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謝靈運和山水詩的興起
先秦漢魏詩歌中的山水描寫
《詩經》中描寫自然景色的作品:《關雎》、《淇奧》、《節南山》等;
《楚辭》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漁父》等;
漢末文人詩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寫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風動地起》等;
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寫景為主的中國詩歌作品。
山水文學的興起
與魏晉南朝莊園經濟的發展
魏晉之際,政亂頻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們試圖以縱情山水來逃避政治斗爭,他們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園林。西晉時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園為其中翹楚,當時名流經常在此游玩宴飲。
東晉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園林。他們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將私人園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結合在一起。據《宋書?¤武帝紀》記載,當時山湖川澤,皆為豪強所奪,小民薪采魚釣,皆責稅值。
大詩人謝靈運家的莊園,自祖父謝玄以來,一直是?°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遠鏡。于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居民號為桐亭樓,樓兩面臨江,盡升眺之趣。蘆人漁子,泛濫滿焉。湖中筑路,東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虛,垂檐帶空,俯眺平林,煙杳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矣。 ?±(《水經注?¤漸水》)
他們崇尚?°朝隱?±之風,經常優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謝靈運即云:?°今所賦既非京都、宮觀、游獵、聲色之盛,而敘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詠于文則可勉而就之;求麗,邈以遠矣。覽者廢張、左之艷詞,尋臺、皓之深意,去飾取素,儻值其心耳。?± (《山居賦序》)
金谷園
江南山川之美
激發了文士新的審美欲望
永嘉亂中,北方士人隨晉室南遷。為協調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會稽一帶。江南山川風貌,迥異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為之一新。《世說新語?¤言語篇》云:?°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ˉ。?±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筆,不免寄情。《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既東還,與族弟惠連、東海何長瑜、潁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ˉ。?±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紆余委曲。這樣的環境,亦影響到山水詩歌的風格。
南朝山水詩的產生
與玄學審美觀之關系
魏晉以來,玄學大盛,士人追求?°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的人格美,自然與人的關系更為親近。老莊以道生萬物,物乃成為達道之媒介。而萬物之中,惟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山水最能體現道的內蘊與真美。能否領略自然之美,成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項重要標準。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云:?°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玄言真正從詩文中分離出來,要到謝靈運之后。
(一)謝靈運的生平
謝靈運(386-433),祖籍陳郡陽夏。出身于東晉顯赫世家,祖父謝玄,襲封“康樂公”。劉裕代晉,降爵“康樂侯”。
性格高傲,仕途坎坷,佛學造詣高;
南朝最著名的詩人之一;
山水詩貢獻巨大,自謝靈運之后,山水詩在南朝成為一種獨立的詩歌題材,并日漸興盛。
謝靈運游山劈路圖
永嘉山水 · 謝公屐
永嘉位于今浙江省溫州市北部,以“水秀、巖奇、瀑多、村古、灘連”的獨有特色而聞名,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中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
二、作品講讀:《登池上樓》
藝術特點:
(1)托物起興,寄慨抒情。
(2)此詩最受人稱道的是寫景,清新如畫,自然天成,典型地體現了謝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南史?¤顏延之傳》)的風格。
(3)此詩又由寫景轉入抒懷,?°祁祁?±、?°萋萋?±兩句化用古詩,傳達出傷春思歸的意緒。
(4)此詩章法嚴謹,層次清晰,先寫自己的境遇,然后寫景,最后抒懷。
賞析:?°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
葉夢得說:?°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備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所能。?±(《石林詩話》)元好問贊嘆說:?°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論詩絕句三十首》)
(1)這兩句寫春天的景色。上句寫臨窗所見:池岸上已長出青青的春草;下句寫臨窗所聞:園中柳樹上變換著各種禽鳥的鳴叫聲。
