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
“天目湖詩韻---詩人詞家湖畔行”雅聚活動于4月19日至23日在溧陽舉行。筆者有幸參加了這次盛會,見識了大家風采,由衷感佩各位詩家的滔滔詩情與才華。身為東道主的丁欣老師與馬建華吟長不僅寫詩才思敏捷,而且待客熱情周到,并為家鄉寫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園作品。作為本土詩人,他們對家鄉的自然風物與人文內涵充滿了無限的熱愛與自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靈秀的自然風光孕育了他們的才情與靈氣。在他們筆下,流淌出一首又一首的性靈之作。好詩的標準在于言淺、意深、情濃、味足,他們的絕句順手拈來,流暢自如,余味悠長,現選取幾首做一賞評:
天目湖
丁欣
暗接神魂入良渚,遙通根脈在洪蒙。
先天占得梅為姓,吐出清光山腹中。
著名詩人 丁欣
英子評詩
溧陽的梅嶺玉被稱為中國七大玉礦之一,產于小梅嶺村東南部橫貫宜溧地區的茅山支脈上。這首詠物詩構思巧妙,以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梅嶺玉的誕生過程,其淵源、由來與質地在誕生的過程中得以體現,極富神秘色彩與浪漫情懷。
起承巧用對仗,道出梅嶺玉的歷史淵源。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一支主要分布在環太湖流域蘇南浙北的新石器文化類型,因出土了大量玉器而聞名。起句以“暗接神魂”道出了梅嶺玉的精神與魂魄所在,說明梅嶺玉具有深厚悠久的文化基因,“入良渚”點明梅嶺玉的“門派”乃良渚文化也?!鞍到印币辉~說明了梅嶺玉的淵源少為人知,良渚先民究竟在哪采集到玉料進行大規模的玉器制作的?如此一來,給全詩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承句道出梅嶺玉古老的歷史,其根脈可追溯至天地形成前的混沌狀態?!斑b通” 一詞寫出了梅嶺玉的根脈所向,暗示梅嶺玉是天地經過長久的孕育而形成的,自然是集天地之精華也,這樣孕育出來的“胎兒”自是帶著仙靈之氣的。
轉結宕開,漸進深入。上世紀80年代,江蘇省地質礦產局工程師鐘華邦在江蘇溧陽與安徽廣德廟西交界處的宜溧山地,首次發現了透閃石軟玉礦床,因為玉礦具體位于溧陽梅嶺村,故將該玉命名為梅嶺玉。詩人巧以“先天占得梅為姓”寫出了梅嶺玉名稱的由來,一個“先天占得”說明了美玉“姓梅”乃天意也,自然地流露出一股自豪感,含蓄地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天目山古稱“浮玉山”,而溧陽梅嶺位于宜溧山地,恰好屬于天目山的余脈,“吐出清光山腹中”順著“梅為姓”之意,以倒裝句式自然作結。梅嶺玉恰如嬰兒一般,通體帶著清光從梅嶺這位母親的腹中呱呱落地。全詩至此收筆,回味綿長。
整首詩立意不俗,布局合理,起承重在寫梅嶺玉的“內蘊”(內孕),轉結著重寫梅嶺玉的“出生”,以情推進,借詠物巧妙地贊美了家鄉的豐饒和深厚的歷史內蘊,得詠物章法,正如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六中說:“詠物詩不待分明說盡,只仿佛形容,便見妙處?!贝嗽娛且?。
梅玲玉
丁欣
水作明庭山作屏,碧波環合綠云輕。
鳥喧花木扶疏里,啼破晨光是此聲。
著名詩人 丁欣
英子評詩
在天目湖的源頭,坐落著一處靜謐之地——十思園。此詩細致地描繪了十思園脫俗出塵的自然景色,呈現了一幅清雅而不失古樸的畫面,給人美好享受。
起承由面到點,漸次展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相宜的畫面。起句連用兩個比喻,形象地寫出水的明澈與山的多彩,山與水的姿態極具立體感。承句抓住“碧波”“綠云”這兩種景物表現靜謐清幽之景,“環合”狀“碧波”之動態,“輕”狀“綠云”之形態。轉句突來一筆,如平靜的湖水中投入的小石子,蕩起了一層層漣漪,畫面即刻生動起來。其實,此句意思并不新鮮,然作者以錯落的語式造成了聽覺上的沖擊,我們仿佛聽到了高低疏密有致的花木之間跌宕起伏的鳥聲,這喧鬧的鳥聲激活了靜謐的清晨,故作者寫道:啼破晨光是此聲。作者以“啼破”一詞將“晨光”化無形為有形,使“晨光”亦有了質感,顯得自然巧妙。
