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歷史學研究
大家上午好!首先對考上我們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的在座各位碩士生、博士生,表示熱烈的歡迎!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是由章開沅先生一手創辦的,大家都知道章先生是史學大家,可惜的是,章先生在今年的5月28號逝世了,章先生一輩子歡喜學生,如果章先生健在的話,每次迎新都會參加,都會來給大家講講話。今年比較遺憾,章先生去世了,但是他的影響力是一直在的。另外,我們所是“全國第一批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單位”,這個很重要,新中國我們恢復了學位制度之后,我們這里既是第一批碩士點,又是第一批博士點,而章開沅老師恰好又是第一批博士生導師,當時,博導比較少,能夠擔任博士生導師的都是全國著名的學者,著名的大學才能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我們的中國近代史是最早一批拿到這一殊榮的學科。另外,我們在2000年被授予“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朱英老師擔任第一任主任,我們所也成為全國唯一的近代史研究基地。另外,我們近代史研究所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我們雖然是歷史文化學院的組成部分,但是,我們的管理、科研、研究生培養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為國家要求,重點研究基地就要相對獨立的運作。但是,我們講相對,就是說近代史所總體上是屬于歷史文化學院的,所以黨務活動、群團活動、學生工作都歸學院統一管理,但是在培養上面,我們是相對獨立的。現在,我們正準備開會,著重探討我們近代史研究所培養研究生的經驗,也想進一步探索新的培養理念和方法。首先,希望大家能夠繼承好章先生等學術前輩的學術精神和好的學風。近代史所能發展到今天,其實就是一代又一代學者不斷的努力的結果,尤其是章開沅先生,他可以說既是我們所的精神象征也是華師的精神象征、桂子山的精神象征,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怎樣把章開沅先生的精神學好、傳承好,應該成為在這里讀研究生的首要任務之一。章開沅先生逝世之后,學校籌備了兩個網站,用來登錄社會各界紀念章先生的文章,大家可以詳細看一下、學習一下,什么是章開沅精神?什么是章開沅學術風格?我們在坐的很多老師都發表了紀念文章,我在《光明日報》發表了《“史學是永無止境的遠航”——章開沅先生學術道路與治史風格述略》,把章先生治學的道路概括了一下,基本把章先生的治學風格或者說是學術追求概括為以下四點:一為“求實存真”。章先生的一生就是求真、務實,說真話、說實話、辦實事,這是他一生的追求,所以他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實齋”,實際的實,求實的實,老老實實的實。所以,章先生最喜歡引清代大儒戴震的“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章先生一生最信奉這句話,最推崇這句話,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求實崇真,實事求是”;第二點我總結為“篳路藍縷,開拓創新”。章先生這一生尤其是在學術上是開拓的,他最早從事太平天國研究、近代史研究,然后到辛亥革命史研究,這是一個大的開拓,從60年代開啟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然后到民族資產階級研究、張謇研究,又到商會史研究、教會大學史研究、南京大屠殺研究,不斷地開拓,不斷地創新,做出了很多創新性的成果,同時又為我們近代史所開辟了很多新的學術方向,所以,我認為創新、開拓是他學術道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一個新的領域,都是章先生帶領我們不斷地開辟、不斷的擴大,然后才能形成全國影響、世界影響。現在,章先生走了,我們要把章先生的精神和學術傳承下去,導師要帶著學生去開拓、去創造,然后又去擴展新的領域,不斷推動學術前進;第三點,我將之歸結為“貴在通識,淹貫賅博”。要有宏大的精神,章先生做學問不是簡單修修補補,他是有開宗立派的氣魄。比如他提出要有“通識”,要全史在胸,全局在握,既講“縱通”,又講“橫通”,中外古今都要通,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大氣”。第四點,“關心社會,融通古今”。章先生歷來強調參與史學,不能關起門來搞歷史,躲在“象牙塔”里邊搞歷史,要將歷史研究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和中國的發展相結合,和世界的發展相結合,要關心大的發展趨勢,關心人類的發展,關心一些大的問題,關心形而上的問題。