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呼喚好的教育,就是呼喚對每一個生命個體權利的尊重,因此我明白,教育的不幸其實決不僅僅是它自身的不幸。變革之路,從來就不是從教育內部開始的。
我常想,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讓孩子的童年有更多美好的記憶,童年不僅塑造未來,也是我們不斷返回的棲息地,幾乎可以說童年的生命質量就是一個人一生的生命質量。
[精彩書摘]
《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人說,教師教得好學生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這句話雖然未必屬實,但教師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其他家長是一樣的?!督處熢鯓咏逃约旱暮⒆印芬粫?,記錄了身為教師的他們在扮演家長這一角色時的點滴感悟。
姜榮奎:走進孩子的心靈
一晃,女兒已經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了。緊張而又繁忙的教學工作使我常常顧不上她,不過無論多忙,我認為有一點是我們家長應該負起的責任:關注孩子的心理,關注孩子優秀品質的養成。這些都只能是日常中的點滴教育,一個很好的途徑就是通過對話或者借助孩子的作文。
“每次老師表揚我日記寫得好的時候,李懷遠同學就開始懷疑那不是我自己寫的。起初,我聽到他的話很不高興,可是回到家仔細想一想,李懷遠也是很有道理的。
只要我繼續努力,寫得更好、更多,就不怕別人說我什么了?!?/p>
這是女兒小學二年級的作文。有一次,女兒回到家很認真地問我:“媽媽,怎么才能把日記寫得很糟糕?”我大吃一驚:女兒是個很要強的孩子,為什么要往壞處走呢?于是晚飯時,我給女兒講起我的一個學生的故事:有個大哥哥一直認為自己很好,但他并不是很珍惜老師給他的每一次表現機會。所以慢慢地,同學們都認為他很差,即便他表現好的時候,大家也不相信。后來媽媽找他談話,對他說:“一個人要想讓別人認識到你的優秀,就要堅持努力,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放棄?!?/p>
盡管沒有說話,但女兒聽得認真極了。后來我看了她上面這篇作文,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王文英:故意讓孩子旁聽
身為教師,幾乎分不清上班與下班,而身為班主任就更是如此。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了,一個又一個電話接連響起。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他們希望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的狀況,于是每到晚上,家里便成了解決學生心理困惑、解決家長教子疑難的第二空間。我曾一度認為這樣的交流會影響女兒的學習,于是就把她的房門緊緊關上,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突然意識到,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乏教育自己孩子的良好機會,于是當家長或學生再打來電話的時候,我就大聲和他們談我對問題的理解和建議。畢竟,女兒和學生的年齡差不多,他們會有一些相似的問題。我這樣做,既能解決學生的問題,也能讓女兒從中得到啟示。漸漸地我發現,在我談及班上出現的一些問題時,女兒可以站在新的高度進行理解和評析。更為重要的是,當學生身上出現一些不良現象時,我的電話交談往往就成了一劑預防良藥。當一些家長因為自己的辛苦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大傷腦筋甚至潸然淚下時,我就把電話調成免提狀態,讓女兒也感受到父母的愛。之后我發現,她對我多了一分理解,對他人多了一分關愛。我想,這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只有教師才可以享有的育子妙法吧!
劉冠軍:你只是他的媽媽
下午去上班時,我看見楊老師和李想正在樓梯間,老師一邊說著什么,一邊拉著李想,李想則一次次想掙脫。來到辦公室,李想的班主任鄭老師和其他老師正在議論他。原來,上午楊老師因為他上課不守紀律,要找他談話,他自己沒有主動來不說,派學生去喊,他還犟著不來。鄭老師說:“還不是他媽媽慣著他惹的禍,在學校出了任何問題,他媽媽都插手管?!?/p>
第二天,我來到六(1)班上英語課,突然發現教室里多了個人---李想。他是六(3)班的呀,怎么到六(1)班來了?我很納悶,下課后就去問他媽媽。他媽媽說:“昨天那件事發生后,我和他談了心,他說他和鄭老師、楊老師的關系處理不好,想換個班,我就把他轉到六(1)班了。”
教師的子女在學校是個特殊群體,出于同事間的感情,老師對他們一般都很照顧。但我們也發現,正因如此,這些學生中的一部分人養成了許多普通孩子所沒有的不良習氣。他們自以為有家長當靠山,就不服從班上老師的管教,或出現問題不找老師而找家長。作為家長,這些老師有的給孩子充當保護傘,有的甚至不認同其他老師的教育觀點,否定其他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李想的媽媽在李想和老師處理不好關系時,就給他轉班,這其實是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橫加干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不同的分工,家長插手學校教育,學校插手家庭教育,都是對自己角色定位的錯誤認識。家長、學校要溝通,但是溝通絕不是直接參與和橫加干涉。
“你只是他的媽媽!”想到這里,我對李想的媽媽說。
[教師觀點]
每當別人羨慕地說:“當老師多好呀,您的孩子一定教育得特好”時,我都會苦笑地回答:“哪里哪里,我也很困惑。”這樣的回答在外人看是謙虛,其實真是發自肺腑呀!