(2)詩人對季節變化本無所用心,因久病初愈,乍見春草、乍聽禽鳴,便覺格外清新,意識到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已經來到。驚異喜悅之情油然而生。詩人耳目并用寫感受,把春的律動自然而然地傳達給讀者。
(3)此聯詩句寫景清新如畫,自然天成,典型地體現了謝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南史?¤顏延之傳》)的風格。其寫景體察入微,描寫生動;布置工巧,由遠及近,從聽覺到視覺,錯綜變化,達到了?°造語天然,清景可畫,有聲有色?±(謝榛《四溟詩話》)的藝術境地。
三、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成就
1.謝詩善于細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營造清新自然、生動鮮明的畫境。
鮑照:?°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南史?¤顏延之傳》)
蕭綱:?°謝客吐語天拔,出于自然。?±
王士貞說:?°秾麗之極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極而更似天然。?±(《讀書后》卷三)
2.謝詩在摹景狀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鍛煉,創造出了許多名垂后世的佳句。
3.謝詩的構思與結構比較單一,其山水詩往往是先敘事,次寫景,最后抒情說理,由此也形成了古代山水詩模式化的構思與結構。
4.謝詩講究語言的藝術技巧,重辭采,講對偶,求新奇。
劉勰評論宋初山水詩說:?°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
一、鮑照的生平
鮑照(414?~466),字明遠。出身寒微,但才華出眾、極有抱負。
《南史》本傳:“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于是奏詩。”
一生倍受門閥制度的壓抑,有志難申。鐘嶸《詩品》:“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瓜步山揭文》:“才之多少,不如勢之多少遠矣。”
二、鮑照的詩歌創作
鮑照的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有明顯的社會意義。如建功立業的愿望,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對門閥社會的不滿,邊塞、戰亂、游子、思婦、棄婦等。
七言詩貢獻巨大,《擬行路難》18首為代表作。
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
吞聲躑躅不敢言。
鮑照:擬行路難·其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行路難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邊塞詩:《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疾風沖塞起,砂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時危見忠臣,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棄婦詩:《代白頭吟》
直如朱比繩,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賤恩舊,世議逐衰興,毫發一為瑕,丘山不可勝。食苗實碩鼠,玷白信蒼蠅。鳧鵠遠成美,薪芻前見陵。申黜褒女進,班去趙姬升。周王日淪惑,漢帝益嗟稱。心賞猶難恃,貌恭豈易憑。古來共如此,非君獨撫膺。
三、鮑照詩歌的特點
俊逸豪放,奇矯凌厲
1、內容及情感基調上的寒士之聲
2、形式多樣,隔句押韻,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詩的基本形式;既繼承了漢魏樂府的優良傳統而又有所發展,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且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
第三節 謝朓與新體詩
一、新體詩
新體詩是與古詩相對而言,是古詩向律詩過渡的重要一環。南朝齊周颙、沈約等人把?°四聲八病?±(周顒發現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始創《四聲切韻》,同時沈約《四聲譜》又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八種弊病必須避免,稱為?°八病?±)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形成了一套詩歌寫作的聲律規則。這種聲律和對偶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詩體,對后來律詩的形成影響深遠。因為這種詩體最初形成于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所以又稱?°永明體?±。代表作家有沈約、謝脁、王融等人。
二、謝脁及其詩歌創作
鐘嶸《詩品》贊其詩:?°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嚴羽《滄浪詩話》則云:?°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唐代詩人大多對謝脁推服不已,李白就曾?°一生低首謝宣城?±(王士禎《論詩絕句》 ),杜甫亦曾稱贊道:?°謝脁每篇堪諷誦?±(《寄岑嘉川》 ) 。
謝脁山水詩選讀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題解
三山,《文選》李善注云:?°山謙之《丹陽記》曰:??江寧縣北十二里濱江,有三山相接,即名為三山。舊時津濟道也。?ˉ?±今南京西南長江南岸。此詩為建武二年(495)春,謝脁出守宣城途中作,寫詩人登山遠眺,回望京城,所見江邊美景及依依不舍的思鄉之情。
(1)本詩標題?°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概括了詩的基本內容,其構思也圍繞著登、望而自然展開。先寫登三山、望京邑;隨后便是所見之景的展開,描寫了一幅絢麗多姿、生機盎然、明麗優美的春日晚景圖;最后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沉痛凄切的去國懷鄉之情。
