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成熟于清代的溫病學說,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理論體系,是中醫學的一次創新和發展,自成一家新的學說。
其實,無論辨證立論,還是治法原則,都沒有超出《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的范疇,更談不上開創或自成一家的說法。
我想從六經辨證的角度逐一分析溫病表證的衛氣營血四個層次。
一、所謂的溫病衛分表證,其實就是陰虛生熱體質的單純太陽表證。
陰虛生熱體質包括陽明、少陰熱化、厥陰熱證三類體質。
太陽溫病,脈象均表現為:整體脈浮數,三部脈較均勻,但熱不寒或先期微寒,有卡他癥狀,不涉及里證。
發病規律為:陰虛—太陽表證。
太陽溫病代表方劑有:蔥豉荷米湯、桑菊飲等。
蔥豉荷米煎(薄荷 豆豉 粳米 蔥):薄荷豆豉透表熱,粳米滋陰,蔥白解表通陽。(滋陰與清熱兼顧)——《重訂通俗傷寒論》
桑菊飲(薄荷 桑葉 菊花 杏仁 桔梗 甘草 連翹 葦根):用薄荷桑葉菊花連翹透熱解毒,杏仁止咳,葦根利濕生津,桔梗甘草解咽喉不利。(清熱為主)——《溫病條辨》
二、所謂的溫病表證氣分證,其實就是陽明體質的表證。
脈象表現為整體脈浮數,關脈稍大或數,口渴,但熱不寒,或先期微寒,有卡他癥狀。
發病規律為:陽明陰虛或化熱—太陽溫病。
代表方劑有:麻杏甘石湯、加減萎蕤湯等。
麻杏甘石湯(麻黃 杏仁 炙甘草 石膏):石膏清氣分熱,麻黃杏仁炙甘草恢復肺之宣發肅降。(清熱為主)——《傷寒論》
加減萎蕤湯(薄荷 豆豉 桔梗 炙甘草 白薇 葳蕤 蔥 棗):葳蕤滋陰潤燥,蔥白、豆豉、薄荷、桔梗疏風散熱;白薇苦咸泄降,甘草、大棗甘潤增液,以助生藏蕤之滋陰潤燥為使。為陰虛感冒咳嗽咽干痰結之要方。(滋陰與清熱兼顧)——《重訂通俗傷寒論》
三、所謂的溫病表證營分證,其實就是少陰熱化體質的表證。
脈象表現為:整體脈浮數,尺脈尤數,口渴,心煩,但熱不寒,或先期微寒,有卡他癥狀。
發病規律為:少陰陰虛化熱—陽明—太陽溫病。
代表方劑有:荷杏石甘湯、玄麥甘桔荷豉湯等。
荷杏石甘湯(薄荷 杏仁 甘草 知母 石膏 細辛 竹葉):薄荷透表熱,石膏去陽明之熱,細辛透少陰之熱,知母兼顧少陰陰虛,竹葉利三焦水道,兼去心煩口渴,杏仁止咳。(清熱為主)——《重訂通俗傷寒論》
玄參甘桔荷豉湯(玄參 麥冬 桔梗 甘草 薄荷 豆豉 蔥 葦根):玄參補少陰陰虛,麥冬補陽明陰虛,桔梗甘草解少陰喉痺,薄荷、豉透熱解表,葦根利三焦水道。(滋陰與清熱兼顧)(自擬方)
四、所謂的溫病表證血分證,其實就是厥陰熱證的表證。
脈象表現為:整體脈弦浮數,舌絳紅,口干不欲飲,但熱不寒,或先期微寒,多有血溢脈外情況,伴有卡他癥狀。
發病規律為:少陰陰虛—厥陰熱證—少陽—太陽溫病。
代表方劑:荷蒿涼血湯、銀翹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葉倍玄麥方等。
荷蒿涼血湯(薄荷 青蒿 黃芩 犀角 生地 白芍 丹皮 白茅根):犀角地黃湯涼血止血,青蒿薄荷黃芩透熱清熱,茅根清熱利濕止血。(滋陰與清熱兼顧)(自擬方)
銀翹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葉倍玄參方(銀花 連翹 薄荷 荊芥 桔梗 甘草 牛蒡子 生地 大青葉 丹皮 玄參 竹葉 葦根):銀花連翹薄荷大青葉生地丹皮玄參清熱涼血解毒,竹葉葦根清熱利濕除煩。(清熱為主)——《溫病條辨》
不難發現,從六經辨證的角度區分溫病表證,更有規律性,都是陰虛化熱,所以,都有脈浮數的特點。
太陽溫病就是陰虛體質的單純太陽表證,即衛分證。
陽明表證,除了整體脈浮數外,明顯表現為關脈稍大或數,即氣分證。
少陰熱化表證,除了整體脈浮數外,明顯表現為尺尤數,即營分證。
厥陰熱證表證,除了整體脈浮數外,還有弦的特點,多表現為舌絳紅,或有血溢脈外等情況,即血分證。
這樣一來,溫病表證辨證一目了然,何必單獨再創一個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呢?既無須寒溫之爭,又能實現中醫自洽,六經辨證就能概括疾病的全部規律,真的可以實現一部傷寒醫天下。
自擬方見本人即將出版的《重訂增補傷寒雜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