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常用中藥的功效與應用

常用中藥的功效與應用

目 錄

一、黨參

二、黃芪

三、丹參

四、菟絲子

五、澤瀉

六、豬苓

七、茯苓

八、桂枝

九、白術

十、蒼術

十一、淫羊藿

十二、巴戟天

十三、桂圓肉

十四、熟地黃

十五、枸杞子

十六、山茱萸

十七、菟絲子

十八、三七

十九、車前子

二十、當歸

二十一、玄參

 

一、黨參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功效】補中益氣,養血生津。

【功效特點】本品既能補氣,又能補血。且可生津,不燥不膩,善于補脾養胃,健運中氣,故凡脾胃氣虛、體倦少食,肺氣不足、氣短咳嗽,以及血虛津傷而有脾胃虛弱之癥者,用之最宜,氣虛血虛均可應用。本品補氣效用與人參基本相似,故在一般補益劑中,可代人參,惟補力較緩慢,故重癥、急癥仍以人參為宜。

【功效作用j

1、補中益氣:①用于脾胃虛弱,癥見食少便溏,體倦力疲者,可與白術、茯苓、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湯。②用于肺虛,癥見咳喘,氣短,心悸者,可與沙參、麥冬、五味子等同用.本品效用類似人參,故每作人參的代用品,惟補氣之力較弱,氣脫虛癥不能勝任,仍以用人參為宜。

2、養血生津:①用于血虛,癥見頭暈,或面黃浮腫,肢軟無力,氣短心悸者,可與當歸、熟地、白芍、雞血藤等同用。②用于熱傷氣津、短氣口渴,可與麥冬、五味子同用。

【鑒別應用】

1、人參與黨參,二藥均味甘,入脾肺二經,補脾益肺,生津養血。人參微溫,性偏剛烈,功宏力強;黨參性平,不溫不燥,作用平和,功效雖同,程度有別。

2、西洋參與黨參:二藥均有補氣生津功效。西洋參性寒,善消肺火;黨參甘平,善益脾氣,一清一補,機理各異。

【配伍應用】

1、配黃芪:二藥均為補益脾氣之良藥,相須為用,相得益彰。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治脾虛便溏、泄瀉、中氣下陷等證,每多良效。

2、配茯苓:二藥均能補氣健脾。黨參長于補中,茯苓兼能除濕,二藥相合,中濕得除,脾氣自健。

3、配天花粉:黨參補氣健脾,天花粉止渴除煩,二藥相合,益氣生津除煩,用于溫病后期,氣津兩傷,脾胃不和、虛煩懊惱者最效。

4、配丹參:黨參補氣健脾,益氣生血;丹參涼血安神,補血活血。二藥相合,氣血同調,凡氣虛血熱、心煩不寐者,用之合拍。

5、配沙參:沙參潤肺止咳,養胃生津,主治肺虛有熱、干咳少痰,或胃陰耗傷、津少口渴等;黨參補脾益氣,健脾和胃,主治肺虛咳喘、動則加重,或中氣不足、內臟下垂等。前者偏于滋陰,后者偏于補氣,二藥合用,氣陰雙補,用治氣陰兩虛之證,功宏效顯。

6、配陳皮:黨參益氣健脾,陳皮理氣醒脾,二藥合用,補瀉兼施,堪稱佳對?!兜门浔静荨啡眨骸把a脾,恐其氣滯,……或加廣皮亦可。”

7、配當歸: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血能載氣,二者密不可分。當歸、黨參,一為補血之要藥,一為益氣之佳品,相須為用,則益氣生血,使血盛氣旺,用治氣血兩虛,三證,效果顯著。

8、.配紫蘇:紫蘇辛溫,發表散寒,開宣肺氣;黨參甘平補肺益氣,而治肺虛。二藥相合,補氣散寒,扶正祛邪,用治氣虛兼有表證,有扶正祛邪之效。

【應用注意事項】氣滯、怒火盛者忌用,有實邪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915克,入煎劑,大劑量可用至3060克,熬膏或入丸散。

 

二、黃芪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肺經。

【功效】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尿消腫。

【功效特點】本品甘溫純陽,有升發之性,故能補氣升陽,并可固表止汗。補氣可以生血,氣升則水自降,所以又能鼓舞正氣以托毒排膿,溫運陽氣以利水退腫。因此,凡脾肺氣虛之頭眩氣短、懶言無力、食少便溏、發熱惡寒,陽氣下陷之久瀉脫肛,氣不攝血之崩漏、便血,表虛不固之自汗、盜汗,癰疽腫毒由于氣血不足久不潰膿或潰久不斂者,以及氣虛失運的小便不利、皮膚水腫等,皆可用之。此外,血虛津虧者,亦可用以補氣生血、生津止渴。唯本品功偏溫補,易于助火,故凡氣滯濕阻、消化不良或瘡瘍初起、表實邪盛之證不宜。

【功效作用】

1、補氣升陽:①用于氣虛衰弱,體倦乏力,懶言食少等證,可與人參同服。若兼陽虛肢涼、惡寒者,可與附子同用,如芪附膏;若兼血虛、頭暈心悸、氣短者,可與當歸同用;若血虛發熱,或大失血虛極欲脫之癥,需補氣生血者,可重用本品與當歸同用,如當歸補血湯。②用于氣虛血滯、四肢麻木及中風后遺癥之半身不遂,可與桂枝、白芍等同用,如黃芪桂枝五物湯;若肩臂肢節痹痛者,可與防風、姜黃同用;用于半身不遂,可重用本品,并與桃仁、紅花、赤芍、地龍等同用,如補陽還五湯。③用于中氣下陷、內臟下垂,如子宮脫垂、久瀉脫肛等證,可與人參、升麻、柴胡等同用,如補中益氣湯。

2、固表止汗:用于體弱表虛、肌表不固之自汗、盜汗等證可與白術、防風同用,如玉屏風散,亦可與牡蠣、浮小麥、麻黃根等同用,如牡蠣散。

3、托瘡生?。孩儆糜跉庋蛔?、內陷不起之癰腫瘡瘍者,可與當歸、焦白術、川芎、金銀花、炮山甲、皂刺、花粉、澤瀉、甘草等同用,如黃芪內托散;若小兒體虛痘疹內陷,亦可與透疹藥同用。②用于瘡瘍潰久、膿稀不愈,可與黨參、肉桂同用,如糖尿病并發癰腫、瘡癤者,可用生黃芪180克,生甘草30克,研末,每次沖服10克,13次,或水煎服。

4、補氣攝血:用于脾虛統攝失調,如月經過多及吐衄、便血不止者,均可配人參、白術、山藥、龍眼肉、遠志、酸棗仁、木香、甘草等同用,如人參歸脾丸。

5、利水消腫:用于心腎陽虛,癥見面目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心悸氣短者,可與白術、防己等同用,如防己黃芪湯;若屬慢性腎炎,尿中有蛋白,身面浮腫,可重用本品。

【鑒別應用】排膿止痛、活血生肌、固表止汗用生黃芪,補中益氣、升提中焦清氣、補氣生血、利水消腫用蜜炙黃芪。

【配伍應用】

1、配黨參:黨參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黃芪補氣,能升補脾氣,又能固表止汗。一偏補衛氣,一偏補中氣,黃芪益氣行水,黨參又能生津,兩藥合用,補氣作用加強,既補中又固表,可治氣虛諸證,主治久病虛損勞怯,中氣不足,氣虛衰弱,內臟下垂。故凡脾胃兩虛、消化不良、肌肉消瘦、食少便溏、肢倦乏力者皆可服用。

2、配山藥:黃芪固表益衛,補中益氣,升提中焦清氣,補氣生血,利水消腫;山藥平補脾胃,益肺氣,養肺陰,強腎固精。黃芪偏補脾陽,山藥偏補脾陰,兩藥配用補脾之陰陽,對腎炎水腫、糖尿病有效,并對消除尿中蛋白、降低尿糖有一定幫助,主治消渴、水腫。

3、配附子:黃芪益氣固表,附子溫中回陽,振衰起廢,黃芪、附子同用,能呈較強的補氣助陽、固表止汗作用,治療衛陽不足,癥見自汗不止,形寒肢冷,舌淡,脈細弱者。

4、配防風:黃芪補中益氣,固表止汗;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善除周身之風邪。兩藥相配,一補一散,防風引黃芪達表而御邪,黃芪得防風而無留邪之弊,防風得黃芪不致發散太過,補中寓散,補散兼施,治中氣虛弱、衛表不固、表虛自汗、經常感冒及蕁麻疹等,如玉屏風散。

5、配防己: 防己利水消腫,除濕止痛,黃芪益氣固表,剩水消腫,防己是去其邪,黃芪是扶其正,一降一升,扶正祛邪齊俱,對正虛邪實證,施以標本兼顧的治療方法,補利相兼,升降調和,增強利水去濕效應,主治風水、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小便不利、濕痹、肢體沉重麻木及氣虛濕盛的慢性腎炎、心臟病水腫等證。

6、配茯苓:茯苓能利濕滲濕,又能健脾,安神志,黃芪補益衛氣,生用達表,兩藥合用,能益氣行水,脾健則水自制,常治氣虛水腫,癥見汗出,小便短少,舌質較淡,邊有齒痕者。

7、配浮小麥:浮小麥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勞熱、婦人勞損,故有養陰益氣、清熱除煩止汗之功;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兩藥配伍,相須相助,養心固衛以止汗,治心肺兩虛之自汗、盜汗。

8、配牡蠣:牡蠣收斂固澀,平肝潛陽,黃芪升陽益氣,固表止汗,兩藥配伍,補澀互施,即能益氣固表、實腠理,又能收斂浮陽不致外越而止汗,相輔相成,則益氣斂陰、固表止汗之力更強,常用治氣陰不足、自汗、盜汗、肢體倦怠等證。

9、配當歸:當歸能活血,養血,補血?!坝行沃荒茏陨?,生于無形之氣故也?!彼匝a血方中應加補氣藥。黃芪補脾肺之氣,以益氣血生化之源,并能固表,兩藥配用,陽生陰長,益氣生血,以補氣為主,補血為次,氣血雙補,常治貧血、婦女經期產后出血,或瘡瘍潰后、血虛發熱及產后氣血虧虛而無乳。

