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辦的2021清華國際藝術與設計教育大會開幕。來自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羅德島藝術學院、帕森斯藝術學院、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多摩美術大學以及國內的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26所藝術院校的院校長、清華大學領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生與各界嘉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參加了開幕式以及院校長論壇,并在多平臺實時直播。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學”與“問”從來就是教育的兩個核心要素,相輔相成。清華大學一直鼓勵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創新,鼓勵與國內外友好院校深度合作,通過“發問”相互了解,通過“發問”建立友誼,通過“發問”精誠合作,讓我們多樣的世界更加精彩。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向各位來賓詳細介紹了本次大會的5個主要版塊。他強調,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歷來重視對師生的國際化和全球勝任力的培養。清華國際藝術與設計教育大會可以在各位院校長、教授和同學的共同推動下,成為一個高層次、開放性、多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賦能藝術教育在全球藝術生態中的發展。
院校長共同開啟大會帷幕
隨后,現場大屏幕播放了國內外26所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院校長發來的祝賀視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邀請線上及線下的各位嘉賓,借此共同開啟了“2021清華國際藝術與設計教育大會”的帷幕。
開幕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主持
2021清華國際藝術與設計教育大會開幕后,國際藝術與設計院校長論壇隨即召開。院校長論壇分為上下午兩個版塊,分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方曉風主持。26位院校長分享了各自在藝術與設計教育領域的深度思考。
院校長們都十分關注后疫情時代藝術與設計教育可能會遇到的挑戰與機遇,著眼于未來。疫情對藝術設計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要求各院校設想新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更具彈性的教學結構。在探索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好未來與傳統,虛擬與現實,科技與手工的關系,也是各位院校長深入探討的問題。
論壇第一版塊
論壇第一版塊由清華美院楊冬江副院長主持
“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和新冠肺炎疫情,正重塑人類生活方式,顛覆現有很多產業的形態、分工和組織方式 ,改變著人與人、國與國的關系 。而設計,作為人類塑造自身環境的能力,始終蘊含倫理與責任。”
“我們需要更努力地展示藝術和設計教育的價值與獨特貢獻,后疫情時代,我們不能再回到過去,我們必須創造未來。”
“藝術是喚起人們生活熱情、給予人們生活向往的火光。設計是應對各種社會危機的重要力量,我們要以開放的姿態討論交流全球藝術設計新的課題,建構面向未來新格局。”
“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批判性思維,一種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技能將是應對疫情的核心。”
“未來的藝術與設計教育應該融入科學的理論實踐,打破學科壁壘,向理性、創新、充滿人文關懷方向發展,不是數字娛樂的供給器,而是跨學科融合的平臺和實驗室。”
“學校打破了物理邊界,不再是一系列的教育建筑或容器,而是一個多場景整合,在這里,課堂無處不在。”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信息和敘事的革命,藝術家、設計師必須和科學家、工程師、社會學家、全球衛生從業者交叉合作,為復雜的全球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可持續發展是一次挑戰,基于個人化的思維方式很難實現,因此我們需要新的設計文化和設計范式,思考如何把大學和設計學院變成可持續發展的實驗室。”
“設計是將現有條件轉化為優選條件的過程。任何景觀都有可能對生態系統的自然效益做出改善并進行再生。”
“我們應該秉持自然、傳統、原生的文化特性,扎根現實語境,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探尋藝術與設計教育更加美好和智慧的未來。”
論壇第二版塊
論壇第二板塊由清華美院方曉風副院長主持
“設計管理的范疇因危機而被迫放大,今天我們會發現從國家層面的設計管理,全球比比皆是,這應該對我們整體的創作觀有所觸動。”
“我們已經意識到困境中創造力的韌性,對于藝術與設計教育機構來說,讓更多的人擁有創意思維,將這種教育推廣到世界各地,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何以變?因時而變;何為變?隨事而治;何識變?乘勢而進。”
“后疫情時代,如何以更低的價格面向全球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如何充分地利用線上課程,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
“藝術可以向內,但作為藝術的教育一定是向外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人的創造力引誘出來,喚醒人的生命感和價值感。”
“我們要用傳統文化與當下理念和創新思維結合起來,豐富我們已有的設計、展望未來前瞻的設計,弘揚華夏之美、展現中國氣派,達到'設計強國’。”
“數字技術是另一種工具,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發明并且再創造,產生新的方法,處理好數字技術與物理實體的關系,是藝術與設計院校應該不斷思考的。”
“通過實踐來學習,以項目為導向,這種方法已經被證明可以很好地應對21世紀的挑戰,今天,設計可以被理解為'創造性項目智慧’。”
“向多樣的世界提問是大會的主題,也是藝術工作者以藝載道、以藝傳聲、以藝育人,探索人類與世界的關系,回應時代之問的態度和行動。”
“后疫情時代,我們需要對當代藝術再反思,敏銳地洞察并把握變革帶來的發展契機,讓藝術和人類社會升華重構。”
“藝術與設計院校不把每門課程看做孤立的分支,課程之間靈活聯通,讓不同領域的學生合作,發現自己的專長,有助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
“大學與象牙塔外世界之間的距離正在擴大,經歷疫情的艱難時期,我們更要明確大學的自身定位,藝術與設計院校之間需要增強相互理解。”
“技術發展必定會推動藝術的多樣性,同時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藝術,觀眾享受藝術的方式也在發生轉變。在變革中,大學應該打開視野,承擔起新的責任。”
“大數據時代,設計師應該作為賦能者,以用戶為中心,為用戶而設計,賦予用戶更多能力。”
“藝術院校培養畢業生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養活藝術市場,我們希望學生能夠為他們所在的社區乃至整個社會做出貢獻。藝術家與設計師也可以被視為社會工作者,他們不斷向世界提問,構思多種多樣的未來。”
“時尚教育要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積極融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融合,探索具有世界水平的時尚教育理念,形成藝術、科技、時尚、文化為一體的時尚教育新格局。”
院校長論壇之后,國際藝術與設計院校優秀作品展也在線上線下同步開展,未來兩天,國際藝術與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國際藝術與設計學生論壇將陸續召開,構筑多元文化溝通橋梁,在差異與共識中,探求藝術與設計的時代價值。
2021.10.29
國際藝術與設計院校長論壇
2021.10.30
國際藝術與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
2021.10.29 - 11.15
國際藝術與設計院校優秀畢業作品展
2021.10.16 - 10.31
國際藝術與設計系列工作坊
2021.10.31
國際藝術與設計學生論壇
多樣的世界蘊含著無盡的期待
多樣的世界海納了無限的可能
2021清華國際藝術與設計教育大會
讓我們一起
“向多樣的世界提問”
編輯 | 楊曉萌
制作 | 馮雅穎
校對 | 楊曉萌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顏培大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2年出版38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190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13071178285
新聞熱線:010-6846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