教師當起家長來確實有不少優勢,首先各種教育信息會很多,比如各校的特色、教輔的選擇、升學的信息、教師的水平等。當需要為孩子進行一些選擇時,這些在信息上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其次,教師對學習規律和方法很了解,在輔導自己的孩子時會輕松一些。另外,當自己和孩子在同一所學校時,對孩子各方面的情況相比較而言更容易了解。
既然有如此多的優勢,又何來困惑呢?如果翻閱過《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本書,你會發現有這樣困惑的教師不占少數。教師孩子的學習成績似乎成拋物線形分布:學習特別優秀的少,特別差的也不多,集中在中游的情況居多。這看起來似乎很奇怪,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書育人,怎么在培養出那么多人才的同時,卻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教師的孩子怎么了?
其實,當我把教師的優勢整理一下后發現,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一定的客觀環境當中,而當教師回歸成媽媽爸爸時,優勢就不明顯了,有時甚至還會轉化為劣勢。殊不知,教師在家里,往往就沒有了在學校時的耐心。教師是一個內耗很大的職業,在工作過程中身心付出很多。回到家中,看著依然是同樣年齡的孩子,很容易急躁。紅紅的媽媽就經常對紅紅大聲地叫喊出:“別和我說為什么,我在學校都聽學生說夠了!”還有,教師看到過太多優秀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缺乏理智地等待,認為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你為什么做不到?每當這話要脫口而出時,我都會問自己:你在精力和體力上的付出比得過那些孩子的父母嗎?
在外人看來,和自己的父母在同一所學??梢缘玫胶芏嗾疹?,可這種“照顧”帶給孩子的有時卻是壓力。我最難忘的是一次參加某校六年級“三好生”的評選,當一位秀氣的女孩子走上臺時,身旁的老師悄悄告訴我,這是校長的女兒。他還告訴我,因為這個特殊身份,班里的同學總是和她若即若離,即使做得再好,別人也會說她是沾了媽媽的光。果然,她一上臺,底下就有了騷動,女孩很緊張,她用發顫的聲音讀完了演講稿,然后帶著哭腔說:“如果大家投我一票,請不要因為我是校長的女兒;如果大家不投我這一票,也請不要因為我是校長的女兒!”我看到在場的所有老師都是淚光盈盈。
也許是基于和我們同樣的考慮,古人早就提出“易子教育”。公孫丑曾向孟子請教:“君子之不教子,何也?”也就是問:“父親為什么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孟子的回答大概是這個意思:“因為情理上行不通。(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行不通,接著便會動怒。一動怒,反而會傷了感情。兒子會說:‘你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卻沒有按照那樣去做?!@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一旦傷了感情,就糟糕了。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系疏遠,父子疏遠,那就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朋友小李的孩子要上一年級了,小李在一所很好的小學任教,為了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她把孩子送到離家很近的一所普通小學上學。按小李的話說:“以一個普通家長的身份去審視自己的孩子會更理智。”當然,“易?!辈皇钦l都能做到的,但我覺得如果在同一所學校里,能做到公私分明也同樣可以達到效果。張老師帶著孩子上學,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在學校,孩子要稱她“張老師”,自己的辦公室從來不讓孩子隨便出入,班里的學生都不知道他的媽媽是本校的老師。后來,張老師調離了學校,孩子卻并沒有轉學,有人問孩子:“媽媽不在學校了,沒有失落感嗎?”孩子說:“以前沒有優越感,現在也就沒有失落感?!?/p>
優越感也好,失落感也罷,都是我們自己的感覺,我覺得像我們這樣的特殊群體,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在家中,親情是天然的教育優勢;在學校,規章制度、班級氛圍、教師的權威也是一種優勢,只有我們自己先做到在學校是個教師,在家里是個家長,才有可能實現教育愿望,這也該是另一個層面的“易子而教”吧。
[專家分析]
別讓教師的職業成為羈絆
父母這個稱謂,首先就意味著一種責任。為人父母既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又是一種對象性的角色,因為你只有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才能成為這個孩子的父母,而一旦你成為他的父母,這個角色就終其一生不可改變。選擇做父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覺得這句話可以倒過來:“一日為父,終身為師”。當然,這個“師”不完全等同于教師那個“師”,但這個“師”里面同樣包含著教誨、幫助、指導、督促、成全等責任。然而,在我們原先的家庭格局和社會格局中,對一個人怎樣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優秀的家長關注得很不夠,或者說“職業化”的程度不高。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把教師稱為世界上不可能的3種職業之一。他說這是不可能的職業,并不是說這個職業不可能有,而是這個職業很難說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盡善盡美。一個人認識自己已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你要那么具體地去教育一個你可能并不熟悉的人。而為人父母這個“師”的職業就更難了,但既然我們已經為人父母,就必須義無反顧地擔當起父母的責任。這個責任在今天看來,最核心的也仍然在教育這個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任教師。
