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畫花鳥畫里不要求面面俱到,講究意在筆先、以無寫有呢?
花鳥畫創作過程和其他畫種一樣,要經過生活實踐也就是寫生、題材篩選構思和藝術塑造等幾個主要步驟。
花鳥畫不同于文學、戲劇和電影在時間上可以展開,讓觀眾在作品連續的展現中,來接受藝術的內容和形象。花鳥畫只能表現自然界的花鳥在瞬息萬變中的一剎那的情景。因此花鳥畫創作,對于選擇花鳥哪些瞬間的形神、動態、時間、場景,才最有典型意義這個問題上,非常重要。
而這些生動形象的獲得,又首先要求畫家必須熱愛大自然,深入生活,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記憶力,及時發現和捕捉那些曇花一現稍縱即逝的花鳥生動形象。結合速寫和默寫,積累素材,為創作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正如宗炳畫論所說的“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
題材的構思,最講究表達一個畫家的“意境”,要求“意在筆先”。所謂“意境”,是一種內蘊的美,貴在含蓄。
好的花鳥畫意境,能使作品余韻繞梁,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傳統的花鳥畫善于“以無寫有”,在畫面上給觀眾留下想象的空間,讓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尋求“景外之趣”。
如果面面俱到,一覽無余,及而會降低這種“妙在畫外”的藝術效果,使人產生畫蛇添足,多此一舉的感覺。
這反映了畫家的生活閱歷和藝術修養,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只有如此深入生活,滿腔激情的探索、洞察和積累生活,并熟練精確的加以塑造,才能游刃有余的將意境充分表達于畫面,以之感染觀眾,喚起人們思想感情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