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生骨秘方 :
組成:黃芪30克 鹿角膠12克 骨碎補15克 三七12克 土鱉蟲15克 丹參20克 當歸12克 川芎12克 延胡索15克 牛膝12克 生甘草9克
功效:活血 生血 生骨
主治:各種骨缺血性壞死、骨折、骨不連及骨延遲愈合等
用法:每日一劑 日服二次
方藥釋義:黃芪善入脾胃,能補大氣,氣旺則血暢;鹿角膠壯元陽,補血氣,生精髓,暖筋骨;骨碎補主破血補傷折,能活血續傷,補腎強骨,共為君藥;三七活血化瘀定痛;土鱉蟲咸能入血,和血通營;丹參活血祛瘀止痛,破宿血,補新血能力極強;當歸、川芎補血活血,二者為補血常用組方,共為臣藥;延胡索為氣中血藥,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血滯,能解一身上下諸痛,為佐藥;牛膝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引火下行善治腎虛腰痛膝痹,生甘草調和諸藥,助參芪補氣之功,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湊補腎強骨、補氣益精、通經養血的功效。
病案舉例:候某,女,500歲,2010年1月2其不慎從樓梯上摔下,造成“右股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1月8日在醫院給予“右股骨干鋼板螺釘內固定術”,術后六個月,由于其右腿在移動或試做負重時患處疼痛明顯,隨于同年7月26日拍片復查,X線片顯示右股骨干下段骨折呈螺旋粉碎性,骨折線清晰,斷端無明顯骨痂形成,骨質密度下降,可初步確定為骨不連。醫生囑咐患者在家拄拐繼續鍛煉觀察,并開了一些舒筋活血和補鈣的中成藥口服。其后由于癥狀一直未見好轉,于2011年10月6日經朋友介紹來我處治療,予上方治療月余,患者復查,拍片對照骨折線消失,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患者已去雙拐拄手杖步行,走路已不需要借任何外力平路連續行走半小時無不適感覺,身體狀況良好。
頸肩痛消斷根方:
組方:制黃芪40克 五加皮12克 大山消25克 小山消15克 雞血藤20克 姜黃12克 甘草14克
功效:活血化淤 行氣通絡 除濕滌痰
主治:頸椎骨質增生
用法:水煎二次 二次合液 每日三次
注意事項:忌腥、刺激食物
方藥釋義:頸椎骨質增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多發病,屬于我國醫學的“頸痛”、“頸痹”等范圍。其發病原因,主要是肝腎不足,氣血衰少,頸椎發生退行性變引起的。肝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濡養,發生“筋?!薄DI主骨,腎精不足,不能養骨生髓,骨質疏松而發生“骨?!?,且肝腎為母子關系,骨病可影響到筋,稱為母病及子。同樣,筋病亦可影響到骨,稱為子病及母,二者互為因果關系。本方是以傳統中藥加瑤族名貴草藥組合而成,方中制黃芪、五加皮益氣強筋,頸筋之力,為君藥;大山消、小山消化濁散淤,軟堅散結,以消除骨刺周圍軟組織之水腫、充血、增生、肥厚、纖維化,解除壓迫因素,為臣藥;雞血藤、姜黃活血通絡散淤,且引諸藥到達頸、肩部,為佐藥;甘草調胃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伍,強筋骨,消堅結,剛柔并舉,補消結全,強筋不助堅,消堅不礙補。若能診斷準確,該方療效顯著,生效迅速,是專門治療頸椎骨質增生的專病專方。
病案舉例:方某,女,46歲,于2010年3月20日來我處就診。頸、肩、背痛、雙手麻木酸脹8個多月,曾服大量中、西藥(藥名不詳)無效。近1個月疼痛加劇,入夜更甚,坐臥不安,頸部活動受限,X光攝片示2-4頸椎骨質增生。舌質淡有瘀斑、苔白膩,脈濡緩澀,辨為風寒濕邪入侵,脈絡瘀阻。給予本方治療,服藥3劑后疼痛癥狀減輕,連服20余劑癥狀消失,后來又服藥一個多月鞏固療效,于2011年2月16日隨訪無復發。
速效排石湯:
組方:金錢草50克 海金沙40克(包煎) 茯苓30克 牛膝20克 冬葵子20克 甘草5克 桃仁20克 地龍10克 黃芪30克 木通15克 木香20克 雞內金20克
功效:清熱利濕 化石通淋
主治:腎結石 泌尿系統結石
用法:每日一劑 水煎2次 日服3次
注意事項∶服藥期內,忌食刺激性、腌漬物、酸性、較咸的食物等
方藥釋義:腎結石屬中醫“石淋”范疇,認為病機多因濕熱蘊結下焦,日積月累,煎灼尿液,尿中雜質凝固結為砂石。臨床表現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尿中排出砂石等為主要特征,有的會出現腰、腹疼痛難忍,尿中帶血等現象。腎結石在尿石癥中占有重要地位,泌尿系統任何部位的結石都可以原發于腎,輸尿管結石幾乎全部來自腎臟。方中金錢草清熱利濕、化石排石,雞內金化堅消石,海金沙化石通淋兼能止痛,共為君藥;茯苓、冬葵子、桃仁利水通淋、活血祛瘀,共為臣藥;地龍、黃芪益氣開瘀、利尿消腫,木通、木香活血通脈、理氣止痛,共為佐藥;又以滑石之滑利,牛膝引石下行,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方小力專,頑石可破。本方乃鄭佑民中醫師家傳腎結石秘方,臨床應用多年,經過大量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病案舉例:曾某,男,62歲,退休,患腎結石多年。有一次,半夜突然腎絞痛發作,大汗淋漓,疼痛難忍。就在他痛苦至極之時,一位朋友向他推薦來我處治療。我用上方治療,僅治療三四天,就從尿中排出了細小的結石,腎絞痛癥狀消失。續服20余劑善后,迄今已10余年未再復發。
