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統治時期,總共出了將近四百位皇帝。皇帝是什么?是至尊,是榮譽,是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征。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個人,也屬于他的家族,甚至民族中大多數人的利益。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有些皇帝卻成了權力角逐的犧牲品,有些則成了擺設,自始至終風花雪月祿祿無為。當然,也不乏想要干一翻大事業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或者說是力與時局所限,最終沒有所作為。好在在這些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人當中,還是有些人最終在歷史上重重地寫下了他濃抹光彩的一筆。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前246--前210在位)。在他當政期間,任用賢,勵精圖治,強化軍力,并運用非常手段分化六國,最終實現中國的統一,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一統的皇帝,從而使中國結束了長期紛亂的局面。實現一統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針對國家局勢的改革措施,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以及車輛形制;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發展四通八達的交通馳道,將全國連成一片;在中央實行較為規范的任用官吏制度,將國家集權高度統一;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施行郡縣制,實行分級管理;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修筑長城,抵御外寇;以非常手段“焚書坑儒”來統一民眾思想。盡管秦始皇手段有點殘酷,再加上后來的奢侈生活與一味地追求所謂的長生不老,但他的功績依然讓他成為一位偉大的帝王,被后人尊稱“千古一帝”,他也是我們漢民族實際的奠基人、中華人文始祖,在中國及世界的歷史上都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前206--前195在位)。漢高祖起事于秦末亂世,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的爭奪戰中他勝出后,成了漢代的開國皇帝。漢朝建立后,他一力剪除異姓諸侯王,以強化中央集權;詔令天下,廣泛求賢,一改秦之策略,征用儒生,以文治理天下;廢除秦苛制定漢律九章,廢除連坐法和夷三族,實行寬柔相濟的政策;整理朝綱,制定一整套的政治禮儀制度;發展文化事業,以教化為主。漢高祖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不僅安撫了遭受戰爭之苦的民眾,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使得四分五裂的中國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為今后統一強大的中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前141--前87在位)。漢代的第六位皇帝。漢武帝在歷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個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一個大力拓展疆土的皇帝,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一個用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一個以罪己詔形式來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在他的影響下,出了歷史上諸多的名將名臣,如衛青、霍去病、竇嬰、田蚡等。漢武帝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民族英雄,還是一位詩人和文學家。在他在位的五十四年當中,建立起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于是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名字。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627--649在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通過“玄武門事變”上臺的。對于他發動的這次政變,以兄弟情誼作為代價讓自己登上歷史舞臺,眾史家褒貶不一。這是宮廷爭奪戰的最終結果,事實上也分不清所謂的好與壞區別。不過,在成為皇帝以前,李世民就體現出了作為一位卓越領袖的才能和氣質。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胸懷大局,實行四海一統的民族政策,多年用兵打敗東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能用外人為官,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發展;讓文成公主下嫁,使得吐蕃從奴隸社會邁入了封建社會,開發并促進了西藏發展;獨具慧眼,不獨斷專行,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深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設立互相監督和政治管理制度;為了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普及官吏選聘;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實現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后人稱為“千古一帝”,是孔子之后的又一個偉人。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960--976在位)。宋代開國皇帝。首先表現為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以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策略平定五代十國,建立強大的大宋皇朝;其次在建國后,通過“杯酒釋兵權”來統一軍權,以強化統治力;寬減徭役,促民開墾荒地,以便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整治黃河堤壩,以防水患;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范仲淹年譜·慶歷三年》曾記錄: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以盛德之事。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1162--1227(1206--1227在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通過多次爭戰,統一大草原,建立起強大的蒙古帝國。被人譽為東方戰神、一代天驕,在草原上建立的強大軍隊,讓他南征北戰,所向披靡,使得蒙古族成為早期亞洲最強大的民族。制定法律制度(《札撒大典》,蒙古第一部成文法),創立蒙古字(畏兀字書);實行開明的宗教政策,信仰自由;因為西征,打破了東西方壁壘,開啟了中西國家交通,幾乎連接了整個亞洲,為后來其子孫的橫亙亞歐偉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吉思汗所表現的戰爭神話,多年來成為各國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的談資和崇拜對象。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1368--1398在位)。明代的開國君主,是歷史上繼漢高祖劉邦之后的第二位平民皇帝。他的政績如下: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清除權臣,極力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貪官,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八股文”成了以后科舉制度的成文形式。鑒于元末法紀松馳導致的各種弊端,采用了非常強硬的手段,所以成就了濫殺的朱元璋。因為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長足的發展,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
明成祖朱棣,1360--1424(1403--1424在位)。明代第三任皇帝。為了邊境的安寧,五征漠北,并以八十萬大軍平定安南;大規模營建北京城,奠定了今后五百年北京的首都地位;浚通大運河,發展南北水路交通;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理少數民族,強化對東北的統治;整飭海防,嚴打倭寇;下令于1403--1404年編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永樂大典》(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使鄭和率大型船隊下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與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國家;一改前兩朝的過猛政策,采用實行寬猛適中;宣揚儒家思想,選擇官吏以良才而行;大力發展軍事屯田制度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鼓勵開墾荒地,實行遷民寬鄉,諸多政策讓明初的國力大增,國家得以安定發展。
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1662--1722在位),清代第三任皇帝。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眼光,文武雙全,精通傳統文化,涉獵西方科學。1673年,削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84年,統一臺灣,以加強國家的統一管理。1688--1697年,平定準噶爾叛亂,統一三漠(漠北、漠南、漠西),實現了蒙古的完整性。抵抗沙俄入侵,鑒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邊境一百五十年的安定和平。興文重教,編修《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等,文治達到了鼎盛。重農治河。興修園林如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等,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寶貴財富。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1736--1795在位)。清代第五任皇帝。重視文化建設,主持編修文化典籍《四庫全書》(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興建園林如頤和園、圓明園等,為后人留下眾多世界文化遺產;蠲免天下錢糧;重新統一新疆,保持了西北、漠北、青海和西藏的安定;設立駐藏大臣督辦西藏事務,在藏駐軍,完善治理西藏;修砌浙江海塘,安定人民生活;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領土自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達1310萬平方公里,為歷代第二大(實際第一大)。與其祖父時期合稱為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