10、配桂枝:桂枝能溫經通陽,去風寒濕邪;黃芪升陽益氣,補氣血不足。兩藥配伍,可補益氣血,去風散寒,溫陽通絡緩解疼痛。

【應用注意事項】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用。胸膈氣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上焦有熱、下焦虛寒者忌用。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915克,重者可用到120克,入煎劑,或入丸散。

 

三、丹參

【性味歸經】苦,微寒。人心、肝經。

【功效】活血祛瘀,除煩安神,消腫止痛。

【功效特點】本品有活血祛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等作用,卜要適用于血熱瘀滯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腹部腫塊以及產后瘀阻、惡露不盡、少腹作痛,并治因瘀血阻滯引起的脘腹或四肢炎節肌肉疼痛,此外還可用于癰腫瘡毒和陰虛煩熱不安之證。

前人認為丹參能“補血”,且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說法,其實為祛瘀通絡之品,所謂能夠“補血”實為“瘀血祛則新血生”之義,稱其“功同四物”未免過譽。

【功效作用】

1、活血祛瘀止痛: ①用于血熱瘀滯、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腹中包塊以及產后惡露不盡、腹痛等證,可單用研末黃酒沖服,或與其他活血藥同用。②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可與川芎、紅花、赤芍、降香同用。③用于肝郁脅痛,如膽囊炎、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可與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鱉甲、牡蠣、赤芍、青皮、陳皮等同用。④用于氣滯血瘀性胃痛,見于胃炎、胃潰瘍等,可與蒲公英、黨參、川楝子、元胡、檀香等同用。

2、除煩安神: ①用于熱病傷營、心煩不寐,常與生地、玄參、犀角、麥冬、黃連、金銀花、連翹同用,如清營湯。②用于神經衰弱,癥見失眠,頭痛,眩暈,精神不振,可用本品研末泡酒服用。

3、消腫止痛:①用于癰瘡腫痛,可與金銀花、連翹、乳香、沒藥、山甲等活血解毒藥同用。②用于關節炎腫痛者,可單味3060克水煎服。③用于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可配活血化瘀藥同用。

【鑒別應用】丹參與川芎,均為常用活血調經之品,皆可治瘀血諸痛、癰腫瘡毒、關節痹痛。然川芎辛溫,活血行氣,散寒止痛,以寒凝氣滯血瘀用之為好;丹參苦寒,涼血活血,通經止痛,以血熱瘀滯用之為佳。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能祛風止痛;丹參可養血清心以安神。二者均人心肝經,但有一寒、一溫,一苦、一辛之不同。丹參炮制后,其臨證選擇用法用量各異,炒丹參性溫,養血活血,用于血虛經閉等;酒丹參性溫且散,活力增強,用于肝脾腫大、瘀血作痛;炭丹參活血止血,用于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鱉血制丹參,可入肝行血和防其苦燥之弊,用于肝血陰虛而成血瘀之證;豬心血拌丹參,可引藥人心而養血,用于治心血不足所致驚悸不眠、心煩神亂之證。

【配伍應用】

1、配旱蓮草:和營理血,治陰虛血熱、吐血、衄血、咳血、尿血、崩漏等。丹參活血祛瘀而涼血,旱蓮草補腎滋陰,涼血止血,兩藥相配,和營理血,止血而不留瘀,涼血而能滋陰。

2、配檀香:活血行氣,通絡止痛。丹參入血分,活血化瘀,散瘀止痛;檀香入氣分,行氣寬中,散寒止痛。二藥合用,氣血雙調,既可活血,又可行氣,其通絡止痛之力更強,用于治療氣滯血瘀之胸痹、胃痛等證。

3、配瓜蔞:清熱散結,活血消腫。丹參人血分,可活血祛瘀,涼血消腫;瓜蔞甘寒,消腫散結。兩藥合用,既可清熱涼血,又可祛瘀生新,消腫散結,標本同治,用于治療熱結瘡瘍、胸痹疼痛等證。

【應用注意事項】孕婦及無瘀血者慎用。

【用法用量】內服:615克,入煎劑。外用:熬膏,或煎水熏洗。

 

四、菟絲子

【性味歸經】甘、辛,微溫。入肝、腎、脾經。

【功效】補腎固精,補肝明目,補脾止瀉,固氣保胎。

【功效特點】本品稟氣中和,既可補陽,又可益陰,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點,為平補肝、脾、腎之良藥。因有益精、明目、止瀉、固胎之功,故適用于腎虛陽痿、腰痛遺精及肝腎不足的目暗不明、脾腎不足之便溏泄瀉以及腎陽虛損之胎動不安、月經不調等證。

【功效作用】

1、補腎益精:用于腎虛,癥見陽痿,遺精,耳鳴,腰膝酸痛,小便頻數等,可與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補骨脂、杜仲等同用。兼腎陰不足,可配熟地、山藥等同用;慢性腎炎而有腎虛腰痛者,可與狗脊、杜仲、續斷同用。

2、養肝明目:用于肝腎不足,癥見視力減退,目暗,目眩等,可與熟地、桑椹子、女貞子等同用。

3、益脾止瀉:用于脾腎兩虛,癥見食欲不振,大便溏瀉,可與山藥、蓮子、黨參、茯苓、炮姜等同用。

4、固氣保胎:對于肝腎不足、胎元不固之胎動不安或胎漏及習慣性流產,皆可配杜仲、川斷、黃芪、當歸等藥同用。

【鑒別應用】

1、枸杞子、菟絲子、沙苑子,皆可平補陰陽,為腎虛常用之品,也常相伍用,然不同點為:菟絲子與沙苑子偏重補陽,并兼帶澀性,有較好的固精作用;構杞子養陰之功勝于助陽,且能補血,另外兼有潤肺功效,可治肺腎兩傷、虛勞咳嗽。

2、菟絲子,是一種柔潤多液的藥物,液多且濃而不黏膩,與補骨脂類似,其液均多均濃,但補骨脂之液濃而似脂,且味辛溫,偏于腎陽虛者相宜;菟絲子之液濃似精,且氣味甘平,凡肝腎虛者皆宜,為平補滋潤之良藥。

【配伍應用】

1、配杜仲: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壯腰膝;菟絲子既補腎陽,又補腎陰,為陰陽俱補之品。二藥合用,則治肝腎不足、腰酸膝痛、筋骨酸軟之力更佳。

2、配續斷:治崩漏下血、胎動不安。續斷補益肝腎,調理沖任,固經安胎,又有補而不滯、行而不泄之性;菟絲子既能助陽,又能益精,不燥不膩,為平補肝腎脾三經的良藥二藥伍用,則治肝腎不足、崩漏、胎動不安效果益彰。

【應用注意事項】陰虛火旺、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者不宜用。

【用法用量】內服:10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炒,研末外敷。

 

五、澤瀉

【性味歸經】甘,寒。入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滲濕泄熱。

【功效作用】

1、利水滲濕:①用于小便不利水腫,多見腎炎水腫、腳氣水腫,常與茯苓、豬苓、桂枝、焦白術同用,如五苓散,或與豬苓、茯苓同用,如豬苓湯。②用于痰飲眩暈、全身浮腫、口膩涎盛,可與白術同用,如澤瀉湯,或與茯苓、半夏、蒼術、陳皮同用。③用于濕熱帶下,可與芡實、金櫻子、炮姜、苦參同用。

2、泄熱用于腎陰不足、相火亢盛的遺精、耳鳴、眩暈等證,取其滲濕除熱、升清降濁之功。

【鑒別應用】

1、澤瀉長于利水滲濕、泄熱,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淋濁澀痛、遺精、腳膝痿軟;炒澤瀉,偏于和脾滲濕,用于痰飲、瀉痢、頭目暈眩。

2、澤瀉、茯苓、豬苓,三者均能滲利水濕而利尿消腫,常三者同用,然澤瀉性寒,能泄熱、清相火;茯苓則能益心脾、安心神;而豬苓只能滲濕利尿。

【配伍應用】

1、配茯苓:茯苓淡滲利濕,兼有助脾運化之功;澤瀉善逐三焦膀胱之水。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濕之功倍增;澤瀉得茯苓,利水而不傷脾氣。二藥合用,相使相輔,可使中焦得運、水道通調,水濕之氣從上順下,出于膀胱之腑,可用于一切水濕停留之證。

2、配豬苓:澤瀉與豬苓配對,起著協同作用,以增強利水滲濕之功。

3、配白術:白術健脾以升清陽,澤瀉利水濕以降濁陰,二藥相合,攻中寓補,補中寓攻,升清降濁,利水健脾。大凡脾虛濕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等均可選用。

4、配澤蘭:澤瀉入氣分,利水滲濕而泄熱;澤蘭入血分,活血祛瘀,消散瘀滯,并能消腫利水。二藥配合,氣血同治,利水行血消腫,可用治水臌、血臌之腹水。

5、配枳殼:澤瀉瀉膀胱熱,枳殼寬大腸之氣,二藥合用,疏導二腑,使心火下降。又肺與大腸相表里,腑流暢,則肺經潤澤,宿熱既除,其渴白止,可用于消渴煩躁、咽干面赤、二便不和、苔膩舌尖紅。

6、配黃柏:澤瀉入腎與膀胱,導下焦濕熱垢濁,并瀉肝腎二經相為;黃柏堅腎清熱而益陰,故能清熱降火,專瀉下焦相火,澤瀉偏去氣分熱,黃柏能去血分熱。二藥配伍,清瀉相火,一利濕,一燥濕,主治相火過旺、骨蒸盜汗、遺精陽強。

【功效特點】本品寒能除熱,淡能滲濕,功能泄腎經之火,瀉膀胱經之濕熱,為通利小便、去濕泄熱之佳品。

【應用注意事項】腎虛精滑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612克,入煎劑,或入丸散。

 

六、豬苓

【性味歸經】甘,平。入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滲濕。

【功效作用】利水滲濕:①用于急性尿路感染,癥見排尿困難,尿量少,小便澀痛或閉塞不通,證屬濕氣下流,郁阻下焦,郁遏氣機,以致膀胱氣化不利,用本品加茯苓、白術、澤瀉、桂枝以利水滲濕、通陽化氣。②用于水腫,癥見全身肌膚浮腫,皮光薄,按之凹陷,小便不利,與其他健脾化濕、消利水腫藥同用,如黃芪、白術、茯苓、豬苓、桂枝、黨參、薏苡仁等同用。③用于淋濁、帶下、淋病、白濁,多為濕濁下注所致,三者在治療中可配本品化濕利水、通淋瀉濁。