此詩極具田園之味,描摹細膩,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文筆清新,表達了對十思園的喜愛之情,秀雅雋永,令人喜讀。
十思園
馬建華
梅嶺溪邊尚有痕,涵田島上酒含溫。
鳥鳴不住白云遠,水失清光山失魂。
詩人馬建華
英子評詩
溧陽美麗的湖光山色不僅讓人陶醉,溧陽人的深情厚誼更是讓人難以忘懷。同游山水,終有一別,四日同行的美好時光也將永遠定格在每一位詩者的心中。馬建華的這首贈別詩可以說代表了大家共同的心聲,真摯的情懷淳樸感人,幾多不舍,盡在其中。
起承選取了兩個典型的場面,再現師友們同游同樂的情景:梅嶺溪邊,大家游玩的足跡依然還在;涵田島上,大家相互推杯換盞,杯中酒溫情款款,情意深濃。“尚有痕”略帶傷感,渲染了分別的場景氛圍,此“痕”不僅記錄了師友們游覽的足跡,更是每一位詩友美好的回憶;“酒含溫”與其說的是酒,不如說是詩友間的情感,在同行的四天里,師友們的情感逐漸加溫,成為流淌于心間的一股暖流,時時感動著你我。作者以點帶面,巧妙地呈現了師友們同游的快樂,表達深厚的詩誼。作者渲染這種快樂,回顧這種溫情,實是為下文的抒情做足鋪墊。
轉結寓情于景,情感豐富,動人心懷。轉句巧用比喻,表現詩友間依依惜別的情懷。“鳥”與“白云”極富意蘊,耐人尋味。來自五湖四海的師友們就像白云一般,在這分別之際,又要飄向各個地方。鳥鳴不止,實是溧陽主人的聲聲挽留。但縱有萬般不舍,終究是“鳴不住”也,如“白云”一般的天涯友人漸去漸遠,任憑“鳥兒”如何呼喚也無法喚回。隨著友人的離去,“我”的心也給帶走了。然,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借景抒情,以“水失清光山失魂”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的真摯情感。溧陽因師友們的到來而增色,亦因師友們的離開而失色。借山水之情感抒己情懷,夸張、擬人的手法恰到好處,入情入理。不管是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是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管是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边€是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鳥鳴不住白云遠,水失清光山失魂。”亦是耐品之句也。
全詩善用比興之法,溫婉靈動。“詩貴情真”,信然。空靈的詩易流于形散,此詩亦然,如果能聚焦于“依依惜別”之主旨,當更顯緊湊。轉句意境很美,但容易引起歧義,唯有親歷者方能體味其中之意蘊。整首詩結構合理,若是起句與結句互調,也別有一番味道,以“梅嶺溪邊尚有痕”作結,似更能表達出“人已遠去,但天目湖的青山秀水已然嵌入了麗人麗影”之感慨吧,如此以景結情,似余味更足。同樣的情懷以不同的結構寫之,給人的感受則不一樣。個見僅為探討。
天目湖
丁欣詩思如泉,寫詩快如“火箭”,文筆老道,描景詠物自然清新,不落俗套。他是溧陽詩壇當之無愧的一面旗幟,正如他的新作《鷓鴣天·題“天目湖詩韻”旗》所寫:“裁取湖光一片魂,長桿舒展自由身。青青顏面云來染,淡淡襟懷天欲勻。登石壩,過梅村,行行韻腳壯乾坤。微微給點風兒力,便向溪山作領軍?!瘪R建華文筆斐然,情感豐富,是溧陽詩壇上的一匹“黑馬”,極具后勁,不愧為清代狀元馬世俊的后裔。他們將自己的才華奉獻給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溧陽,也因他們的詩詞而更加美麗、靈秀。
張金英,網名南國英子,筆名英子。女,70后,粵人居瓊,校報副主編。好寫作,愛詩詞,尤喜古詩詞鑒賞,獲國內詩詞賽一二等獎若干,著有各種評論五百余篇。
著名詩評家 張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