(2)本詩在結構上首尾照應,重在抒寫去國懷鄉之情,中間寫景,來反襯去國懷鄉之情,構思精巧,層次井然。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詩意和藝術欣賞
游宦懷鄉,淡淡離愁;寫景絢麗,熠熠生輝。
前半寫景,后半抒情;結構謹嚴,完整對稱。
起調瀏亮,善自發端;聲律精美,情韻悠揚。
二謝山水詩比較
二謝皆以山水詩見長,又都存在?°有句無篇?±的不足,但詩風存在一定差異:
(1)謝朓山水詩基本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
(2)謝靈運以游賞的方式,前半寫景,后半抒懷,移步換景,模山范水,謝脁則大多登臨遠眺,捕捉山水中最富有情趣的部分,經過精心的剪裁和安排,意境更為渾融。
(3)謝朓吸收謝靈運山水刻畫精美的優點,詩歌更講究平仄協調,音韻和諧,語言更為洗練流暢,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風格,和謝靈運的富艷精工頗為不同。
二謝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貢獻
謝靈運是中國文學史上大量創作山水詩的第一人。他以其對自然景物純客觀的工筆精細描繪、繁富典重的風格開創在前,奠定了中國山水詩寫實的雛形,對永明新體詩和后世山水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謝朓繼之于后,以其白描寫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寫和清新明麗的風格,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山水詩藝術。
二謝對后世山水詩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四節 梁陳宮體詩及其他
宮體詩之稱始于梁簡文帝蕭綱。所謂宮體詩是用永明新體詩來描寫宮廷生活,尤其是以描寫女性題材為主,也有詠物的題材等。其突出的藝術特征是:講究聲律、對偶;辭藻華艷,風格輕靡柔弱。但宮體詩在詩的藝術技巧、形式、格律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貢獻。宮體詩的影響一直持續到初唐。主要作家有梁武帝蕭衍和其子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y¨?,以及宮廷詩人庾肩吾、庾信、徐摛chī 、徐陵和陳后主陳書寶等。
第五節 庾信及南北文風的融合
一、北朝文壇概說
“北地三才”——溫子昇、邢邵、魏收。
二、庾信
1.庾信的經歷分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仕南朝梁——“徐庾體”(南朝梁時宮廷詩人庾肩吾、庾信父子與徐摛chī 、徐陵父子皆以寫作宮體詩而聞名,世稱徐庾體)
后期出使西魏被留,后西魏被北周所代,庾信歷仕兩朝。后期羈旅他鄉多思念故國之作,內容豐富深刻。
2.庾信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1)庾信前期詩歌主要是奉和應制之作,題材多局限于宮廷生活,內容淺薄。
(2)庾信后期由宮廷走向了現實,詩歌主要是抒寫故國之思、國破家亡之感與孤獨寂寞的羈旅漂泊之情。在藝術上:
首先,后期詩歌體現著清新剛健、蒼涼悲壯的風格。
其次,庾信詩歌的藝術技巧更加精湛成熟。華美與質實、內容與形式得到了較為完美的統一;韻律和諧,屬對精工,音樂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顯現;用典貼切,巧妙靈活,不著痕跡。
總之,他的詩歌達到了化精巧為渾成的藝術境界。
第六節 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
一、南朝民歌的分類:吳歌:東晉、劉宋
西曲:宋齊梁陳
二、南朝民歌的內容:以情歌居多
三、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
1.南朝民歌風格委婉纏綿、清新自然。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藝術技巧就是利用漢語的諧音構成雙關隱語。
3.南朝民歌大多體制小巧,多五言四句。個別也有較長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西 洲 曲》
藝術特點:
(1)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把具有季節特征的景物描寫與人物的動作、情態、儀容等描寫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而極為深摯而曲婉地表達出了纏綿悱惻、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
(2)詩歌具有一定的情節性,但根本還在于抒情。
(3)詩歌清新淳樸的語言,婉轉和諧的韻律,細膩真摯的情感,也都顯示著民歌的特色。
二 北朝民歌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橫吹曲辭》
一、北朝民歌的分類和產生的時代:
二、北朝民歌的內容: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風俗習慣、風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獷豪邁的個性。如《折楊柳歌辭》(健兒須快馬)、《瑯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等。
3.反映戰爭、徭役及生活的苦難。如《木蘭詩》、
4.反映婚姻愛情生活。如《折楊柳歌辭》(腹中愁不樂)、《捉搦歌》(誰家女子能行步)、《地驅樂歌》(驅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藝術特點:
1.北朝民歌風格粗獷豪放,質樸剛健。
2.北朝民歌的藝術雖然沒有南朝民歌細膩委婉、優美精致的特點,但是在粗疏質樸中也別開另一種藝術境界。
首先,簡單質樸的語言造就了凌厲的氣勢。
其次,語言雖然樸素,但是卻能創造出渾樸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
另外,樸素的語言卻也有鮮明生動的形象。
簡單疏朗、質樸無華,毫無造作矯飾是其藝術的基本特點。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還有四言、七言、雜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較單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