調經止痛湯:
組方:桃仁9克 紅花8克 川芎10克 當歸尾9克 赤芍9克 生地黃12克 茜草12克 益母草15克 龍膽草9克 延胡索9克 石菖蒲9克 防風10克 牛膝12克 甘草6克
功效:補氣益血 疏肝祛瘀 行氣止痛
主治:月經不調 痛經
用法:每日1劑 日服2次 例假時服用最佳
注意事項:月經期間少吃辛辣 不沾涼水
病因病機:月經不調病因比較復雜,臨床上有血虛型、氣虛型、血瘀型、肝氣郁結型、腎虛型等。中醫有句很經典的話叫做:'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痛經的病機就是如此,痛經是因為氣血不通,不通便產生了疼痛,而氣血不通的根本是寒邪所致。人體其實跟自然界很相似。人的氣血就像河流一樣,川流不息,在北方到了冬天,天氣很冷,河流就會結冰,河流結冰水流就會變得緩慢。痛經就像人的氣血受了寒邪,血流凝結成塊,流速緩慢,當下而不能下,月經不暢就會產生痛經。
方藥釋義:本方以調經補血名方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為基礎,主治血虛型、氣虛型;茜草活血通經,益母草活血化瘀,尤善調經而得名,主治血瘀型;龍膽草清瀉肝膽實火,主治肝氣郁結型;地黃滋陰補血,主治腎虛型。延胡索為血中之氣藥,氣中之血藥,有很強的行氣、活血、止痛之功,治療痛經十分合拍,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妙品;石菖蒲理氣活血、散風去濕;防風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諸藥下行;甘草調胃和諸藥。該方藥配伍精當,諸藥合用,將月經不調、痛經諸多病因一網打盡,安有不愈之理哉!故稱萬能調經止痛湯。
病案舉例:曾某,女,35 歲,個體戶?;颊咴陆浿芷谘雍?,40~50天一潮,經量少,色淡黯,經行小腹冷痛,得熱痛減,腰膝酸疼,口淡,大便爛,舌質淡黯,苔白,脈沉細。診為:月經失調,中醫證屬血寒型月經后期。予上方治療,服藥半個月,月經30~35天一潮,經量增加,經行腹痛消失,囑忌生冷寒涼之品調理。
俞敏通圣湯:
組方:黃芪30克 白術12克 防風10克 桂枝10克 細辛3克 薄荷6克 白芍15克 白芷10克 蒼耳子10克 辛夷花10克 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氣固衛 調和營衛 宣風通竅
主治:鼻塞 鼻癢 流清涕 噴嚏等過敏性鼻炎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
注意事項:禁食辛辣和寒涼之物
方藥釋義:本方由玉屏風散、桂枝湯、蒼耳子散三方加減化裁而來。因過敏性鼻炎正氣素虧,衛表不固,故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衛。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氣以助黃芪益氣衛表之力,防風發表祛風勝濕,三藥內外兼顧猶如屏風御風于外,故而名之。桂枝湯調和營衛?!夺t宗金鑒》言:“桂枝主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輔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北痉街邪咨钟昧看笥诠鹬Γ赜谡{營和衛;因前已有白術甘溫健脾,故去姜、棗、草。蒼耳子祛風通竅;白芷散風通竅;辛夷花散風寒,善通鼻竅;薄荷辛涼散風,清利頭目,又可佐制余藥之溫,加細辛散風寒,通九竅。全方益氣固衛,宣風通竅,內外兼顧,配伍平正,適合較長時間服用。遵《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旨,以期培補正氣,御邪于外。
加減運用:若風寒盛兼有頭痛者,可加荊芥、羌活、川芎等各5克;若風寒化熱者可加桑葉、菊花、黃芩等各8克;若咽紅咽痛者,可加牛蒡子、玄參、馬勃等各6克;若流膿涕者可加魚腥草、冬瓜仁、連翹等各8克;若痰多難咯者,可加全瓜蔞、浙貝、桔梗等各5克。
病案舉例:劉某,男,33歲。因長期從事室內裝飾工作,一年前出現間斷性鼻塞、流涕等癥。現癥狀:鼻塞、聲重、流清涕、打噴嚏,遇冷空氣加重,甚則流淚。平素喜食辛辣食物,納可、寐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初診:過敏性鼻炎(肺氣虛寒),開上方7劑服用。二診:諸癥悉平,鼻塞已通,流涕痊愈,仍晨起任打噴嚏,守上方再服20余劑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