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有12個地級市,其中的兩個地級市由于隔江而望、距離極近,最近處僅有1公里寬的滿面,從而被稱為我國相距最近的地級市。這兩個城市分別是黃岡市和鄂州市,兩個城市一北一南隔長江而望。
兩個地級市隔江而望
按說在當初交通、通訊不太發達的時候,國家往往會出于管理方面的需要,在確定地級市和縣城駐地的時候,會從某一個行政區域內的城鎮均勻度、居中性等方面來綜合考慮。那么湖北省的這兩個地級市為何卻能相隔這么近設置呢?咱們從歷史上來看看,這兩個城市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這種情況的。
由于靠近長江運輸方便、地勢相對平坦,這兩個城市所在地的位置,就成為不可多得的設立城市的地方。特別是在夏商周時期,湖北的廣大地區還是一片蠻荒,在中原地區的人們往這里遷徙、分封的時候,黃岡、鄂州一帶就成為首要的選擇,所以也就造成這兩個城市都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
兩地地形極為平坦、交通方便,便于開拓成為城市
黃岡市黃州區,在楚國考烈王(公元前262—236年在位)時期,把位于今天山東省鄒城市的邾國滅掉之后,就把邾國國王遷到了這里,稱為邾城(今黃岡城區禹王街道辦事處禹王城遺址),這是黃岡一帶有城之始。隋開皇十八年(598)在今天武漢市新州區“以縣東黃岡為名”置黃岡縣,此為黃岡一名之始,后為黃州治所。在北宋初,黃州州城(黃岡縣城)遷到今址。元代為黃州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黃州路為黃州府,清承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后黃州府轄黃岡、黃安、麻城、羅田、蘄水、廣濟、黃梅7縣和蘄州,直到清末。
清黃州府
鄂州的歷史相對于黃岡來說更為悠久了,甚至湖北省的簡稱“鄂”,就是來自于此。在殷商時為鄂國。但是直到西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79年),“楚君熊渠伐庸、楊粵,至鄂。封中子紅為鄂王,筑鄂王城。”時才有了正式的城池。秦朝設置鄂縣,到了三國孫吳時期,鄂州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孫權自公安遷都于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名為武昌,設武昌郡,為都城,于公元229年在這里登基為帝。
三國吳時的武昌與夏口
這個時候,今天武漢的“武昌”還是一個叫做夏口的小城。此后直到清朝結束,這里一直叫做武昌。如果歷史的軌跡就這樣下去,今天的鄂州的前景會一片光明的。但是卻有一個變化出現了,原來的那個叫做“夏口”的小城在經過200多年發展,到了南朝時已經成為了州級的治所,唐朝時為鄂州,還管轄起今天是鄂州的武昌縣。隨后唐時的鄂州今天的武昌到了元朝時成為了武昌路的治所,明、清還都是武昌府的治所,管轄著今天的鄂州那時的武昌縣。這一狀況直到民國初年,為了防止再把今天的武漢武昌和鄂州的武昌弄混,就把鄂州的武昌縣改名壽昌縣,又過了30多年,1949年的6月改壽昌縣為鄂城縣。
1955年的時候兩城圖
新中國成立之后,黃岡由于其處于江北的地域特殊性,一直是黃岡專區、黃岡專員公署、黃岡地區、黃岡市等地級行政區域。但是鄂州行政區域、行政級別卻經常發生變化,一度還受黃岡專區、咸寧地區管轄,直到1983年才成立省轄的鄂州市。這樣一來,鄂州這個歷史更加悠久、湖北省簡稱得名地,管轄區域和黃岡比起來還是要小上很多,全市面積1594平方公里,轄鄂城、梁子湖、華容3區,而黃岡則有1.7萬平方公里,轄七縣、二市、兩區。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鄂州衛星圖
上個世紀60年代末黃岡衛星圖
2009年的衛星圖,黃岡才剛開始向南發展
其實嚴格說起來,在開始的時候,兩個城市還是相隔一段距離的,如果相望也不是直接著,而是斜著相望的。但是隨著黃岡市城區的發展,越來越向東、向南發展,變成了與鄂州正相對的位置了。因此,鄂州、黃岡兩個地級市隔江相望、距離極近的情況是歷史的演變一步步造成的。不過最近把兩個城市合為一地的呼聲也極為響亮,不知道您對此怎么看,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