他說:我們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僅要書寫歷史,還要融入歷史,創造歷史,為人類正義事業和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歷史和現實結合中間尋找歷史學者的使命,完成社會責任。所以,我們以章先生的高度來要求學生,不是那么簡簡單單的寫點兒論文,做做學問,而是做人的問題,既要做好人,同時也要做好學問,“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兩者高度統一。這就是我講到的怎么樣繼承章開沅先生,當然還包括其他老一輩學者的精神,把它傳承下來,這是同學們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其二,希望各位同學盡快實現角色的轉變,要做好自己的學業規劃,盡快進入角色,進入學習狀態。大家從本科到碩士或者從碩士到博士,是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本科的學習是很基礎的,到了碩士階段,學問要專,就要進入一個特定的領域,要寫碩士論文。而進入博士階段,則要進入到一個更加專門的領域,博士論文是奠定你終身基礎的學術成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你們要進入真正的學術的殿堂,而不是繼續在門口打轉。盡快規劃好自己的學業和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要有一種“問學”的態度,所謂“問學”,就是要向自己的導師學,要向所里的各位老師學,向你的學長學,“問學”就是要主動,不要老是等在那里,要導師來找你,而是要主動的去找導師,經常要向導師請教,要主動的提出問題,早日確定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其三,要注意“補短板、寬視野、厚基礎,全面發展”。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有的人擅長理論,有的人擅長考證,有的寫文章好,有的邏輯性強,你要明白你的長處在哪兒?同時也要清楚你的短板在哪兒?在明白短板的基礎上,一定要有寬的視野,放眼讀書,基礎也要打的很牢,全面發展。首先要打好理論基礎,我們很多研究生學術理論欠缺,找史料,下死力可以,但是哪些是有用的?我到底要研究什么?哪些是最好的課題?如何來組織史料?這些都搞不清楚。就是因為缺乏理論指導,缺乏哲學高度。我推薦大家去讀章先生的著作,他的文章里很好的體現了理論和史料的高度結合,往往也有非常深刻的見解,希望大家在這一方面好好的下功夫。最近我在寫一篇約稿《章開沅先生史學的特質》,著重探討為什么章先生在眾多領域都能夠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具體的研究中間,關鍵有幾個方面:第一要有“史識”,要有見解,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要有“通識”,當然“通識”也是“史識”的一種,但比一般的“史識”要高一個層次,他是講“通”的,縱通、橫通、匯通等等,章先生有“通識”這種大眼光,大歷史觀,所以他能把很多小的問題談的很深、很透、很有哲理、很有啟發性;第三是“史德”,“史德”就是修養,包括個人修養和史學修養等方方面面,通常來說做人不好,做學問也成不了大氣,人品和學問是高度一致的,文如其人;第四是“史感”,即歷史的感覺以及把歷史寫出來的文采,文采從哪兒來呢?來源于“史感”,“史感從哪兒來呢?來自對歷史的感悟能力,感悟從哪兒來呢?需深入到歷史中去,“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陳寅恪語)。我把這些都歸結為章學生史學的特質或者要素,他在這些方面,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史觀為基底,又融中西古今為一爐,最后融造出這一史學特質。所以我們在讀章先生著作時,不要單純看他的具體研究,更要提煉他書中需要我們去學習和把握的更高層次的東西,即他的史學特質。其四,要注意夯實歷史基礎知識,要對典章制度、官制、稱謂等歷史基礎知識有基本的把握。此外,要精通一到兩門外語,在學好英語的基礎上,有余力的時候要學習日語。近代史有很多日文材料,不用外文資料,很多問題都談不透,談不深入,要利用自身條件,學好外語。最后一點,刻苦學習,以勤補拙,拒絕“躺平”,奮斗學業,奮斗人生。“躺平”固然是很舒服,但是大家如果都“躺平”的話,社會該怎么發展呢?有的人有時候可以偶爾躺平,不能一直躺。今年我給高考生的寄語是這樣寫的:拒絕“躺平”,昂首奮進,考出好成績,爭取好前程。重點在于“爭取好前程”,大家都經歷過高考,所以一定要考個好學校,這樣將來找工作也會更順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