【鑒別應用】豬苓與茯苓,二藥都能利水滲濕,對于小便不川淋痛、水腫等證,常相須為用,協同利水效果,但豬苓淡重于甘、主入腎與膀胱經,只能滲濕利尿,無補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較茯苓強;茯苓則利中有補,甘則補中,淡則能滲,既能滋補心脾而益肺寧心安神,又能利水通竅除邪熱,補而不峻,利而不猛。

【配伍應用】

1、配茯苓:茯苓淡滲利水去濕,又可補脾益胃;豬苓功專利水滲濕,其利尿作用比茯苓強,但無補益心脾之功。二藥相伍,豬苓助茯苓利水滲濕之功,茯苓補豬苓無補脾之憾,故可用于水濕停滯的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又可用于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所致的神倦食少、腹脹腸鳴、大便泄瀉等證。

2、配滑石:治療陰虛有熱之小便不利、淋濁癃閉等證?;院芮鍩幔衫[,功能利水通淋、清熱解暑;豬苓味甘性淡,善于利水滲濕。二藥伍用,則利水通淋、清熱之力尤著。

【功效特點】本品淡滲見長,其利水滲濕之功優于茯苓,似無補益心脾之力,故水濕為病之偏熱者,用之為宜。

【應用注意事項】無水濕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612克,入煎劑。

 

七、茯苓

【性味歸經】甘,平。入心、脾、胃、肺、腎經。

【功效】茯苓皮利水消腫;赤茯苓分利濕熱;白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茯神寧心安神。

【功效作用】

1、滲濕利水:①用于水腫,如腎炎性水腫,開始眼瞼、面部,四肢浮腫,并有尿急、尿痛或尿血等癥狀,病情較急,多用茯苓皮、姜皮、陳皮、桑白皮、大腹皮等同用;脾虛性水腫,病情發展緩慢,以面及下肢浮腫明顯,多與赤茯苓、焦白術、豬苓、澤瀉、桂枝等同用;肝性水腫,慢性肝炎同樣出現浮腫、漸漸腹水嚴重,可在益氣活血化瘀方中加用茯苓健脾滲濕。②通利小便,用于小便點滴而下或不通、尿濁而少、胸腹滿悶、倦怠身重、嗜臥,屬于濕阻中焦之脾虛小便不利,與白術、豬苓、澤瀉、大腹皮、桑白皮、陳皮、木瓜、檳榔、蘇梗、木香、砂仁等同用,如茯苓導水湯,也可用于妊娠羊水過多之水腫證。

2、健脾和胃: ①用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痰飲內停、大便溏瀉、食少納呆等,與黨參、焦白術、山藥、炮姜、桂枝、陳皮等同用。②用于痰飲咳逆、咳嗽痰多白稀黏、胸脘痞悶、惡心欲吐等,與半夏、陳皮、生姜、甘草配用,如二陳湯。

3、寧心安神:①用于心脾不足之驚悸失眠,常與黨參、龍眼肉、酸棗仁等同用,如歸脾湯。②用于痰濁內阻,或心腎不交之驚悸失眠,常與菖蒲、遠志、郁金、酸棗仁、合歡皮、珍珠母、黃連、肉桂同用。

【鑒別應用】

1、茯苓素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茯苓皮走表,長于利肌表之水腫;白茯苓偏入氣分,赤茯苓偏人血分:白茯苓偏補,赤茯苓偏利;補脾益心,則白茯苓優于赤茯苓;分利水濕、行血消瘀,則赤茯苓勝于白茯苓;抱附松根生者稱茯神,用于安神。

2、茯苓與豬苓,二藥都能利水滲濕,對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證,常相須為用,協同利水效果,但豬苓淡重于甘,主人腎與膀胱經,只能滲濕利尿,無補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較茯苓強;茯苓則利中有補,能補脾益心。

【配伍應用】

1、配半夏:茯苓味甘淡,甘能補脾,淡滲水濕,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補脾能促使水濕運化,水濕的消退有利于脾運的恢復;半夏辛散水氣、溫燥化濕,脾濕去則土燥,痰涎無以生。半夏與茯苓,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二者標本兼治顧,功可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臨床常用于脾虛濕停、胃失和降之心下瘸滿、呃逆嘔吐、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下利便溏等證的治療。

2、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熱,溫腎補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茯苓得附子則補火生土,使水有所歸;附子得茯苓則水有所攝。功效溫腎利水,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癥見惡寒脈沉,四肢沉重浮腫,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等。

3、配桂枝: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滲濕,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濕之源;水濕陰霾之邪,又賴陽光以煦,桂枝辛甘而溫,辛甘以助陽,甘溫以化氣,最善散陰霾之邪;桂枝得茯苓不發表而專于化氣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陽除濕。二者相使配對,具有較強的利水除濕的作用。

4、配澤瀉:茯苓淡滲利濕,兼有助脾運化之功;澤瀉善逐三焦、膀胱之水。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濕之功倍增;澤瀉得茯苓,利水而不傷脾氣。二藥合用,相使相輔,可使中焦得運,水道通調,水濕之氣從上順下,出于膀胱府,主治一切水濕停留之證,如水腫、黃疸、泄瀉、淋濁、小便不利等,但對于中下二焦水濕之證最為理想。

5、配豬苓:茯苓與豬苓性味相同,都有淡滲利濕之功,然茯苓利中有補,補中有利,可補可瀉,常隨配伍而定;豬苓利水滲濕功過茯苓而無補益作用。二藥配對,起著協同作用,以增強利水滲濕之功,故可用治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證候,如水腫、泄瀉便溏、淋濁帶下、黃疸、腳氣等。

6、配白術:白術及茯苓均為健脾除濕藥,二者常相須配對,是治療脾虛濕停的最常用藥對。脾喜燥而惡濕,白術甘辛益脾,苦溫而又燥濕,功偏健脾燥濕;茯苓甘以扶脾,淡以利濕,功善滲濕而益脾。二藥合用,一燥一滲,運利結合,使水濕除而脾氣健、益脾氣而又運濕,共為平補平利之劑,無論脾虛氣弱致生內濕、或外濕困中致脾虛不健,癥見四肢困倦,脘腹脹悶,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泄瀉便溏,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心悸怔忡,或婦人白帶清稀等,均可選用。

7、配山藥 白茯苓功專利水滲濕,雖具有益氣健脾之功,然終為補少利多;山藥既可健脾益氣,又能固腎益精。白茯苓和山藥相須配對,茯苓得山藥則利濕而不傷陰,山藥得茯苓則補脾而不留濕,補中有利,利中有補,合為平補緩利之劑,為脾虛挾濕又不耐峻補峻利者所宜。

8、配黨參:黨參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并有緩和的健脾助運之力,二藥同用,可加強健脾益氣之功效,且藉茯苓利濕之功,可防黨參壅滯之弊,具有補而不壅、補中寓利、相得益彰之妙。大凡脾胃虛弱,癥見頭暈倦怠,短氣乏力,食欲不振,消化力弱,腹中虛滿,便溏泄瀉等,均可應用。前人有“脾胃氣弱,參苓必進”之論。

9、配黃芪:黃芪益氣健脾,升清降濁,利水消腫;茯苓健脾助運,利水滲濕。黃芪配伍茯苓,以黃芪益氣升陽、健脾利水為主,配用則健脾益氣之功加強.且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既可用于氣弱脾虛之證,也可用于脾虛所致的水腫、白濁、白帶等。

【功效特點】本品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臨床多作輔助藥,與補氣藥同用則健脾益中,與利水藥同用則滲濕利水,雖有健脾之功,究屬淡滲之品,凡小便過多者,不宜使用。

【應用注意事項】

1、忌米醋。

2、虛寒滑精或氣虛下陷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9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

 

八、桂枝

【性味歸經】辛甘,溫。入心、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肌,溫經通陽。

【功效特點】本品發汗之力緩和,能調營衛之氣,多適用于表虛感冒。溫經通陽較強,配黃芪溫經通陽以助氣化。

【功效作用】

1、發汗解?。河糜诒硖摳忻?,可與白芍同用,如桂枝湯。

2、溫經通脈:用于宮寒閉經及寒凝血脈引起的肢麻身冷血痹癥,可與黃芪、附子、白術、桂枝同用。

3、溫陽化氣:用于慢性浮腫病人。此類病人皆痰飲水濕為患,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上中下三焦道路壅塞,營衛運行不暢,膀胱氣化失司,蒸化無權,水不化氣,滯而為水,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皆為陰邪,得陽則化,故用桂枝辛溫振奮陽氣,開發腠理,通調水道,助三焦之陽,為痰飲水濕必用之品。

4、溫經除痹:痹乃為風寒濕三氣合而為之,即相當現在風濕性關節炎。因本品溫通經絡,外可辛散祛風勝濕,內可溫通散寒止痛,更能領祛風濕諸藥直達病所,收一舉三得之效。

5、溫通胸陽:胸為上焦,內藏心肺,為陽氣升發之地,肺主氣,心主血脈,氣血運行賴以陽氣推動,胸陽不振,則氣血無力推動而成心廊痹阻,即現在的冠心病之類。桂枝辛可通行,溫能助陽,為溫通胸陽之佳品。

【鑒別應用】

1、桂枝解肌散寒發表力專,炒桂枝溫里去寒化濕力勝,蜜炙桂枝溫中補虛潤燥力強。

2、肉桂與桂枝,同源于桂樹,一為厚皮,一為嫩枝,均有溫營血、助氣化、散寒凝之功。然肉桂辛大熱,守而不走,長于溫里止痛,人下焦補腎陽,可引火歸原;桂枝辛甘溫,走而不守,長于發汗解表,入上焦補心陽,能止心動悸。

【配伍應用】

1、配芍藥:桂枝辛甘溫,走表則辛溫發散,入里則甘溫補虛;芍藥苦酸微寒,苦酸清熱,酸寒斂陰。桂芍相合,一辛溫發越陽氣,一酸寒收斂營陰,一剛一柔,一陽一陰,一散一收,相互為用。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和陰陽。

