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情,在我們的思考空間里都有六個層次,從下往上依次是:
1) 環境
環境包括了所有身體以外的人、事、物、時、地的元素。這些元素能被我們所運用,所以是我們的資源,但我們不能控制它們,只可以選擇適合的而加以運用。
2) 行為
行為是在環境中我們的實際操作過程。簡單地說,行為就是“做的過程,所采用的方式?”(WHAT)問題。
3) 能力
能力是在一個情況里所擁有的不同選擇。能力就是“怎樣做?”(HOW)的問題,它體現人做事的靈活性。情緒也屬于能力的層次。
4) 信念、價值
信念和價值代表了做事的意義。簡單地說,就是“為什么做?”(WHY)的問題。信念和價值觀是支持身份的支柱,是把身份的意義得以實現的基本推動力和行為準則。這也是不同人為什么選擇不同做法的原因。它往往深藏于每一個人的潛意識當中,只有能夠自我覺察的人才能在意識層面了解它。
5) 身份
“我是誰?”“我將如何實現我生命的最終意義?”“我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身份就像一顆鉆石,角色是它不同的剖面,不同的角色面對不同的系統,而它整個的質地決定于它在最大系統中對生命意義的發揮——使命。
6) 系統
系統的問題,即“我與世界的關系和影響”——我對世界的貢獻。這是心靈層次的問題,到達了富含生命的意義的層次,是心聲與使命的層次。(羅伯特 迪爾斯對這一層次的表述是“精神”,而我認為“系統”更能顯示它的真義。)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到,對于任何事,我們都能以這六個層次去理解。高層次的意義完全控制低層次的行動。這就像一個生命的金字塔:塔尖是系統,系統的使命決定了我們的身份(當然完成這個使命的身份有許多種);我們選擇的一個身份又決定了我們擁有怎樣的信念與價值觀,成千上萬的信念和價值支持著我們的身份;而這些信念和價值決定了我們要怎樣去做(我們的做法會有很多種),這是靈活與選擇的能力;當我們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向時,我們便會利用不同的環境資源去實現我們的能力;而最終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我們的最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