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種類繁多,變異多樣,現在估計有400多個品種,但常用的僅有以下幾種:
巴巴蘆薈(庫拉索蘆薈) 又稱翠葉蘆薈,是目前利用最廣泛的一種。這種蘆薈在中美洲的庫拉索島和巴巴多斯島有廣泛分布,它有“沙漠百合”、“真蘆薈”等美稱。葉面在幼苗期,有白色斑紋,成株后的葉表白色斑紋消失。葉片肥厚多肉,翠綠色。葉緣有齒。長成的葉片長80厘米,味道較苦。
中華蘆薈 也叫斑紋蘆薈,又叫皂質蘆薈。莖短,葉近簇生,幼苗葉成兩列,葉面和葉背都有白色斑點,長成后,葉斑不褪。葉基部較寬,深綠色,葉表面無蠟質白色粉層,味淡,汁水分含量重,膠狀質少。主要用于刀傷、燒傷、燙傷,無美容價值。我國南方許多地區有栽培。中華蘆薈和巴巴蘆薈十分相似,是巴巴蘆薈傳入我國后,經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變種,對我國的氣候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
上農大葉蘆薈 上農大葉蘆薈是上海農學院植物科學遺傳育種研究室從美國引入的巴巴蘆薈選出的栽培變異類型,幼苗期葉背面和葉面均有白色斑點,成株后白斑消失。上農大葉蘆薈生長速度快,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在盆栽條件下,分蘗能力極弱,主莖不分枝,因此自然繁殖慢。
木立蘆薈 主莖明顯,外形象直立的樹木,葉面無斑,葉緣齒刻明顯,單葉較小,品種因由日本伊豆群島引進,所以又叫日本木立蘆薈,我國東北地區也有栽種。主要用于內服。味道較苦。
青鱷蘆薈(開普蘆薈) 青鱷蘆薈原產非洲,也叫好望角蘆薈。因為開普蘆薈的干塊為棕黑色,質地疏松,和庫拉索蘆薈干塊不同,所以被稱為新蘆薈。
1.木蘆薈,又叫木劍蘆薈、直立蘆薈、木本蘆薈、鹿角蘆薈、喬木狀蘆薈等,小日本稱為木立蘆薈。
木蘆薈原產地為東南非洲,葉汁極苦。藥典中未載入,日本鬼子認為木蘆薈是最好的藥用蘆薈品種。在小日本進行商品化生產用木蘆薈加工成蘆薈干粉,可醫治各種疾病。木蘆薈還可應用到食品中。木蘆薈的主要特點是,植株直立成喬木狀,這也是其命名的原因。原產地株高可這6米以上,在溫室中也可長到2米左右,但單葉比較小,葉肉也較薄,適宜于加工利用。當然不同的栽培品種其形態上有很大變化。一般12月開出紅色的圓錐形總狀花序,但一般果實不成熟。但其主干基部可不斷長出側枝,可用于分株繁殖。生長兩年以上,單葉重40克左右,老葉藥效好。內含抗癌成分,能治療糖尿病等,被日本鬼子認為是最好的藥用品種。
2.庫拉索蘆薈,又名巴巴多斯蘆薈,洋蘆薈。也叫美國蘆薈、蘆薈蕃拉、翠葉蘆薈、真蘆薈。
庫拉索蘆薈原產于美洲西印度群島的庫拉索群島和巴巴多斯島,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巴巴多斯蘆薈。我國稱之為翠葉蘆薈,日本叫“蘆薈蕃拉”。其葉汁經干燥獲得的生藥叫“老蘆薈”,為紅色膏體,呈不透明的紅褐色或暗褐色,因此也稱“肝色蘆薈”,載入藥典中。 庫拉索蘆薈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較短,葉簇生于莖頂,直立或近于直立,每片重可達0.5~1.5kg,單株重可達10~20公斤,肥厚多汁;呈狹披針形,長15~36cm、寬2~6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闊,粉綠色,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或稍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小花長約2.5cm,黃色或有赤色斑點;管狀小花6裂;雄蕊6,花藥丁字著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數胚珠。三角形蒴果,室背開裂。花期2~3月。三年以上老葉藥效成分高。葉肉粘膠物質占總葉重的65%~75%,是藥用、保健、美容的主要品種。因葉肉成分中有一種腥味,口感略差。
皂草蘆薈的葉汁如肥皂水一樣,十分滑膩;葉片薄,其上花紋和斑點極多。皂草蘆薈也未被載入藥典,但被證明外用治療風濕癥效果很好,新鮮葉汁也有一定護膚作用。皂草蘆薈的形態特點是,莖高30cm左右,葉片比木蘆薈大。耐寒性較強,地下有發達的葡匐莖,可用于繁殖新植株用。皂質蘆薈有許多變種,如廣葉皂質蘆薈,主要用于觀賞,葉上有白色條斑,紋理清楚,葉片較闊,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皂質蘆薈最明顯的特征是葉正背面生長有不規則的白黃色斑紋,從幼苗到成株斑紋不褪。幾乎無莖,葉從生。春開橙色花。和其它大多數蘆薈不同之處是葉中幾乎不含蘆薈大黃素,所以無苦味,無通便效果。對外傷、皮膚病、美容效果好,很少有皮膚過敏反應。葉肉堿性強,內服易引起“燒心”,對潰瘍病治療效果明顯。