2、配麻黃:麻黃偏于肺經氣分,辛開苦泄,遍徹皮毛,專發汗而散寒邪;桂枝偏入心經血分,辛甘溫煦,透達營衛,能解肌而去風邪。兩者配伍,既入衛,又入營,解肌發表,溫散風寒,用于風寒表證,發汗而解。

3、配甘草:甘草甘平,補脾緩中,益陰生阻,調和諸藥。桂枝配甘草,專行營分而走里,辛甘發散為陽,辛從甘化,陽中有陰,補營氣,益心氣,通心陽,善治心悸、脈結代諸癥。

4、配大黃:大黃苦寒沉降,峻下實熱,蕩滌腸胃,走而不守,號稱將軍,又有通瘀行血之功。二者相配,寒熱并用各得其妙。

5、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熱、大毒,純陽燥烈,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有回陽救逆、峻補元陽、散寒之功,徹內徹外,果有真寒,無所不治。二藥相伍,兩陽相加,溫經脈、通關節、散沉寒,用于風寒濕痹,骨節煩疼,不能轉側,屈伸不利,又可溫通血脈,治陽虛陰凝,月經不調,經行腹痛之證。用于陽虛水腫,可通陽化氣;陽虛感寒,可助陽發表,無大汗亡陽之虞。

【應用注意事項】本藥辛燥助陽動血,故濕熱病及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用法用量】內服:310克,入煎劑。用治風濕性關節炎疼痛,可用至30克。

 

九、白術

【性味歸經】甘、苦,溫。入脾、胃經。

【功效】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益氣安胎。

【功效特點】本品甘溫補中,苦可燥濕,為健脾燥濕要藥。蓋脾為營衛生化之源,又主運化水濕,脾氣得健,則水濕可利,肌表可固,所以又有利水止汗之功,故凡脾虛不運,或停痰停濕、發為泄瀉或腫滿之證,皆為主藥。其治脘腹脹滿及胎動不安之證,亦是取其健脾補氣之功。

【功效作用】

1.補脾益氣:①用于脾胃虛弱,癥見消化不良,食少吐瀉,體倦無力者,可與茯苓、黨參配用,如四君子湯。②用于脾胃虛寒,可與干姜同用,如理中丸。

2.燥濕利水: ①用于脾不健運、水濕內停、痰飲水腫、脘腹脹滿等證。治痰飲可與茯苓、桂枝配用,如苓桂術甘湯;治水腫可與茯苓、豬苓、澤瀉、桂枝同用,如五苓散。②用于脾腎虛寒較重,水濕不運者,可與附子、干姜配用,如真武湯、實脾飲。

3.固表止汗:用于脾肺虛弱,表虛自汗,可與黃芪同用,如玉屏風散。

4.益氣安胎:用于氣虛胎動不安,或氣虛不固形成習慣性流產,可與黃芪、力參、黃芩等同用。

【鑒別應用】

1.白術生用取其健脾而不燥,炒用則燥濕力量增加,炒焦 則用于脾濕有寒,土炒則補脾止瀉,米泔水制者,可以完全消火燥氣,適用于脾虛肝旺之體。

2.術有蒼白二種,古時曾通用不分,但因性效有殊,分別應用亦已甚久。蒼術苦溫辛烈,燥散之性有余,而補養之力不足;白術微辛,苦而不烈,燥散之性不足,而補養之力有余,故一般脾虛氣弱用白術,脾為濕困用蒼術,止汗安胎用白術,發汗散邪用蒼術。

【配伍應用】

1.配人參:白術健脾陽,人參保脾陰,二藥配伍,使脾氣健旺,運化復常,資生氣血,則諸證自除。

2.配麻黃:白術既可健脾祛濕,又可以實肌表,使“微似汗”則風寒濕邪俱去;麻黃發汗解表,散寒祛濕而解除身體煩疼。二藥合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主治濕家身煩疼。

3.配桂枝:白術健脾氣而運化水濕,桂枝解太陽之表,助膀胱氣化。二藥合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4.配黃芩:白術健脾除濕,黃芩堅陰清熱,一苦溫,一苦寒,二藥合用,清熱燥濕,健脾安胎。

5.配枳實:白術健脾祛濕,助脾運化,枳實下氣化滯,消痞除滿。二者相伍,一升清,一降濁,正合“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理,清升濁降,脾健積消,確有補不戀邪、消不傷正之妙用。

6.配雞內金:白術健補脾胃,雞內金善消瘀積,二藥相伍,補益與宣通并用,俾中焦氣化,精微四布,清升濁降,痰之根柢可以蠲除。

7.配甘草:脾司運化,喜燥而惡濕,得陽始運,氣升則健。白術苦溫燥濕,能補脾陽,健運脾氣;甘草甘緩性平,益氣補虛,調中和胃。二藥合用,健脾和中,調補后天之本。

8.配薏苡仁:白術偏于燥濕健脾,薏苡仁偏于滲濕健脾。二藥合用,燥滲相兼,則濕去脾健。

9.配茯苓:白術健脾助運,茯苓利水從小便而去,相須為用,相得益彰,常用于治療脾虛停濕夾飲、痞滿不食、頭暈目眩、小便不利、水腫諸證。

10.配山藥 白術土炒能補脾胃而止瀉,山藥土炒能補脾胃而益肺氣,二藥合用,加強健脾益肺之力。

11.配附子:白術健脾燥濕,附子溫運真陽,術附同用,有溫陽除濕作用,用治寒濕相搏、身體疼痛、腰重痛且冷,小便不利。

【應用注意事項】陰虛燥渴、氣滯脹悶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615克,入煎劑,或熬膏,或入丸散。

 

十、蒼術

【別名】南蒼術、茅術、山精、赤術、仙術。

【來源】菊科植物茅蒼的根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莖橫走,呈結節狀,粗大不整齊。莖直立下部木質化。葉互生,革質,上部葉一般不分裂,無柄,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邊緣有刺狀鋸齒,下部葉多為35深裂或半裂,中央裂片較大,圓形、倒卵形,側裂片較小,有柄或無柄。頭狀花序頂生,葉狀苞片1輪,羽狀深裂,裂片刺狀;總苞片68層,卵形至披針形;花多數,兩性,或單性多異株;全為管狀花,有多數羽狀長冠毛,花冠白色;兩性花雄蕊5枚,子房密被白色柔毛;單性花一般為雌花,退化雄蕊5枚。瘦果被白柔毛,羽狀冠毛長約0.8厘米。花期810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布】多生于山坡灌叢、草叢中。分布于河南、山東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撞去須根。

【藥材性狀】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0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須根,頂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苦。歸脾經、胃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屬化濕藥。

【臨床應用】用量310克,水煎服。用治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風濕痹痛、風寒感冒、夜盲。

【藥理研究】抗胃炎、抗胃潰瘍;調節胃腸運動;抗肝損傷;抗缺氧;對煙堿受體有阻斷作用。水煎劑可抗實驗性胃炎及胃潰瘍作用,對胃液量、胃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顯抑制作用。血清性潰瘍系因胃粘膜缺血、循環障礙而引起的組織壞死而形成的潰瘍,蒼術對此有明顯效果。還有護肝利膽、抗缺氧等藥理作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蒼術素、2-蒈烯、白術內酯、廣藿香烯、欖香烯、乙酰蒼術素醇、去氫木香酯等成分。另有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酮、蒼術炔、蒼術螺醇等。

【使用禁忌】不能過量服用。忌與酸味食物同服。孕婦禁用。

【配伍藥方】

①治濕氣身痛:蒼術,泔浸,切,水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簡便單方》)

 ?、谥谓罟翘弁匆驖駸嵴撸狐S柏()、蒼術(米泔浸炒)。上二味為末,沸湯入姜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

  ③治饗泄:蒼術60克,小椒30(去目,炒)。上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水下。(《保命集》椒術丸)

 ?、苤螘r暑暴瀉,壯脾溫胃,進姜飲食,及療飲食所傷,胸腸痞悶:神曲()、蒼術(米泔浸一宿,焙干)各等分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米飲吞下。(《局方》曲術丸)

 ?、菅a虛明目,健骨和血:蒼術(泔浸)120克,熟地黃()60克。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溫酒下三五十丸,每日三服。(《普濟方》)

 

白術與蒼術的區別

    白術、蒼術均能健脾、燥濕,治療脾失健運、濕濁中阻之證。但白術功偏補氣健脾,宜于脾虛濕阻者;蒼術苦溫燥濕力強,宜于寒濕阻滯中焦而脾虛不明顯者。此外,白術還能固表止汗、利水退腫、益氣安胎,治療氣虛自汗、脾虛水腫、痰飲及胎動不安等證;蒼術尚能祛風濕、發汗解表、明目、治療風濕痹痛、外感風寒夾濕之表證及夜盲癥。白術偏于健脾,故多用于脾胃氣虛。蒼術燥性較大偏于祛濕,故多用于治療濕困脾陽或濕重的“著痹”。

    白、蒼二術,《神農本草經》稱“術”,列為上品,但未有白術和蒼術之分。至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提出,“術乃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術葉細而無椏,根小苦而膏,可作煎用?!彼巍侗静菅芰x》云:“蒼術其長如大小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白術粗促,色微褐,氣味亦微辛苦而不烈。”清《本草崇原》謂:“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術多而蒼術少,運多補少,則蒼術多而白術少,品雖有二,實則一也”。其實白術與蒼術二者性味、功效應用同中有異,主治癥候不盡相同,臨證還需辨別應用。

    白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術的根莖。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功擅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善治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濕痹酸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等癥。臨床對脾虛有濕,食少便溏或泄瀉者,常與人參、茯苓等同用,如四君子湯;脾虛中陽不振,痰飲內停,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者,則與茯苓、桂枝等配伍,如苓桂術甘湯;脾虛濕濁下注,帶下清稀者,可配陳皮、山藥、車前子、柴胡等,如完帶湯;對于脾氣虛弱,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者,單用本品即效;脾肺氣虛,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易感風邪者,則配黃芪、防風,即玉屏風散;脾虛胎動不安,胎兒失養者,常配人參、阿膠等補益氣血之品;脾虛失運,濕濁中阻之妊娠惡阻,嘔惡不食,四肢沉重者,配人參、茯苓、陳皮等;脾虛妊娠水腫,則配橘皮、大腹皮、茯苓、生姜,如全生白術散。