面對著不斷成長的孩子,你每天遇到的挑戰都是新鮮的,需要你既有智慧又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做了父母,就要成為一個學習者,就要去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狀況和成長規律,就要針對這個孩子的問題思考相應的對策,因為我們自己的成長經驗往往是很難照搬過來放在孩子身上的。有時候我們出于種種原因,可能會怠慢對孩子的教育,而由于耽誤了孩子的某一個重要的教育階段和教育契機,很可能會影響到他的長遠發展甚至終身幸福。父母作為個體,即使自己在事業上取得了再多成就,可一旦你有了孩子,你的角色和責任就發生了變化,養育孩子、幫助孩子發展的這個中心工作,是不能被遺忘的。雖然孩子的成功不見得是我們成功的證明,但任何一個孩子的發展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為人父母擔負著一個家族一個社會生命傳承的責任,對孩子的責任,也就是對社會的責任。能否把孩子教育好,父母的因素一定大過其他任何機構與個人。
蘇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獨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瘪R卡連柯這句話當然不是針對中國人說的,但看到他這個見解,我既感到吃驚,又頗為遺憾,因為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那么,馬卡連柯為什么會說獨生子女教育不好呢?因為獨生子女不可避免地要成為家庭關注和疼愛的中心。前幾天我碰到一個孩子,他對我說,無論提出什么樣的要求,媽媽都會答應他;無論做錯了什么事情,媽媽都不會懲罰他。可以說,在家庭中自然進行的教育已變得很困難。所以,馬卡連柯更強調集體教育,這種集體教育其實是文化的一種自然的傳承。比如說像我這一代人,所謂的教養的形成,更多的是在一種家庭文化氛圍中形成的。比如尊重父母的教育本應是很自然的,你可以向哥哥學習、向姐姐學習、向鄰居學習……這樣的教育就是一種榜樣教育,這個榜樣能啟迪你、影響你,甚至能夠督促你、懲罰你。如果你做得不好,可能被哥哥狠扁一頓,而哥哥扁一頓甚至比父母扁一頓還有效果,因為這樣會讓你很羞愧,而且看到哥哥能夠做得很好,自己就只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了。而今天的教育就變成父母跟孩子說:“你要尊重我啊?!笔澜缟蠜]有這樣的教育能夠見效的。獨生子女還有一個麻煩: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父母甚至連改正錯誤的機會都沒有。前不久,我們在全國幾個省市作了一個問卷調查,調查里有個選項:你覺得當父母容易還是從事現在的工作容易?調查結果顯示,70%以上的家長覺得做父母比做自己的工作難多了,而在這些家長當中,高中學生的父母占到了90%。這一方面說明為人父母確實非常困難,但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今天的父母大概也更為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更有責任感.
其實,任何一位教師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總會有許多“方便之門”,比如教育孩子的專業水準、從教育學生中獲得的豐富的經驗、孩子在你的學校甚至你的班上學習,而你有可能給予他細致的關注與幫助等。應該說大多數教師都具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鮮明意識,也能夠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費心力,所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好的教師可以說占了大多數。但是,為什么也有一些教師對子女的教育相當失敗呢?
我認為,原因可能首先在于這些教師對教育好自己孩子責任的忽略。無論是由于你對自己本職工作的過分投入還是因為其他,任何教育子女責任的忽略都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情,這樣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也是你自己必須承擔的。個人所有的成功并不能補償子女教育失敗的苦澀與沉重,同樣,你即使把別人的孩子教育得再好也無法抵消對自己孩子教育天職的忽略。
其次,“起始處”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所謂的“起始處”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是0歲到6歲的教育,這個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具有一種刻印般的作用,父母細致耐心的啟迪、手把手式的教育,對孩子所起的作用就像馬卡連柯所說的那樣:“在這個階段把孩子教育好了,他以后的成長就不會那么費力。”另外,“起始處”還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要犯各種各樣的錯誤,而當錯誤初犯或剛剛發生之時,及時恰當的教育是最為有效的。要想在“起始處”的教育獲得成功,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要盡可能多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這既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教育的秘訣所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營養學家茲泰妮研究發現,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有助于孩子獲得較好的營養、較高的學業成績,較少抽煙、喝酒、吸毒、打架、過早的性行為。而著名電影導演基耶夫斯基也認為,一個人的未來幾乎是由餐桌上提醒你的“那只手”所決定的。可以說,比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對孩子成長的用心與盡力,不是有空時才教育,更不是生氣時才想起教育。
再其次,教師教育子女失敗的原因還在于,有些教師想當然地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心目中最有天分的學生。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既不能容忍孩子“其實并不優秀”的現實,也難以承受孩子暫時落后的狀況,所以相當多的教師子女感到壓抑與沉重,他們的成長往往容易走入自卑、怯弱與乖戾、反叛這兩極??梢哉f,教師教育子女過程中最難的恰恰就是順其自然的平常心。
應該說,教師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既有專業方面的優勢,也有工作上的諸多便利。但是,我們仍然要把它當作比自己的本職工作更難的一件事而努力.