上農大葉蘆薈是上海農學院植物科學系植物遺傳育種研究室從庫拉索蘆薈中選出的更適宜保護地栽培的變異品種。上農大葉蘆薈葉片被有白色蠟粉,葉色翠綠,最大葉片長可達85厘米,寬可達12厘米,葉肉肥厚潔白且無苦味。在盆栽條件下分蘗能力極弱,主莖不分枝。它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保護地集約化、產業化蘆薈生產適宜的優良變種,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生長速度快,也適宜家庭栽培。我國云南元江地區和海南島種植的元江蘆薈和海南大葉蘆薈,也被認為是早年引入的庫拉索蘆薈的變種。這三種與庫拉索原種的區別主要是:葉色青綠或黃綠,白粉不明顯,葉斜展疏散。葉面易生凹凸的病斑病塊、抗病性差。但速生,皮薄,葉肉粘膠提取率高。
6.中國蘆薈,又稱斑紋蘆薈。又名油蔥,蔑草、龍蔑草、龍角、烏七。
中國蘆薈是庫拉索蘆薈的變種,學術界稱之為中國蘆薈或華蘆薈。因所含蒽醌類物質較少,是理想的食用蘆薈種。已載入我國藥典,其葉汁干燥品為不規則團塊破碎的顆粒,棕褐色或黑綠色。在中國云南元江地區、福建閩南和廣東沿海有一定面積栽培,東南亞諸國都有種植,主要是海外華人較多地區。其特點是,莖較短;葉簇生,螺旋狀排列,葉面有白色斑紋,葉肉質肥厚,狹披針形,長10~20cm、厚5~8mm,先端漸尖,邊緣有刺狀小齒,基部闊而抱莖。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cm;為總狀花序,疏散型;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筒6裂;雄蕊6,花藥2室,背部著生;子房二位,花柱線形。蒴果呈三角形,長約8mm。花期7~8月。分蘗能力極強,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我國民間有此變種普遍栽培。
據分析,中國蘆薈的葉肉多糖成分含量和保濕性優于庫拉索。苦味淡,適宜護膚美容,通便效果較差,植株抗病性差,葉多有病斑。
7.珍珠蘆薈,又名綾錦須蘆薈、須蘆薈、德國菠蘿,也叫木銼蓮,木銼蘆薈
珍珠蘆薈無地上莖,每簇有50余片披針形葉,葉尖有長須葉表面有白色斑點.它屬小型品種,一般高度在10厘米以下,主要供觀賞用,置于向陽的茶幾案頭,別有情趣。珍珠蘆薈葉片雖小,但葉片所含多聚糖類的粘膠汁十分豐富,是作自然美容護膚的佳品,效果很好對口瘡、口腔炎、口腔潰瘍治療效果好。
開普蘆薈主產于南非共和國的開普州,其生藥產品稱為開普蘆薈(Cape Aloes),從葉子取出的汁液干燥成固體,黑褐色或綠褐色,破碎面有像玻璃一樣的光澤,切成薄片呈半透明的琥珀黃色或紅褐色。別稱“透明蘆薈”或“光亮蘆薈”,我國藥典稱其生藥為“新蘆薈”。作藥用時,一般認為品質稍遜于老蘆薈,但各國藥典中都列有,是一種傳統的藥用植物。 它是蘆薈中的一個植株高大的種類。莖發達直立,高3~6米;葉30~60片,簇生于莖頂,寬12cm,有尖銳的刺;葉的顏色為深綠色至藍綠色,被白粉。圓錐狀花序長60cm左右;花梗長約3cm,花被6,呈管狀,基部連合,上部分離,微外卷,淡紅色至黃綠色,具綠色條紋;雄蕊6,花藥與花柱外露。果為蒴果。花期2~3月。無側枝,用種子繁殖。
龍舌蘭和蘆薈植物形態相似,龍舌蘭是有毒的,所以切不要誤食。蘆薈品種除了少數幾種如木立蘆薈、庫拉索蘆薈,好望角蘆薈,元江蘆薈,中國蘆薈,上農大葉蘆薈可以食用鮮葉外,大多數品種只是觀賞植物,有些蘆薈品種還是有毒的,誤食后可能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龍舌蘭圖片如下:
庫拉索蘆薈和中國蘆薈是最適宜直接美容的蘆薈,其鮮汁具有使皮膚收斂、柔軟化、保濕、消炎、漂白的性能。還有解除硬化、角化、改善傷痕的作用,不僅能防止小皺紋、眼袋、皮膚松弛,還能保持皮膚濕潤、嬌嫩,同時,還可以治療皮膚炎癥,對粉刺、雀斑、痤瘡以及燙傷、刀傷、蟲咬等亦有很好的療效。對頭發也同樣有效,能使頭發保持濕潤光滑,預防脫發。
幾年前,一個美國科研小組研究發現,蒽醌類化學成分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這才引起了人們對蘆薈毒性的重視。2月19日,衛生部等6部局發出了“關于含庫拉索蘆薈凝膠食品標識規定的公告”,強調蘆薈產品中僅有庫拉索蘆薈凝膠可以被用于食品生產加工;添加庫拉索蘆薈凝膠的食品必須標注“本品添加蘆薈,孕婦與嬰幼兒慎用”字樣,并應當在配料表中標注“庫拉索蘆薈凝膠”。公告還指出,庫拉索蘆薈凝膠的每日食用量應不大于30克。若無法確保消費者蘆薈日攝入量在安全范圍內,企業應在包裝上標注每日食用量警示語。
作為一種天然植物,原產于非洲北部的蘆薈自古被視為“萬靈藥”。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本剛介紹說,目前已知的蘆薈有300多種,其中,可食用的蘆薈品種有庫拉索蘆薈(俗稱美國蘆薈)、斑紋蘆薈(又名中國蘆薈)、上農大葉蘆薈、木立蘆薈(又名日本蘆薈、小木蘆薈)等。“庫拉索蘆薈是目前利用最為廣泛的品種。它含有豐富的凝膠,可加工提取蘆薈原汁、濃縮汁、蘆薈結晶粉。它的鮮葉可直接食用,可以被應用于食品、藥品、美容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