    蒼術為菊科植物茅蒼術或北蒼術的干燥根莖。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功擅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善治濕困脾胃,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痰飲,濕腫,表證夾濕,頭身重痛,濕痹肢節酸痛重著,夜盲等癥。凡濕困脾胃,健運失常,胸痞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大便溏泄,肢體倦怠,舌苔濁膩者,可與厚樸、陳皮、甘草同用,如《局方》平胃散。若脾為濕困,清濁不分,大便泄瀉,小便短少者,與厚樸、茯苓、澤瀉、車前子等同用效佳;治小兒泄瀉,可用蒼術炒焦研末服,或與他藥配伍同用,如食滯者配山楂,濕熱者配滑石,虛寒者配干姜等;若脾濕積久而成飲癖,脅痛,食減,吐酸者,可單用蒼術為末,棗肉為丸服,如《本事方》蒼術丸;伍川芎用之,總解諸郁,如氣郁加香附等,濕郁加茯苓、白芷等,痰郁加南星、瓜蔞等,熱郁加炒山梔、青黛、香附等,血郁加桃仁、紅花等,食郁加山楂、神曲等,如六郁湯。本品辛香燥烈,能開肌腠而發汗,祛肌表之風寒,又長于勝濕,故風寒表證挾濕者,常與羌活、白芷、防風等同用,如神術散;濕溫證惡寒無汗,身重頭痛,濕在表分者,配香薷、藿香、羌活等可效;若濕熱證壯熱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脈洪大而長者,則合白虎湯同用;風濕痹證,濕偏勝者,可與薏苡仁、獨活等同用,如薏苡仁湯;濕熱痹痛,則配石膏、知母等,如白虎加蒼術湯;或與黃柏、薏苡仁、牛膝配伍,用于濕熱痿證,即四妙散;若與龍膽草、黃芩、梔子同用,可治下部濕濁帶下、濕瘡、濕疹等。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或兩目昏澀,可單味研末,用豬肝或羊肝切破,將藥末納入,煎服,如《圣惠方》抵圣散,亦可與滋補肝腎之熟地、枸杞、女貞子等同用。

    總之,白術與蒼術,古時統稱為“術”,后世逐漸分別入藥。二藥皆有健脾、燥濕功能,均可用治濕阻中焦,脾失健運之證。然白術以健脾益氣為主,為補脾要藥,適用于脾虛濕困而偏于虛證者;蒼術以苦溫燥濕為主,為運脾要藥,適用于濕濁內阻而偏于實證者。此外,白術還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常用治脾虛水腫及脾肺氣虛,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易感風邪,脾虛胎動不安等證。蒼術還有發汗解表、祛風濕及明目作用。常用治風寒夾濕表證,風濕痹證,夜盲癥及眼目昏澀等證。

 

十一、淫羊藿

【性味歸經】辛、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壯陽,祛風除濕,降血壓。

【功效特點】本品甘溫能補肝腎助陽,辛溫能散風除濕,故既能補腎陽、強筋骨,叉能祛風除濕,治療風寒濕痹痛,對肝腎不足、陽事不興、腰膝無力、男女陽衰不育以及風寒濕痹之證,均可應用。近年來常用治神經衰弱、婦女更年期及陰陽兩虛型的高血壓等證。本品性較燥烈,能傷陰助火,故陰虛火旺、五心煩熱、夢遺、陽事亢盛者忌用。

【功效作用】

1.補腎壯陽:用于腎陽虛衰,癥見男子陽痿,腰膝無力,小便不禁及婦女不孕等證,可單用本品30克泡米酒500ml,每次5ml,13次,或與其他補腎藥同用。如治療腎虛不育,可與鎖陽、蛇床子等為基礎,男子加黨參、巴戟天、蘆巴子,女子加熟地、當歸、川芎、白芍等;若治療抑制型神經衰弱,癥見困倦無力,記憶力減退者,可與枸杞子、沙苑子、五味子、山萸肉同用。

2.祛風除濕:用于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與黃芪、當歸、羌活、秦艽等同用。

3.降血壓:用于陰陽兩虛型高血壓,可與仙茅、巴戟天、黃柏、知母等補陽滋陰藥同用,如二仙湯。

【鑒別應用】巴戟天、淫羊藿、仙茅,三藥皆有補命門火,助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功效,三藥常相互配伍使用,其不同點為:巴戟天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尚有益精作用,具有補腎陽、祛風濕功效,強筋骨功效尤佳,常用治筋骨痿弱之證;淫羊藿溫燥之性較強,除能壯腎陽、強筋骨外,其補命門火、溫散風濕而通痹作用也較為突出,可用治風濕痹痛、四肢麻木等證;仙茅為溫補腎陽之峻劑,其補命門火、壯腎陽、暖腰膝、除寒濕功殊,但為辛熱有毒之品,只宜暫用,不可久服。

【配伍應用】

1.配巴戟天:治腎虛陽痿,宮冷不孕。淫羊藿甘溫可補命門火,壯腎陽;巴戟天甘溫而補,辛溫則散,長于溫補腎陽,益精強骨。二藥相須為用,補火助陽之力更勝,為治腎陽虛的佳對。

2.配補骨脂:治陽痿、早泄、遺尿、尿頻。淫羊藿辛甘,長于補命火,補骨脂辛苦大溫兼澀性,二藥相合,即補且澀,益’腎固精、壯陽圍澀相配,補陽固精效強。

3.配威靈仙:治風濕痹痛,四肢麻木。淫羊藿內壯腎陽而強筋骨,外散風濕而通痹;威靈仙辛散善走,性溫通利,既可驅散在表之風,又能化在里之濕,通經達絡,可導可宣,為痛風之要藥。二藥相伍,補陽散寒強腰膝,散風通絡止疼痛,為治風寒濕痹之良劑。

【應用注意事項】本品燥烈,傷陰助火,陰虛火旺者、五心煩熱者、夢遺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612克,入煎劑,或泡酒喝,或入丸散。

 

十二、巴戟天

【性味歸經】辛、甘,微溫。入腎經。

【功效】補腎助陽,強筋骨,逐寒濕。

【功效特點】本品甘溫能補,辛溫解散,專人腎家鼓舞陽氣,故能溫補腎陽,強壯筋骨。兼能除濕散寒,為治療腎虛陽痿、筋骨痿弱、宮冷不孕、經寒腹痛的常用藥,亦可用于腎虛而兼風濕之腰膝疼痛者。

【功效作用】

1.補腎壯陽:用于男子腎陽虛衰陽痿、女子宮冷不孕、經寒不調、下焦虛寒、少腹冷痛,可與補腎固澀藥同用。如治陽痿、宮冷,可與熟地、肉桂、補骨脂、菟絲子同用;治尿頻、尿火禁者,可與覆盆子、山藥、益智仁等同用。

2.強筋骨,逐寒濕 用于腰膝風濕疼痛、肌肉萎縮無力,可與杜仲、川牛膝、川斷、山萸肉等同用。

【鑒別應用】巴戟天與淫羊藿,二者性味相近,均可補腎陽,強筋骨,祛風除濕。然淫羊藿辛溫之性較強,其辛散助陽之力較峻,且溫中寓燥,二藥有一緩一峻,一潤一燥之不同。鹽巴戟天善入腎經,補腎功強,用于腎虧陽痿、早泄、不孕;制巴戟天性緩毒去,使功更專,用治風冷腹痛、關節酸痛、小便失禁等證,其功效各有所長,臨證需當選用。

【配伍應用】

1.配杜仲:補肝腎,祛風濕,強筋骨。巴戟天善人腎經血分,功專溫補腎陽,兼能除風祛濕;杜仲兼入肝經,功長補益肝腎,兼以強筋壯骨。腎主骨,肝主筋,腎藏精,肝藏血,二藥合用,精血并補,筋骨益盛,并可祛風濕,對于肝腎不足者,二者相須為用,其效可見,常用于治療腎虛身弱、風濕痹痛、足膝痿弱等證。

2.配菟絲子:補腎固精,溫暖胞宮。菟絲子既能助陽,又能益精、固精,為平補之劑;巴戟天溫補腎陽,溫而不燥,二者同用,補腎之力增強,而不增加溫燥之性,且能固精,又可肝腎同補,胞宮為肝脈所主,故兼能溫暖胞宮,二藥并用,可治療腎虛陽痿、宮冷不孕、崩漏帶下等證。

【應用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10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或泡酒?;虬靖鄡确?/p>

 

十三、桂圓肉

【性味歸經】甘,平。入心、脾經。

【功效】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功效特點】本品既能補脾氣,又能養心血而安心神,故可用于勞傷心脾、氣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驚悸怔忡等證,單用煎湯代茶飲,尚可用于老弱病后氣血不足之證。

【功效作用】

1.補益心脾:①用于心脾氣虛,癥見健忘失眠,精神疲倦,心悸氣短,可與茯苓、炙遠志、酸棗仁等同用。②用于體虛老弱、氣血不足、產后身體虛弱及腦力衰退的人,可單用本品配大棗熬湯喝。

2.養血安神:本品能補益腦力,適用于神經衰弱,癥見失眠,健忘,驚悸,怔忡等,可與人參、黃芪、當歸、茯苓、白術、酸棗仁、遠志、木香、甘草同用,如人參歸脾丸。

【鑒別應用】龍眼肉與酸棗仁,二藥均能養血安神,然龍眼肉長于補益心脾以益智安神,適用于治療勞傷心脾、氣血不足、驚悸怔忡、失眠健忘等證;酸棗仁酸收,偏于入肝,長于內補,養血安神,適用于治療心肝兩虛、心神失養、虛火妄動、營陰外泄所致的虛煩不眠、驚悸不安、神怯多夢等證。

【配伍應用】

1.配酸棗仁:龍眼肉甘溫而潤,既可補脾養心而益智,又可補血寧心以安神,有病則能補虛療病,無病則能強健養身;酸棗仁酸甘而平,能補養陰血而寧心安神。二藥相須為用,則補益心脾、養血和營、安神益智之功甚著。

