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行政區域劃分,自古以來統治者就是以山川的天然分界線的“山川形便”,和為了便于對地方區域進行有效統治的“犬牙交錯”,對這兩方面的綜合考量后而進行設置的。拋去秦漢、唐宋離今天特別久遠的朝代不談,元朝以來,特別是明清時“省”級行政區劃的設置,絕大部分省的界線到今天仍然在使用。
清朝和今天的河北省中南部輪廓對比
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朝代面臨的情況均不相同,部分省界自明朝以來變化還是十分巨大的,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明朝的北直隸(京師)、清朝的直隸,今天的河北省的省界走向,除了中部變化不算太大之外,其北方和南方的變化尤為巨大。
今天大家都知道,河北省北方的省界變化巨大的主要原因是受民族影響得比較大,這一方面本文不談。主要是看一下河北省最南端的省界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今天河北南部的省界是分別與河南、山東、山西相鄰。
今天河北省的最南部,在明朝時是屬于北直隸廣平府和大名府。
廣平府西與河南彰德府的武安、涉縣、磁州、臨漳,東與山東東昌府臨清州的武城、臨清州、邱縣、館陶縣相鄰。
大名府西與河南彰德府的臨漳、安陽、湯陰,衛輝府的淇縣、汲縣、胙城,開封府的延津、封丘、蘭陽、儀封為鄰;東與山東兗州府曹州,東昌府濮州、觀城、朝城、莘縣、冠縣、館陶相望。
明朝北直隸南部圖
清朝時與明朝變化不算太大,今天河北南部一帶屬于直隸廣平府和大名府。
府轄縣到清末則有了一些細微的改變。首先是原屬于河南彰德府的磁州,因為“永磁爭水”的原因被劃到直隸廣平府,這樣一樣就使原本沒有州的直隸廣平府擁有了一個州。此外直隸大名府的內黃縣被劃到河南彰德府,而直隸大名府的??h、滑縣則劃到河南衛輝府,造成這一改變的原因是在雍正年間,為保證河南漕糧通過衛河北運至京,有衛河河道的??h、滑縣劃給河南省,有利于統籌力量和資源對河道進行治理。
清朝的直隸
和清朝比起來省界沒有太大的變化,只不過省名從1928年開始直隸省改為了河北省,一直使用到今天,此外就是明清以來的府、州都被廢除,只留縣名,或者州名改縣。
1947年的三省交界處
河北、河南、山東之間的省界變化巨大。
首先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1949年7月至1952年11月,于三省之間設立并撤銷的平原省,使三省省界發生的巨大變化,最顯眼的是消除了自明、清以來河北伸向河南、山東兩省之間的那只“大腳”,它是由大名府的各縣組成的。這只大腳大部分縣劃入了河南省,僅有東明縣劃給了山東省。還有河南省的武安、涉縣、臨漳劃入了河北。這樣一來河北、河南兩省的省界由原來的垂直的方向變為了水平的方向。
1950年的幾省交界處,可以看到平原省
另外還有在1963年、1964年兩年,由于治理海河、黃河水患,對三省省界的調整也是巨大的。首先是山東省的丘縣、館陶縣因為治理海河劃入了河北省。而為了治理黃河、金堤河,山東省撤銷了壽張縣,范縣、濮縣劃入了河南省。
1965年三省省界的改變
而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之間省界的變化則是來自于河南省武安、涉縣劃入河北帶來的,除了這此變化之外,因為太行山形成的天然界限,其他方面則沒有太大變化。
從上面情況來看,在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交界處的區域正好位于平原,并且還位于黃河、海河等北方主要大河的交匯處或者上游,受河流以及政治、軍事變化影響較大,因此行政區劃調整頻繁,省界變化較多,就遠沒有以山脈為界的河北、河南、山西省交界的一帶省界來得穩固。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