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3600字,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
本文首發于跨境文物返還法律與政策動態公眾號
據報道,一個由德國七家博物館組成的聯盟,正與中國學者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展開合作,以確定其館藏的數千件中國文物中,有哪些是在義和團運動之后被搶劫和走私出中國的。
德方調查人員表示,這項關于文物來源的研究將使八國聯軍的成員國面臨歸還文物的問題,為歸還被掠奪的中國文物鋪平道路。
Workshop participants view possibly looted works at the Asian Art Museum in Berlin in March. Researchers estimate that hundreds of porcelains, bronzes and picture scrolls held by German museums may be implicated. ? Jens Kastner
一、研究背景
一般認為,中國文物的規模化流失,可分為三個較為集中的階段,分別為1860年至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至1949年、20世紀80年代年代至今。第一個階段的集中流失主要肇因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本次德國博物館審查的文物主要流失于第一階段末期的八國聯軍侵華期間。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從皇宮禁苑、官署部衙,到五公府第、居民商宅,都遭受到聯軍的地毯式洗劫。有史料記載,經此浩劫,北京城“未然之櫓樓,為聯軍擊碎燒棄,已失數百年來巍奐之美觀,舊跡留者,僅一二者”。“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據不完全統計,在此時期,至少有10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德國研究人員估計,這7家博物館中可能藏有數百件與掠奪相關的瓷器、青銅器和卷軸。
Beijing's Forbidden City was one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palaces looted by soldiers, civilians and missionaries. ? Getty Images
二、研究內容
近年來,德國開始歸還殖民侵略時期從他國掠奪而來的物品。2018年,柏林方面歸還了20世紀初德國人在現今納米比亞地區犯下種族大屠殺罪行時盜取的頭骨。如今,德國文物研究人員的注意力轉向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歷史,7家博物館開始審查其館藏的數千件中國文物是否于義和團運動期間被掠奪和走私出國。德國博物館組織此次文物來源研究,目的在于制定指導方針,作為其他德國和國際博物館日后對義和團運動文物進行全面調查的可靠基礎。這項研究將投入220,000歐元(約合人民幣167萬元),并于11月結束,屆時產生的執導方針將應用于后續項目。
據報道,七家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各挑選了其所在博物館中的20余件中國藏品進行深入研究。研究人員研究了相關材料、圖像、銘文和來自德國軍事檔案館和中國皇家工坊的文件,后續調查可能涉及化學測試、X光檢查和對相關人員后代的采訪。在今年三月這七家德國博物館舉辦的一場聯合研討會上,研究人員指出確定文物歸屬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一個世紀前的一些藝術品交易商可能故意聲稱文物來自皇室以獲得更高的價格。上海大學于2019年加入了這項工作,北京故宮博物院也于2022年同該項目建立聯系。
Mio Wakita, curator of the Asian art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of Applied Arts in Vienna, told workshop participants in Berlin in March about studies of her museum's 'Jesuit globe' that may have come from an imperial collection in Beijing. ?? Jens Kastner
三、追索困境
近年來,隨著我國海外流失文物追索體系和機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2020年英國向中國返還了68件文物,2021年美國向中國返還了12件文物,近十年間,1800余件海外流失文物歸國。然而由于海外流失文物返還涉及各種復雜因素,如果我國通過司法途徑主動追索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劫掠的文物仍面臨著許多艱巨挑戰。
(一)事實層面
德國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指出,確定文物歸屬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除文物交易商可能故意聲稱文物來自皇室以獲取更高的價格外,研究人員還指出了其他困擾確定文物所有權的因素,其中包括德國士兵筆記中關于地理位置的混亂記載以及1920年中國軍閥對皇宮和陵墓的掠奪。此外由于文物被八國聯軍劫掠距今已120余年,相關證據收集難度大,這也導致文物所有權的確定面臨巨大的挑戰。
(二)法律層面
