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一節 工筆人物色彩的特點
一·色彩的原則。
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原則,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六法'中的“隨類賦彩”。這說明中國畫色彩是根據物體固有色來進行描繪的。因為一個物體的色彩,在自然環境中往往會受到周圍色彩的影響而改變原有的純度。中國畫要求凈潔明快,如果太多地追求影響色,必然忽視固有色,就達不到凈潔明快的目的。古人早就意識到一幅畫需要有統一的色調,把它稱作“和”。
色彩的“和”字是統一的意思,也是色調的統一。但過于統一,會產生單調·乏力的毛病。所以,在注意色彩統一的同時,必須要有恰當的對比。這種對比,主要是指色相·色度的對比。這里,一般地可運用“大塊色統一(協調),小色塊對比”的原則來處理。但事物總有兩面性。只要搞得好,大色塊的對比,同樣可以使畫面取得好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刺激感。這當然要根據表現的對象和題材內容的需要來確定。
丁云鵬作品
二·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富有裝飾性,也是它的一個重要特點。
工筆人物畫按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設想,或最求金碧輝煌的富麗感,或追求質樸雅淡的抒情意味,或創造深沉幽遠的意境,或表現明快,清亮的境界,在表現它們時可以采用較為單純的色彩關系,也可采用繁縟的色彩關系,但都基本上是平面表現,所運用的渲染手法,使物體產生的凹凸感,也不要求物體有三度空間,不要求有受光·背光·高光·反光之別,更不要求有影響色。色彩的平面性,使每塊顏色都顯得單純而明快,而色塊的大小和色相都要有對比,有協調,有區別,有呼應。從而產生一定的節奏與韻律。
工筆重彩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為了達到理想的畫面效果,通過作者熟練的表現技法,靈活地運用重彩·淡彩·勾填·描金,瀝粉堆金或打底烘托等手法,可以使畫面既具有生動的真實性,又具有完美的裝飾性。
三·色彩的感情作用。
中國的畫家們經過千百實踐,深深懂得色彩在表達人的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為了加強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有適合重彩,有的適合淡彩,有的適合白描,有的則以某種單色為之。所有色彩是有感情的,這是一種藝術語言。我國古代的畫家們深究此理,“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裝,冬山慘淡而如睡”。可見色彩給人的感受是多么的強有力。
我們在欣賞或臨摹一幅畫的時候,就要研究作者的意圖所在,充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與色彩關系。自已在創作一幅作品時,就要斟酌自己的色彩處理,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現其主題思想,或自己的意圖。
四·重視墨色的作用。
墨分五彩,即“濃,淡,重,焦,清”。其實豈止五彩,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濃”或“焦”,意思只能是要求有豐富的墨色變化而已。例如頭發的墨色,就要考慮與之相呼應的,在畫面的什么地方,恰當的布置好幾塊墨色,使其在不同的大小與濃淡上的區別,有照應。如果一幅工筆重彩畫,沒有以墨作為骨干,在恰當的地方安排墨色,往往會是作品失去神采與分量。
《芥舟學畫編》中有一段話“學作人物,最忌早欲調脂抹粉。蓋畫以骨骼為主,骨骼只須一筆墨寫出。筆墨有神,則未設色之前,天然有種應得之色,隱現于衣裳環佩之間,因而附之,自然深淺得宜,神采煥發,若入手使講設色,勢為分心與涂抹,以務炫耀”。也說明了以筆墨為基礎框架,施以色彩的道理。
所以學習工筆畫,在筆墨上首先要下一番功夫。
阿彌陀三尊圖·大悲觀音菩薩
局部設色步驟
作品介紹:
本作品人物具有唐風,菩薩形象飽滿圓潤,豐肌腴體,表情慈懷沉靜,體態雍容華貴,手拖花盆,輕捻柳枝,滿身披掛,款款而來。服裝富麗堂皇,瓔珞精美絕倫,寶冠上的纏枝花卉及頭釵刻畫得精細入微。衣帶拖地,曹衣出水,柔軟的綢裙密密包裹著豐體,結實而富有張力,有很強的體積感。
技法特點:
本作品勾線采用曹衣描,線條密集而不雜亂,精細而不呆板,飄帶的翻轉折疊處理得生動有趣,瘦勁且秀潤。手資優美輕巧,宛若蘭花,惟妙惟肖,是“手”中之經典。著色沉穩厚重,紅色衣裙敷色細潤,白色里衣和寶冠垂帶在深色背景中顯得格外亮麗。
宋 普悅 絹本 設色 縱127.5厘米 橫48.8厘米 (日)清凈華院藏
步驟一
勾線。勾線是宜中鋒用筆,力不在筆,在于腕臂;不在于蠻力,而是內勁;要使柔軟并具彈性的筆鋒,畫出的線條才能蘊含內力。行筆不宜太快,長線要流暢,弧線要有彈性。要凝神住氣,才能氣脈相連。表達肌膚線條墨色稍淡稍細些,其它線條墨色則偏濃偏粗。
步驟二
做仿古色,在用淡墨一遍遍平罩出背景的不同明度變化。
步驟三
打底色。主要是用墨,除了頭發部分用墨色加重到需要的明度外,其他飾物部分也需要用淡墨做一遍底色,從而使色澤更沉穩。
步驟四
設色及細節刻畫。觀音面部,手,腳部分用朱磦,石綠,鈦白色調成淡膚色層層罩染,每一層色淡忌厚重,做到色不礙墨。唇部色彩艷而淺,先用胭脂分染出一遍結構,再用曙紅罩染。頭發,器物部分最后罩染酞青藍。衣物,飾物等亮色部分用鈦白色一遍遍染出,紅色部分使用大紅或朱砂色或分染或平罩。花朵和衣服上的圖案部分用稍濃一點的鈦白色輕勾出花絲和圖案,最后可用胭脂,藤黃或茶水把整個畫面在平涂一至兩遍,以增加整體協調感。
對照原作,調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