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是沿海的省份,并且有著建立海港優越的基礎,成為一個省經濟騰飛的象征。但是海是固定的,省界又是大部分由歷史上沿續下來的,因此對于不靠海地方來看仿佛是運氣太差了。在我國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沒有出海口省區,經過幾代人的共同爭取終于成為了沿海的的區域,并且有了在全國排名較為靠前的港口。它就是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
明清時的廣西,是個內陸省份
我國南方因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嶺”的阻隔,與內陸相隔開來,就形成了一個地理上相對隔絕、封閉的一塊區域,被稱為嶺南。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嶺南”在古代也被稱為“廣南”。因此在唐朝時候這一區域被設為嶺南道,而到了北宋時的開寶四年(971年),平定這里后就設“廣南路”,端拱元年(988年),分“廣南路”為東、西兩路,這也是今天廣東、廣西兩個名字的來源。
南宋的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
當然兩宋時期的廣南東、西兩路,以及后來元朝湖廣行省、江西行省所包含今天廣東、廣西兩地,其地域形狀和明清相比還是差別比較大的。因此拋開這一段歷史不談,從奠定今天我國大部分省界基礎的明朝說起。
明朝崇禎年間的廉州府
明朝崇禎年間的欽州
明朝嘉靖年間的欽州城圖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設廣西行省之初,其管轄范圍包括元末的廣西行省及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地,雷州半島、海南島、欽廉之地俱包括在內,因此可以這么說,在明朝最初設廣西行省的時候,它還是沿海省份。但是就在當年六年,這些地方就改歸為廣東行省,廣西行省就變成了內陸省。

清朝光緒年間的廣東省地圖
從明、清地圖上看,廣西距離大海的距離并不算遠,而通過一段明顯的、狹長的地理“走廊”聯結著廣東省,使之不算“飛地”的區域就是欽廉之地,在清末,它是由領有合浦、靈山兩縣的廉州府和領防城縣的欽州直隸州兩塊地區組成,就這片轄縣并不算多、面積也不算廣的區域阻擋住廣西成為沿海省份的腳步和道路。

欽廉之地僅有一個狹長通道與廣東省相連
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閏四月二十四日,兩廣總督岑春煊和廣西巡撫林紹年上《奏移置省會以資治理》,請示把省會由地處偏僻的桂林遷移到南寧,但是南寧卻接近廣東、廣西的省界,為此還請求把廣東的欽廉之地劃歸廣西管轄,以便形成較強的“勢”,鞏固邊防。其實除了邊防的因素之外,他們還考慮能夠接收到欽廉的鹽務厘金,當作海陸邊防經費。但是這次請示因為反對之聲強烈,再加上清廷因為財政花費太大未能實現。

1948年時的廣西地圖
到了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廣西省會實現了搬遷到了南寧的目的。將欽廉地區改隸廣西的呼聲也一直沒有停止,甚至提出要以廣西的若干縣交換。但因當時正值護國戰爭期間,還受到廣東各界的堅決反對,仍未成功。民國九年(1920年),發起的將合浦、靈山、欽縣、防城4縣劃入廣西的請愿書仍因為反對力量太強,未能實現。后來隨著粵桂戰爭爆發,欽廉之地改隸廣西的提議也無暇再提。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10月,華南分局決定把廣東省的欽廉地區交由廣西省管理,把廣西省的懷集縣交由廣東省管理。1952年1月起,欽廉地區正式劃歸廣西,改為欽州專區。但是后來又因種種原因, 1955年7月1日起,1951年所進行的區劃調整又回歸原隸屬關系。

1951年欽州地區委托廣西代管

1958年欽廉之地仍屬廣東省
時間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際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今天的北部灣沿海地區及十萬大山的戰略位置愈顯重要,有必要欽州地區重新劃歸廣西,1964年7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在正式向中南分局提交報告,經中南分局同意并報周恩來總理,1965年6月26日,國務院正式將欽州地區劃歸廣西,即將原廣東省所屬合浦、靈山、欽州、東興、北海等縣、市復劃歸廣西,并與上思縣合設欽州專區,同時將合浦析置為合浦、浦北兩縣。至此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廣西終于有了出海口,由內陸省區變成了沿海省區。

1965年之后,欽廉地區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
從廣西爭取出海口的歷程來看,也是近100年內才有的起意,那么在這之前的明朝和清朝前期為何就不爭取呢,其實這和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關系。明朝和清朝前期,廣西之南的越南還是“天朝上國”的藩屬國,來自它的邊防壓力不大。另外經濟發展上,還是大陸型經濟的發展方向,海洋型經濟的觀念還沒有到達中國。而到了清朝末年及以后可就不一樣了,先是南方的越南因為法國的入侵,對于中國領土的覬覦,不得不加強邊防。最大的沖擊則是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帶來的觀念轉變,有海就能富強,必須要有出海口,因此才有了成為沿海地區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