在民事法律層面,德國善意取得制度是追索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文物的一大難題。《德國民法典》第932條是關于善意取得的一般性條款,而935條則是專門調整被盜物、遺失物以及其他以違背所有權者意愿的方式而喪失之物的所有權的規定,該法條的名稱為“喪失的物無善意取得”。根據這些條款,原則上善意購買者可以從無權利人處取得物之所有權,但如物被盜竊、遺失或以其他違背所有權的方式而喪失的,善意取得制度不適用。然而,如善意購買者通過公開拍賣購得有關物品,即便該物是被盜物或遺失物,該購買者也可基于善意取得獲得該物的所有權。因此,如果德國博物館通過拍賣取得了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劫掠的文物,并且在此過程中不存在知道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道該物不屬于讓與人的情況,那么德國博物館可以基于善意取得取得制度對文物追索進行抗辯。
此外,取得時效也成為追索文物的障礙之一。取得時效是取得物權的原因之一,《德國民法典》第 937 條規定了取得時效的構成要件,根據該條款,盡管依《德國民法典》第 935 條第 1 款,被盜物、遺失物或者以其他違背所有權的方式而喪失之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如果德國博物館在取得此類物品及自主占有期間為善意且占有滿 10 年,則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
最后,消滅時效也會給文物追索帶來困難。根據《德國民法典》第197 條的規定,基于所有權或其他物權而發生的返還請求權,經過 30 年而完成消滅時效。該法典第 200 條進一步規定,不受普通時效限制的消滅時效期間自請求權發生時起算。
因此,如果德國博物館確系八國聯軍侵華文物的善意占有者,并且占有時間超過了10 年,德國博物館可以根據取得時效制度取得文物所有權。即使德國博物館為惡意占有者,30 年的消滅時效也可以產生原物返還之訴無法獲得法院支持的后果。職是之故,無論是取得時效制度或者訴訟時效制度,在實踐上都將構成文物追索的重大法律障礙。
在行政法律層面,一些規定和要求也增加了追索文物的難度。首先,德國于1955年8月6日通過了《防止德國文化財產外移保護法》(Act to Prevent the Exodus of German Cultural Property),該法于1999年7月進行了修訂。該法明確規定,德國所轄各州自行負責保管各州的文化財產清單。被列入文化財產清單的文化財產只有征得德國國家進出口委員會的同意,并獲得負責德國文化、媒體事務的國務秘書簽發的出口許可證后,才能夠出境。因此,如果八國聯軍侵華活動相關文物被其所在州列入了文化財產清單,即使博物館查實了文物歸屬,想要歸還這些文物,也需要經過嚴苛的審批程序,這無疑給文物追索增添了難度。
Act to Prevent the Exodus of German Cultural Property
此外,德國于2016年6月23日審議并通過了《文化財產保護法》(Act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依據該法第52條的規定,如果被掠奪文物不屬于2007年4月26日后入境德國或無法確定入境時間的文物,但被證實于2016年8月6日之前入境德國,則應適用2007年制定的《文化財產返還法》。《文化財產返還法》是一部旨在實施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Convention on the Means of Prohibiting and Preventing the Illicit Import, Export and Transfer of Ownership of Cultural Property,下稱《1970年公約》)而頒布的系統性規定文化財產返還的法律。這部法律既調整歐盟調整歐盟其他成員國與德國之間文化財產返還爭議,也調整《1970年公約》其他締約國與德國之間的文化財產返還爭議。根據該法第6條的規定,對于《1970年公約》締約國而言,請求返還的文化財產應符合《1970年公約》第1條規定的一類,且于2007年4月26日后入境德國(從2007年4月26日起《1970年公約》才對德國具有約束力,且按照德國的實踐《1970年公約》沒有溯及力)。此外根據該法第11條請求返還被非法轉移文化財產的時效之規定,請求國應當在德國知曉被非法轉移文化財產的1年內提出返還請求,但請求國主張追索的權利,以自文化財產被非法轉移處境之日至30年為限。如被非法轉移的文化財產是請求國國有財產或公立機構的收藏藏品,則請求國享有自文化財產被非法轉移出境之日起至75年為限的追索時效。因此,無論是從該法的適用范圍還是請求返還的時效來看,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掠奪的文物因不符合2007年4月26日后入境德國以及文物非法轉移出境時間不超過75年的要求,返還請求在法律上難以獲得支持。
四、研究意義
綜上所述,通過司法途徑追索義和團運動之后被劫掠的文物無論是在事實層面還是法律層面都面臨著重重障礙。然而,德國博物館主動與中國合作,主動開展文物歸屬調查,這無疑會減輕所有權歸屬的舉證壓力,為歸還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劫掠的中國文物鋪設了道路。除此之外,這一舉措更加釋放出一種積極的信號,即德國正在正視歷史,通過國際社會合作來還原歷史,并嘗試返還文物來糾正過去的錯誤。這樣的舉措也將迫使八國聯軍的其他成員面臨返還的相關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舉措不僅促進了國際社會對類似問題的關注和行動,還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興趣。柏林國家博物館亞洲藏品來源研究員克里斯汀·霍沃爾德(Christine Howald)表示:“義和團運動背景下的藝術品掠奪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項目在澳大利亞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盡管澳大利亞本身不是八國聯盟的一部分,但澳大利亞的博物館里有許多那個時期的中國作品。”展望未來,這樣的合作與努力將為保護文化財產、推動文物歸還事業開辟新的道路。隨著國際社會對歷史正義的更多關注,預計類似的合作模式將為解決全球范圍內的文物返還問題做出積極貢獻。
END
作者簡介:
張丹妍,中國政法大學2022級碩士研究生。
文字|| 張丹妍
審稿|| 笪弘宇、陳銳達
審定|| 霍政欣、余萌、鐘鳴
排版|| 張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