2.配石菖蒲:龍眼肉養血安神,石菖蒲醒神開竅,二藥相配,有養心醒神的功效,可治血虛、心氣不足的健忘、頭暈神疲等。

3.配柏子仁:二藥均能補心寧神,且龍眼肉養血,柏子仁益陰,兩藥相配,相須為用,養心安神之功更顯著,治療心悸、怔忡、心煩意亂、少寐等。

4.配生姜:龍眼肉能補脾益胃,生姜能溫中散寒,二藥相配,則能健脾益胃、溫中散寒,治療脾虛泄瀉。

5.配鴉膽子:鴉膽子涼血解毒,殺蟲止痢,龍眼肉補心安神,養血益脾,二藥合用,驅邪扶正,各展其能,龍眼肉甘緩補脾,能減少鴉膽子苦寒敗胃之弊,用于治療熱性赤痢、休息痢。

6.配蓮肉、芡實:龍眼肉功能補心脾、益氣血,蓮肉與芡實養心健脾,三藥合用,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用治脾不統血,癥見便血以及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應用注意事項】濕阻中焦或有停飲、痰火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1015克,大量可用至3060克,入煎劑,或煮湯喝,或單味食用。

 

十四、熟地黃

【性味歸經】甘,微溫。入心、肝、腎經。

【功效】滋腎養肝,補血調經。

【功效特點】本品甘溫味厚,不僅滋陰養血,且可生精補髓壯骨,為補益肝腎之常用藥。凡肝血虧虛、婦女崩漏、月經不調或腎陰不足、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腰膝酸軟、消渴以及精血兩虧、耳聾目眩、須發早白等證,均為主藥,現臨床上常用治療陰虛型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惟藥性黏膩,易于助濕礙胃,應用時應配砂仁或其他芳香健胃藥同用。

【功效作用】

1.滋腎養肝:用于肝腎陰虛引起的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腰膝酸軟及消渴等證,可與山藥、枸杞子、山萸肉或知母、地骨皮、龜板等同用。

2.補血調經:用于心肝血虛,癥見頭暈,心悸,婦女崩漏或月經不調,量多色淡,閉經等,可與當歸、白芍、川芎等同用。

3.補虛養血:用于虛勞血虧,可輔助治療各種類型的貧血證,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癥,可與當歸、阿膠、雞血藤、白芍、力參等生精養血藥同用。

【鑒別應用】鮮地黃味甘液多,偏于生津,所含的水分多,涼血生津勝于生地黃,生地黃滋陰清熱勝于熟地黃,并且微寒不膩,為陰虛血虧平補之品。生地黃寒而涼,血熱者宜用;熟地黃溫而補,陰虧者相宜,且能獨入腎家。

【配伍應用】

1.配當歸:熟地黃益腎納氣,當歸補血養肝,二藥伍用,滋補肝腎之功大增。

2.配生地黃:生地、熟地伍用,生地以養血為主,熟地以滋陰為要,生地涼血,熟地補血,二藥相合,治療胎漏下血、內熱脯熱或骨蒸潮熱等證。

3.配白芍:二藥均能養血補血,但熟地甘溫,入腎生精填髓,白芍酸寒,入肝養陰柔肝,兩藥合用,肝腎并補,滋水涵木。

4.配砂仁:砂仁行氣調中,醒脾開胃,熟地滋膩,易于礙胃,砂仁伍熟地,可免熟地滋膩礙胃之弊。

5。配細辛:熟地細辛皆入腎經,一補精填髓,一溫腎散寒,二藥相伍,補瀉兼施,用治寒濕腰痛最宜。

6.配澤瀉:熟地滋腎,用澤瀉以去腎家之邪,可助地黃成滋陰之功。

【應用注意事項】脾胃虛弱、腹滿便溏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930克,入煎劑,或入丸散,或熬膏服用。

 

十五、枸杞子

【性味歸經】甘,平。入肝、腎經。

【功效】滋補肝腎,養肝明日。

【功效特點】本品為滋補強壯藥,能補腎生精、益血明目。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精充則腰脊強健。肝開竅于目,精血上奉于目則視物清晰,故凡腎虛精虧、精血不能上奉所致的頭暈目昏、迎風流淚,均可應用。

【功效作用】

1.滋補肝腎:用于腎虛精虧、腰脊酸痛等證,可與黃精同用,如枸杞丸。

2.養肝明目:用于肝腎不足、頭暈目昏、迎風流淚等,可與菊花、熟地等同用,如杞菊地黃丸。

【鑒別應用】枸杞與熟地,性味歸經相似,功效相近,皆為補血滋陰、滋補肝腎之品,共同用于血虛肝腎陰虧諸證,相輔為用。然熟地為補血要藥,滋陰厚味,功專力宏,專入肝腎,偏于趨下;枸杞功遜熟地,可補肝腎滋陰,入肝腎經,兼入肺經,可治目昏瞻視、肺癆咯血,偏于走上,二者常為合用。

【配伍應用】

1.配菊花:菊花有疏風清熱、解毒明日之功,上可清肺經風熱,下能去肝經風熱, 二者配伍,共用于肝腎虛損之目昏瞻視、目生云翳,有明目之功。

2.配熟地黃:熟地乃補血滋陰要藥,二者配伍,共用于肝腎陰虧之腰膝酸軟、月經不調、遺精、早衰之候,亦可用于肝腎精血不足之頭暈、耳鳴、二目昏花等候,相須為用。

3.配北沙參:北沙參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二者配伍,用于肺胃陰傷之咳嗽咽干、陰虛肺癆、消渴癉中、熱病傷陰之候。

4.配女貞子:女貞子能補養肝腎,明目,二者配伍,用于肝腎精血不足之頭昏目眩、視物不清、目生云翳或暴盲、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候,相須為用。

5.配菟絲子:菟絲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二者性味相近,歸經功效相同,合用于治療腎精不足、肝血虧損之二目昏花、視瞻昏渺、遺精早泄、頭昏耳鳴、腰痛。

6.配何首烏:何首烏性厚質潤,補肝腎,益精血,通便解毒,二者配伍,平補肝腎,益精補血,烏發強筋,用于須發早白、筋骨痿軟、夢遺滑精、腰痛膝憊。

7.配麥冬:麥冬養陰益胃,潤肺清心,二者配伍,用于熱病傷陰、陰虛肺燥、消渴癉中之候,有協調作用。

8.配黃精:黃精養陰潤肺,滋補陰血,二者相伍可滋陰補血,用于病后虛贏、陰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眼干之候,也可用于陰虛肺燥之干咳無痰。枸杞助黃精養陰潤肺,黃精助枸杞滋補陰血,相須為用。

【應用注意事項】外邪實熱、脾虛有濕及泄瀉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612克,入煎劑,或入丸散。

 

十六、山茱萸

【性味歸經】酸、澀,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益肝腎,澀精縮尿,固經止血,斂汗固脫。

【功效特點】本品酸澀主收,溫能助陽,故能補益肝腎、澀精、縮尿、止汗,用于陽痿、遺精、尿頻、汗出及婦女月經過多、漏下不止、頭暈目眩、視物昏花等證。

【功效作用】

1.補益肝腎,澀精縮尿:用于肝腎不足,癥見陽痿,遺精,腰酸,眩暈,目暗,耳鳴耳聾,小便頻數者,常與補骨脂、當歸等同用。

2.固經止血:用于婦女體虛、月經過多或漏下不止等證,常與烏賊骨、棕櫚炭、茜草炭等同用。

3.斂汗固脫:用于大汗欲脫,或久病虛脫,可與黨參、白芍、龍骨、牡蠣、甘草等同用,如來復湯。

【鑒別應用】山茱萸與金櫻子,均為酸澀之品,收斂固下以治下焦虛損之滑脫不禁病證.為其共同之處,然金櫻子功專收斂,無補益作用,山茱萸收澀之中具補益肝腎之功,并能固攝元氣以治虛脫,故除下焦滑脫不禁之證外,凡肝腎不足之證及元陽欲脫之證,均為適用。

【配伍應用】

1.配牡蠣:兩藥配用功可斂陰止汗,固脫澀精。然山茱萸補肝斂汗,固精縮尿,常用于肝腎兩虛引起的腰酸膝軟、遺精滑泄、眩暈耳鳴,而牡蠣則重鎮安神、平肝潛陽,煅用固澀收斂,常用之于神志欠安、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遺精、胃痛泛酸等證。兩藥各有特色,常配伍而治正氣欲脫,癥見虛汗淋漓,喘逆,怔忡,或自汗、盜汗、遺精、帶下等證。

2.配五味子:二藥均能溫澀補腎,固精斂汗,而山茱萸偏于補腎固精止遺,五味子則偏于斂肺生津止咳,相配應用能斂肺補腎、固精止汗,可用于肺腎不足、陰陽俱虛的遺精、盜汗、自汗及氣血耗傷的心悸氣短、面色蒼白、脈細弱等。

3.配白芍:二藥皆為酸斂收澀之品,然一偏于補腎固精,一偏于柔肝養血,合用有滋補肝腎、止血、止汗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崩漏、吐血衄血、失血過多的血虛氣耗、正氣欲脫之癥,及自汗、盜汗、遺精等。

4.配補骨脂:山茱萸補益肝腎,澀精,止汗,用于腰膝酸痛、眩暈耳鳴、自汗盜汗、陽痿遺精、月經過多等;補骨脂功能補火壯陽,兼有收澀作用,為脾腎陽虛、下元不固常用之品,常用于腎陽不足而下元虛冷之陽痿、腰膝冷痛、脾腎陽虛的泄瀉及虛寒喘咳等。二藥都可溫腎助陽且固經,相配則療效更佳,治療肝腎虧損之陽痿、遺精、遺尿、頭暈、耳鳴等。

5.配黃芪:山茱萸與黃芪均可固脫,但適應范圍有異,黃芪固脫是從氣分著手,山茱萸固脫乃從陰分人手,一陽一陰,相互為用,固脫力增強,其效更著。

【應用注意事項】身體強盛、命門火熾、膀胱熱結、小便澀痛、素有濕熱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6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

 

十七、菟絲子

【性味歸經】甘、辛,微溫。入肝、腎、脾經。

【功效】補腎固精,補肝明目,補脾止瀉,固氣保胎。

【功效特點】本品稟氣中和,既可補陽,又可益陰,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點,為平補肝、脾、腎之良藥。因有益精、明目、止瀉、固胎之功,故適用于腎虛陽痿、腰痛遺精及肝腎不足的目暗不明、脾腎不足之便溏泄瀉以及腎陽虛損之胎動不安、月經不調等證。

