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據史書記載是河東郡解縣人,并且在和劉備相遇之前是以販鹽為生。河東郡解縣,雖然在漢朝時的位置是在今山西臨猗縣臨晉鎮東南,和隋以后的位置在今天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并不相同,相差30公里左右,但是從關羽所從事的“營生”來看,還是受到運城鹽湖的巨大影響。
三國時期的河東郡
運城一名得來并不長,但是鹽湖原為“池鹽”,卻已是亙古存在,并被周圍的人們所利用。據《運城志》記載:
池鹽。池在解州、安邑間。史記貨殖傳:猗頓用盬鹽,起注曰盬鹽,河東大鹽也,皓潔甘堿,味勝飴鹽。柳宗元稱為國之大寶。
解州、安邑縣在明朝屬平陽府管轄,清雍正二年解州為直隸州,安邑則是其下屬縣。運城,一名為路村,歷代以來皆屬安邑縣。
鹽池及附近
鹽池則處于解州、安邑縣之間,因品質上乘被唐朝文學家柳宗元喻為“國之大寶”。對于鹽池的管理,漢武帝時期設置均輸鹽官。后魏到隋朝建立鹽池之鹽官營制度,擴行鹽之地。元朝姚行簡建議修池,并且設置專門人員管理食鹽買賣,始立司于路村。延袥間更名今運城為圣惠鎮。至正二十九年始建運城,徙陜西都轉鹽運使司到城內,因運司駐劄故名為運城(又名鳳凰城)。
解州城
食用運城之鹽的范圍特別廣泛,在海鹽不易到達的黃河中游一帶的河南、山西、陜西三個省份基本上都覆蓋到了。
為了保證池鹽的生產,古代的官府采取了很多辦法,除了設置專門官員管理之外,還給鹽池建起了“城墻”,即“禁垣”:“自安邑抵解州,百四十余里。圍繞環合,寬廣規池,而有加池,稱東西二場,分二門以通來往。但短垣及肩莫能捍御。”建造它的目的除了防盜之外,還防止外部水源的入侵,避免降低池水的鹽分含量。在禁垣之外,還另外建有22道堰,目的同樣是防止外水流入。
鹽池周邊及禁垣、圍堰
但是種種措施也解決不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使鹽湖產鹽的受到巨大影響:降水量逐年減少、全球氣候變暖造成蒸發量逐年上升、沿湖植被減少使得進入鹽池流沙量增大、鹽湖周圍人為墾荒開發導致了湖面減少。此外,還有現代化的交通設施迅猛發展之后,生產周期較長的運城鹽池食鹽受到了成本較低的海鹽的沖擊。
鹽池行鹽地方
在上世紀80年代,運城鹽湖就逐步停止食用鹽的生產,于2005年停止產鹽,在歷史上長期食用運城鹽湖所產食鹽的山西省成為了食鹽純銷區,山西人所用的食鹽,全部依靠外省調運。
雖然停止了食鹽的生產,但是運城鹽池里依然從事硫酸鈉和硫酸鎂等化工原料的開采。不過到2020年9月底,按照山西省的安排,在鹽湖范圍內的一切生產活動將會停止,實現“退鹽還湖”,也就是有著4、5000年的鹽湖,它的生產“鹽”的功能將不復存在,即將結束它的深重的使命,而做為“湖”的基本面貌存在于世間!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運城鹽湖衛星圖
從整個鹽湖歷史上來看,這個轉變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改幾千年來人們對它的認知和使用,對于鹽湖的未來,您期待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