人吃。可見,老王所量大,真的餓急了。于是留下趣聞:老王吃皮子一一供不住韶。意思就是:接不上茬。
另一個趣聞,與秦鎮米面皮子有關。說是灃河邊某村,有倆哥們,都是村里的大飯量。當年不但糧食短,還更缺錢;一碗秦鎮米面皮子,也就賣三毛錢,卻不是誰都能吃得起。哥倆到秦渡街趕集,還未進城門,就讓秦鎮涼皮饞得流涎水。
哥倆步行在秦渡街南門外的灃河大堰,走著走著便蹴下來,在樹下耳語一陣。遂一前一后拉開距離。進了秦渡街老城的南門,向北來到丁字街以北的涼皮店門口。走在前面的一個先到達;他坐在店外攤子板凳上,向值班伙機打招乎:當家的,調一大碗皮子。
伙機聞聲,不一會兒從里面端出一大碗皮子,給他放在店外擺的小地桌子上。他只用筷子幾劃拉,就吃下了一半。恰于此時,后面的一個準時趕到,裝作打聽的樣子問他:兄弟,這家的皮子,還行吧?
前一個裝作回答說:老哥,還湊合;你坐你坐,就在這家吃吧。我到對門的饃店,去買幾個肉包子過來。說著就起身走了。
后一個略坐了坐,就把前一個剩下的半碗皮子幾大口吃個干凈。畢了,店伙機過來要他結帳。他反問說:我要皮子了嗎?是剛才那個人讓我吃他剩下的半碗;我以為他付過錢了。我吃的也是人家剩下的把把,又不認識他,要我結什么帳?
店伙機見狀,與他吵起來。涼皮店的老板久居街面,原是個仁慈的厚道人;聞聲出來問明原委,打量那形景,就明白根底;只說了一句:你走吧;一碗皮子,我還管得起。
此事被秦渡街方圓鄉黨周知,傳為一句笑話:咱也是吃人剩下的把把。注:把把,發音入聲;關中方言,即末尾、剩頭、遺落的意思。饑荒年代,這是關中饑餓漢子為吃皮子而想出的移花接木、桃代李僵、暗度陳倉的計謀;兩人被迫合演的一出雙簧。
唐都浪子《饑荒年代關中往事》之:蒸皮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