【功效作用】

1.補腎益精:用于腎虛,癥見陽痿,遺精,耳鳴,腰膝酸痛,小便頻數等,可與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補骨脂、杜仲等同用。兼腎陰不足,可配熟地、山藥等同用;慢性腎炎而有腎虛腰痛者,可與狗脊、杜仲、續斷同用。

2.養肝明目:用于肝腎不足,癥見視力減退,目暗,目眩等,可與熟地、桑椹子、女貞子等同用。

3.益脾止瀉:用于脾腎兩虛,癥見食欲不振,大便溏瀉,可與山藥、蓮子、黨參、茯苓、炮姜等同用。

4.固氣保胎:對于肝腎不足、胎元不固之胎動不安或胎漏及習慣性流產,皆可配杜仲、川斷、黃芪、當歸等藥同用。

【鑒別應用】

1.枸杞子、菟絲子、沙苑子,皆可平補陰陽,為腎虛常用之品,也常相伍用,然不同點為:菟絲子與沙苑子偏重補陽,并兼帶澀性,有較好的固精作用;構杞子養陰之功勝于助陽,且能補血,另外兼有潤肺功效,可治肺腎兩傷、虛勞咳嗽。

2.菟絲子,是一種柔潤多液的藥物,液多且濃而不黏膩,與補骨脂類似,其液均多均濃,但補骨脂之液濃而似脂,且味辛溫,偏于腎陽虛者相宜;菟絲子之液濃似精,且氣味甘平,凡肝腎虛者皆宜,為平補滋潤之良藥。

【配伍應用】

1.配杜仲: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壯腰膝;菟絲子既補腎陽,又補腎陰,為陰陽俱補之品。二藥合用,則治肝腎不足、腰酸膝痛、筋骨酸軟之力更佳。

2.配續斷:治崩漏下血、胎動不安。續斷補益肝腎,調理沖任,固經安胎,又有補而不滯、行而不泄之性;菟絲子既能助陽,又能益精,不燥不膩,為平補肝腎脾三經的良藥二藥伍用,則治肝腎不足、崩漏、胎動不安效果益彰。

【應用注意事項】陰虛火旺、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者不宜用。

【用法用量】內服:10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炒,研末外敷。

 

十八、三七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入肝、胃經。

【功效】止血化瘀,消腫止痛。

【功效特點】本品具有止血,化瘀,消腫,止痛四種功能,其中尤以止血為優,適用于人體內外各部位的出血,內服外用均有特效。對于跌打損傷、癰疽腫痛,其消散之功亦速。至于止痛,則不論氣滯血阻風濕諸痛,用本品效果也很好。

【功效作用】

1.止血化瘀:①用于各種出血性疾病,可單用研末沖服,也可與花蕊石、血余炭研末沖服。②用于外傷出血,可研末撒于傷口。

2.散瘀定痛:用于跌打損傷、瘀滯疼痛,可單用研末醋調敷傷處,或服三七傷藥片。

3.活血消腫:用于跌打損傷腫痛,或無名腫毒局部紅腫脹痛者,可用本品研末,白酒調敷,或單用本品研末沖服。

【鑒別應用】

1.三七與三七花,為同一植物,前者為根莖,后者為干燥花。三七性溫,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三七花性寒,清熱解毒,滋陰平肝。藥用部位不同,功效亦異。

2.三七與側柏葉,均為止血藥。三七苦溫,活血止血,因瘀血溢,得之最宜;側柏葉澀寒,收斂止血,血熱妄行,用之最佳。功效雖同,機理各異。

【配伍應用】

1.配丹參:丹參活血涼血,養心安神;三七活血散瘀,更善定痛。二藥相配,活血散瘀,養心止痛,用治血瘀胸痹疼痛,療效顯著。

2.配白及:三七止血效果甚佳,可用于各種血證,兼有活血化瘀之功;白及收斂止血,走肺、胃二經,專治肺、胃出血。二藥相合,一散一收,祛瘀生新,用治咳血、吐血,有止血而不留瘀之妙。

3.配人參:用治氣虛出血。脾氣虛弱,不能統血,致血行脈外,而為出血,急投益氣之人參,佐以血家要藥之三七,氣旺血止,標本兼顧。

4.配川芎:川芎活血行氣,三七活血散瘀,相須為用,行血中之氣,散血中之瘀。

5.配鴉膽子:用治赤痢。鴉膽子涼血止血,三七活血散瘀,二藥相合,涼血止血,推陳致新,止痢以通為治。

【應用注意事項】本品能止血散瘀,故血虛無瘀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13克,研末沖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醋或酒調敷。

 

十九、車前子

【性味歸經】甘,寒。入肝、腎、肺、小腸經。

【功效】利水通淋,止瀉。

【功效作用】

1.利水通淋:①用于急慢性腎炎之水腫,常與其他利水消腫藥同用。②用于脾虛肝瘀之水腫,常與益氣健脾、活血化瘀藥同用。③用于急性尿路感染尿急、尿痛,可與瞿麥、萹蓄、滑石、甘草同用。

2.滲濕止瀉:用于暑熱吐瀉,如急性胃腸炎,可與香薷、黨參、茯苓、藿香、滑石、甘草、燈心同用。

3.清肝明目:用于肝熱目赤腫痛,可與菊花、密蒙花、決明子、白蒺藜、龍膽草、黃芩、羌活同用,如車前散。

4.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可與桔梗、杏仁、紫菀等同用。

【鑒別應用】

1.車前子與茯苓,皆能利小便而不傷氣,為利水要藥,但茯苓有健脾、安神之長,車前子有清肝明目之長。

2.車前子與澤瀉,功用相似,均為利水要藥,但車前子專去腎之邪水,澤瀉則兼去脾之積濕。

3.車前子與車前草,功用相似,但車前草又具清熱解毒之長,可用治熱毒癰腫,車前子偏于行有形之水液,車前草長于利無形之濕熱。

【配伍應用】

1.配六一散:車前子清熱利尿,滲濕止瀉,清肝明目,化痰止咳;六一散清熱利濕,利水消腫。二藥配伍,相互促進,清暑退燒,鎮靜安神,利小便、實大便,通淋止痛益彰,用治夏日中暑、發熱汗出、煩躁口渴、小便黃少不利,或嘔吐、腹瀉等證以及淋濁、石淋諸證。

2.配血余炭 血余炭去瘀生新,散瘀止血,補真陰,利小便;車前子甘寒滑利,功專降泄,滲濕瀉熱,通利小便。二藥相伍,一補一利,相互制約,相互為用,散瘀止血、利尿消腫益彰,用治尿少、尿痛、尿赤、小便帶血等,如急性腎炎、泄瀉、痢疾。

3.配白茅根:車前子甘寒滑利,性善除泄,既能利水道、消水腫,又能別清濁、導濕熱;白茅根甘寒,為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之品。兩藥合用,共奏利水通淋、涼血止血之功,用治水濕內停所致的小便不利、下肢水腫等證,尤宜用于濕熱內停,或水熱互結所致的的尿少、尿痛及尿血。

4.配麻黃:麻黃有宣肺平喘、行水消腫之功;車前子性專降泄,能利水除濕、祛痰止咳。兩藥合用,一則可藉麻黃宣發肺氣,助上焦水氣宣化而行水之上源,車前子入下焦、通腎氣而開水竅,利小便,或頭面四肢急性水腫兼有表證者,二則以麻黃宣肺平喘、車前子祛痰止咳,兩者相合相成,平喘止咳之力增強,用治痰壅肺閉之咳喘,外邪襲肺、肺氣失暢的發熱惡風、頭面四肢水腫兼胸悶氣喘、咳嗽痰多者尤為適宜。

5.配懷牛膝:車前子甘寒滑利,性專降泄,有通利小便、滲濕瀉熱之功;懷牛膝補肝腎,活血祛瘀,利尿通淋。兩藥合用,補腎利水,用治腎虛尿閉、小便不利諸證尤效。

6.配白茯苓:白茯苓滲濕利水,健脾養心,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扶正,又可祛邪;炒車前子昧甘略兼咸味,滲濕止瀉,行而有補。兩藥配伍,健脾利水,疏利膀胱濕熱,使熱除而不擾動精宮,精氣寧謐,遺精必止,用治脾虛泄瀉、心腎不交、膀胱濕熱、遺精、淋濁、水腫最宜。

7.配百部、車前草百部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止咳力強;車前子利水清熱,明目止瀉;車前草利濕清熱,涼血止血,車前子、草更有清肺肝風熱、祛痰止咳之功。三藥相伍,一潤一利,化痰止咳,對濕熱痰嗽為宜,用治濕痰咳嗽痰多最效。

8.配赤茯苓:赤茯苓偏人血分,清利濕熱;車前子能清肺肝風熱,利濕熱,止泄瀉,因濕盛引起的水泄,可用分利止瀉法,即利小便而實大便,使過多的水分從小便排出而達止瀉目的。兩藥相伍,清熱滲濕,利水止瀉,治濕熱小便不利、水腫、水瀉等證。

9.配益元散:益元散清暑利濕,鎮心安神,配車前子利水止瀉,合成分利止瀉法,暑濕去,六腑利,則小便自然通利、吐瀉自止,共奏清暑利尿之功,用治夏日受暑、小便不利、吐瀉不止最宜。

【功效特點】本品滑利,能滲濕清熱,性專降泄,能清利濕熱之邪下行而從小便排出,以治濕熱內郁之水腫、小便不利或赤澀熱痛及白帶等證。

【應用注意事項】凡內傷勞倦、陽氣下陷、腎虛滑精及無濕熱者慎用。腎氣虛脫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612克,紗布包人煎劑,或入丸散。外用:水煎外洗,或研末撒于患處。

 

二十、當歸

【性味歸經】甘、辛、苦,溫。入肝、心、脾經。

【功效】養血和血,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

【功效特點】本品甘補辛散,苦泄溫通,既能補血,又可活血,且兼行氣止痛,放能主治一切血癥,為血病之要品,尤為婦科良藥。凡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經痛、胎產諸癥,不論血虛、血滯,皆可應用。外科用治癰疽瘡瘍,可以消腫排膿;傷科用于跌打損傷,可以活血止痛。由于當歸辛香走竄,又有“血中氣藥”之稱,因此,臨床與理氣藥配合,可治療氣血凝滯之證;與祛風藥配合,可治療風濕痹痛;治療腸燥便秘,乃是取其補血潤腸之功??傊?,凡屬血虛血滯所引起的一切病癥,均可使用,而以血分有寒者最為適宜。