孩子不需要擔心,而需要關心;孩子不需要責罵,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說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驗,而需要分擔;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愛;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為他本身就是希望。
(作者系《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執行主編,《明日教育論壇》和《慢教育》主編)
[孩子有話說]
教師子女也難當
我是一名教師,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教師,而且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特級教師。
母親在退休之前已經進入區教育局,是小學教師高級職稱評定的評委,她在聽完參評教師講課后,回到家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真恨不得上臺替他們講呀!”
常常聽人說,教師的孩子應該都是優秀的,因為他們的父母掌握了學習的要領,所以在學習上他們會比別的孩子少走彎路。然而,就我的經歷而言,母親對我的影響似乎并不多。從小學到高中,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和普通學生一樣經歷過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并沒有因為我的母親是教師,就可以比別的孩子走得更快。記得我還在上一年級的時候,母親剛從農村調入城市,在一所小學任教。為了適應新的教學環境,母親幾乎一天到晚都在學校工作。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都黑了,母親還在給學生補課,而我就只能自己一個人在空蕩蕩的校園里閑逛。現在的我也是一名教師,以前的狀況似乎調了個個兒,我要每天在學校里忙碌,留下退休的母親獨自在家守候。
不少人滿懷羨慕地對我說:“當老師多好啊,有兩個大假期呢?!倍鴮嶋H情況是,作為一個地方重點高中的語文教師,不僅寒暑假的大部分時間被補課剝奪,就連法定節假日有時也會被取消,更別說一般的周末了,基本上一周能休息一天我就很開心了。而且教師是一個內耗極大的職業,不僅僅要有時間上的保證,還要有精神上的巨大付出。上班時要處理校內事務、學生問題,回家后還要回應學生家長的咨詢。因此,在教育子女這樣耗費大量精力的事情上,做教師并不一定比普通家長占優勢。就像現在的我沒辦法多陪陪母親一樣,當初的母親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輔導我學習,我常常半夜睡醒時,還看見母親仍在整理教案。
由于工作繁忙,母親可以說是把我完全交給了我的任課老師,最多也只是從老師那里了解一下我的近況,但母親和老師只言片語的交流,根本不足以全面掌握我的學習動態。有時母親也會點撥我,但如果我覺得那些意見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情況,就干脆不予理睬。忙碌的母親只能一次次感嘆:“教育得了別人的孩子,就是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只聽老師的話?!笔前?,在我眼中,母親就是母親,母親的話不如老師的話有分量。然而,一個班級當中有很多學生,又有幾個能引起老師的注意呢?做了教師后,我才體會到:班里聰明的學生老師喜歡,會很快記住;調皮搗蛋、讓老師頭疼的,也能很快記住,唯獨對成績一般又遵紀守法的學生印象平平。當時的我,偏巧又屬于那種沉默寡言、不惹事生非的乖孩子。既然得不到老師的關注,自己就要更加努力。然而,我動力十足卻找不準方向,總是事倍功半。因為害怕和母親交流,我常常很苦惱卻又不知所措。
有些時候我很害怕和母親交流,是因為總感覺母親對自己要求太高,如果自己做不到,對母親和自己都不好。現在的我,多少能理解一些母親當時的心情。在僅僅兩年的教師生涯中,我帶過的班上有不少聰明學生,既然這些學生都要聽我的教導,那么他們能做到的,我的孩子沒理由做不到。估計母親當初也是這樣想的吧,所以才會在我身上寄予太多的希望。可惜的是,小時候的我也不過是個智力平平的普通孩子,當我不能達到母親的要求時,母親總是不耐煩地嚴厲批評我,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這經常會讓我覺得有些自卑,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做家長的自然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可一旦希望變成失望,就難免會有些抑制不住。母親在學校已經承擔了太多的壓力,回到家中又怎么能常常忍受我帶給她的失落感呢?我現在覺得,如果母親不是教師,而是普通的家長,她也許可以拿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關心、幫助我的成長和學習,也許能以一種更平等的身份去傾聽自己孩子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