【功效作用】

1.養血和血:本品既能養血,又能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適用于血虛引起的各利。證候。①補益心血,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血虛,癥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白無華,舌唇色淡等,用當歸專補心血,心得血養,諸癥自除,一般多用當歸補血湯,可與熟地、白芍、阿膠、雞血藤等藥配用。②補肝血,用于肝血虛證,多因失血過多,或久病損耗,或脾胃虛弱、化元不足,或腎經虧損,精不化血,癥見面白無華,爪甲干枯脆薄,唇甲色淡,眩暈耳嗎,夜寐多夢,目昏眼花,婦人月經量少或閉經等,可與白芍、熟地、枸杞子、桑椹子等藥同用。

2.補血調經:用于心肝血虛,癥見月經不調,量多色淡,體弱者,可與川芎、熟地、丹參、白芍、黨參、焦白術、山藥等同用;若上癥腹痛血少有塊者,為血虛血瘀,可與上方加活血行氣藥,如香附、烏藥等;若上癥兼有血虛頭痛者,可與黃芪、川芎、白芷同用。

3.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癰疽瘡瘍、風濕痹痛及經產血滯腹痛等證,常與乳香、沒藥或桃仁、紅花、炮山甲等同用。

4.潤腸通便 用于血虛腸燥便秘,常與火麻仁、郁李仁、黑芝麻等同用。

【鑒別應用】

1.當歸身長于補血,當歸尾長于活血祛瘀,全當歸則補血活血。

2.當歸與白芍,皆有養血止痛功效,二藥常相須為用,不同點為:白芍長于補血斂陰,緩急止痛,平抑肝陽而柔肝,主要用治血虛、肝郁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胸脅腹痛、四肢急痛以及血虛陰虧、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證,凡因肝陽、肝氣、肝火證之疼痛、筋脈拘急、肝橫諸痛用之有效;當歸甘補辛散,苦泄溫通,既補血,又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適用于血虛有寒之血瘀疼痛和月經不調、痛經,或其他氣滯血瘀性疼痛,或創傷瘀血性疼痛。

【配伍應用】

1.配赤芍:養血活營。當歸有養血活血之功,治一切血虛諸證。血以通為補,因其具有活血之力,故能顯示補血之效;赤芍涼血清熱,活血破血,消散血中之浮熱。二藥合用,能養血和營,治療痢疾腹痛、便膿血者,主治痢疾腹痛、便膿血及肝脾不和、腹中拘急、綿綿作痛。

2.配川芎:活血行血,調經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上行頭目,下行血海,升陽氣,祛濕氣,味辛升散而不守,能溫通血脈,活血祛瘀以調經,行氣開郁而止痛,為血中之氣藥;當歸養血活血,調經止痛,甘溫而潤,辛香善于行走。二藥相伍,也叫“佛手散”,能開子宮,加重劑量能下死胎;又能通達氣血,散瘀止痛,可使補而不滯,補中有散,治療血虛寒挾瘀之證,主治血虛挾瘀之頭痛、痛經、產后瘀血腹痛、風濕痹痛。

3.配白芍:當歸辛甘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為血中之氣藥,長于動而活血;白芍苦酸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為血中陰藥,善于靜而斂陽,一動一靜,相配有養血理血之效。

4.配熟地:滋陰養血,益。腎平喘。熟地甘溫填精補血,以培補下元而定喘祛痰,當歸養血活血,能理血中之氣,同補藥則補。

5.配黃芪:補氣生血。黃芪能補氣生血,由于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黃芪能大補脾肺之氣,以益生血之源,當歸益血和營,以使陽生陰長,氣旺血生。

6。配附子:附子辛熱,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功效,與當歸配伍,治脾土虛弱不能統血、血去陰傷、陽氣隨之也傷的久治不愈證,亦治陽虛失血兼挾瘀血之證。

7.配柏子仁:柏子仁能養心安神,與當歸相配,用治血虛生燥生風而致的頭發枯燥脫落及一般性陰血虛弱所致的面色萎黃、心悸心慌、失眠多寐、腸燥便秘等證。

8.配荊芥:祛風活血。荊芥有祛風解表功效,而當歸有養血活血之效,為血中氣藥,二藥相配,用治產后血虛、風動暈仆、不省人事之急救,或血虛生風、手足瘛、肢體振顫、皮膚瘙癢等證。

【應用注意事項】濕阻中滿及大便溏稀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6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補血宜用歸身,活血宜用歸尾,和血宜用全當歸,補血潤腸可生用,調經活血可酒炒或土炒。

 

二十一、玄參

【性味歸經】甘、苦,寒。入肺、胃、腎經。

【功效】養陰生津,瀉火解毒。

【功效特點】本品質潤多液,色黑人腎,為瀉無根浮游之火的圣藥,既能養陰涼血、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又能養陰潤燥、清利咽喉、消腫止痛。

【功效作用】

1、清熱解毒:①用于肺熱咳嗽、痰黃黏稠、鼻咽干燥,常與蘆根、黃芩同用。②毒犯營血,高熱迫血妄行、神昏譫語者,常與犀角、生地、丹皮配用。③胃熱熾盛,口干舌燥,胃中灼熱疼痛,常與蒲公英、黃連、吳茱萸同用。

2、滋陰降火:①用于肺陰虧耗、干咳痰少或痰中帶血、聲嘶、口干、潮紅,常與地骨皮、麥冬、沙參同用。②用于消渴、口渴多飲,常與黑芝麻、火麻仁同用。

3、散結消癰:用于喉痹腫痛,常與牛蒡子同用;用于瘰疬結核,常與貝母、牡蠣同用。

【鑒別應用】玄參滋陰作用不及生地黃,但降火之力較生地黃大,又能解毒,瘰疬瘡毒多用之;而生地黃善于滋陰養血,陰血不足之證多用之。

【配伍應用】

1、配麥冬:玄參咸寒,滋陰降火,清熱解毒,利咽散結;麥冬甘寒,清心潤肺,養胃生津,止渴除煩。二藥配伍,玄參入腎偏清,麥冬入肺偏滋,一清一滋,金水相生,養陰潤肺,生津止渴甚效。

2、配馬勃:清熱利咽止痛,主治風熱壅肺,項腫咽痛。玄參壯水制火,能除無根浮游之火,清咽利膈,又兼達肺經,除上焦之煩熱,且可消除斑毒,退時氣之溫邪;馬勃輕虛上浮,善能解散上焦風熱。二藥配伍,具清上澈下之功,有清熱利咽、滋陰止痛之效。

3、配牡蠣:滋陰瀉火,軟堅散結。主治痰火郁結之瘰疬、癭瘤、痰核。玄參瀉火解毒,滋陰除煩,能退無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結熱癰;牡蠣軟堅散結,平肝潛陽。玄參瀉火,牡蠣散結、二藥配伍,滋陰瀉火,軟堅散結,解毒消散之力增強。

4、配板藍根:玄參質潤性寒,滋陰瀉火,善除頭面浮游之火,又能解毒散結;板藍根苦寒,善清熱、涼血、利咽。二藥配用,一清一滋,清熱利咽作用加強,對陰虛蘊毒之咽喉腫痛更有效。

5、配貝母:玄參苦咸微寒,滋陰降火,能散癭瘤瘰疬;貝母辛苦微寒,解郁散結,化痰消腫。二藥配伍,治療肝腎陰虧、虛火內動、灼津成痰、痰火凝結而成之瘰疬,用以消散,可以取效。若久病潰爛者,也可服用。

6、配蒼術:健脾滋腎,主治消渴。玄參滋陰降火,清熱解毒,蒼術燥濕健脾,升陽散郁,同用治濕邪未盡、陰液已傷之消渴,此時如單用滋陰則助濕,單用祛濕則劫陰,二藥配用,以玄參之潤制蒼術之燥,以蒼術之燥制玄參之膩,則健中更強,養陰逐濕,兩善其長。

7、配生地:二者都為涼血清熱類藥物,也是養陰生津的良劑。二者相須配伍,既可用于實證,也可用于虛證。生地功偏涼血止血,玄參功偏涼血解毒,二者同入血分,使清熱涼血解毒作用大為增強,常用于狂亂譫語、斑疹顯露或吐血、衄血、舌絳苔少等熱入血分證。生地與玄參又有較強的養陰生津作用,用于熱病后期,津液損傷,心煩口渴,大便秘結或腎陰虧損,虛火上炎之咽喉痛腫,口干舌燥等證,也有較好療效。

8、配牛蒡子:皆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然玄參咸寒質潤多液,滋陰降火,偏于治療腎陰不足、虛火上浮之咽喉腫痛;牛蒡子辛苦性寒,能疏散風熱,偏于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二藥同用,相須配對,解毒利咽之功倍增,對于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療效較佳。

9、配丹皮:二藥都能涼血、化斑,但玄參又能滋陰,丹皮又能祛瘀,并常與生地黃相配,入清熱解毒劑可治丹毒、斑疹,與犀角相配人“白虎湯”即成“化斑湯”,治溫病陽明熱盛發斑。《應用注意事項】脾胃有濕及脾虛便溏康寒者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9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減肥驗方集錦-----減肥驗方11首
脾胃對藥摘抄
證因方論集要4
【王蔣《脈學傳心錄》任之堂經驗用藥】
雜病屢效方@加減小青龍湯治肺心病@李孔定十味藥經驗方(新加還五湯.化積通關丸.土茯苓小茴化濁湯.前列腺.小茴香參莪湯@久咳.柴芩佛手散)
中醫治脂肪肝,你想要的中醫經驗方都在這里(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峰县| 盱眙县| 启东市| 来凤县| 城市| 敦化市| 丹凤县| 星子县| 石城县| 德庆县| 丰宁| 萨嘎县| 太谷县| 天全县| 西和县| 滦南县| 芦溪县| 海盐县| 舞阳县| 江川县| 永宁县| 印江| 呼伦贝尔市| 平泉县| 商都县| 北安市| 寻乌县| 康平县| 沙湾县| 务川| 三穗县| 南华县| 宁南县| 冕宁县| 固原市| 龙州县| 醴陵市| 招远市| 滁州市| 陈巴尔虎旗|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