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名記者采訪莫言時,談到了農村題材的作品。
他說,盡管文壇向來不缺這類題材,但一直沒有具有總結性、歷史性的一部小說。
聽了這話,莫言心中燃起了創作熱情,他想到腦海中已經構思了43年的故事,耗費43天,將這些故事全都寫了下來,并將其取名為《生死疲勞》。
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說:“生死疲勞本就指的是人生、死、疲、勞的四種人生現象,皆源于貪,終于苦?!?/span>
這部花43年構思,用43天一氣呵成的佳作,余華看了也直呼嫉妒。
書中的主人公西門鬧,一生樂善好施,勤勞肯干,生活富足,卻在村民的冤枉下含恨而死。
他不甘心死于非命,在地府鳴冤叫屈,閻王無奈,就判他墮入六道輪回。
先后經歷過驢、牛、豬、狗、猴生的他,看盡了人間的愛恨情仇,終于積怨化解,轉世為人。
“去酒吧看看,金錢面前顏值算什么。去工地看看,生活面前尊嚴算什么。去醫院看看,生命面前金錢算什么。去賓館看看,貞操面前愛情算什么。去殯儀館看看,生命面前人生算什么。人生百般滋味,百般無奈,在生活面前,除了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強大,并無其他更好的選擇。”——莫言
老人言:“成年人的世界,稍不努力,連快樂都養不起!”
你有過,躺在床上,眼淚劃過鼻梁,流進另一只眼睛,外流到枕頭上,再染濕頭發,鼻塞到窒息的那種經歷嗎?
痛而不言,笑而不語!人生誰不是遍體鱗傷?與其心情抑郁低落,萎靡不振的擦拭自己受傷的心,不如坦然一些,因為,只有經歷了人生的洗禮,變的強大了,才能從容淡定的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磨難!
這個社會沒有一份工作不委屈,也沒一處人際關系不復雜,更沒有不辛苦的人生。我們要想過的舒適,有面子,也有里子。就不要躲避困難,更不要擺爛人生!
俗語:“門前拴著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門前放著討飯棍,親朋好友不上門?!?/p>
這就是社會的真相,記住你無助的樣子,然后拼命的努力。
人在低谷,不談格局,生存才是王道,身處逆境,不談情懷,務實才是根本。但人性最大的缺點,就是喜歡站在自己的風景里仰望別人,哀嘆自己的命運,蹉跎自己的人生!
其實,你只看到別人吃肉香,沒看見人家養豬難。別人表面的風光,都別人背后日日夜夜努力付出的結果!
書名《生死疲勞》,取自佛經里的一句話: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p>
人的一生,誰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勞,為一件件瑣事擔憂。
人到五十歲,如果你還對3件事感興趣,證明你還很年輕
01
對學習,永不松懈
歐陽修曾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span>
人這一輩子,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經驗,并慢慢成長變得充實且淵博。
很多人覺得自己早已過了學習的階段,沒有必要再去深耕研究,開始固步自封,甚至倒退落后。
漸漸地,隨著自己年歲的增長,原本就與日新月異的時代脫軌,如今更是難以適應現在的生活。
而那些愿意與時俱進,熱愛學習的人,從來不會用年齡給自己設限,畢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奮斗。
作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書畫家,齊白石的一生都未曾停止過創作,不斷地在超越自我。
他早年時學習雕花木工,青年開始學習繪畫與詩文,中年時不斷打磨精進畫工,一時間名聲大噪。
步入晚年以后,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也沒有就此停歇,還是一如既往地用心創作。
正如他自己所言:“繪畫和書法,已經成為我畢生努力和愛好,來了仍須練至老。”
老話常說:“活到老,學到老?!?/span>
學習之路,從來都不分年少與年老,每個人都是知識的主人,都能保持旺盛的學習力。
無論自己年歲幾何,學習都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02
對運動,貴在堅持
蘇格拉底曾說:“身體的健康,因靜止不動而破壞,因運動練習而長期保持。”
若想保持身體的長盛不衰,一定離不開健康的保障,而維持健康最重要的方式,便是運動。
運動,是鍛造人生的基石,也是延緩衰老,維持生命活力的良策。
樂于運動的人,總是能讓身體維持在較好的狀態,以神采奕奕的狀態面對生活。
無論是跑步、游泳、騎車,還是瑜伽、舞蹈、武術,只要是適合自己的運動,就能鍛煉身體。
著名的印度影星阿米爾汗,在出演《摔跤吧!爸爸》時已經過年五十。
在劇中,他需要一人分飾主角的青年期與中年期,前者需要肌肉飽滿,后者則是大腹便便。
在于普通人看來,兩者前后相差50多斤,想在檔期內完成拍攝幾乎是天方夜譚。
但這對熱愛運動的阿米爾汗而言,這件事也只是手到擒來,他用一份特別的運動計劃,成功完成了角色的轉化。
正如達芬奇所說:“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span>
趁自己還有精力和能力,投身于運動之中,并且努力堅持下去,健康便必定會如影隨形。
03
對美麗,保持興趣
德萊賽曾說:“美能激發人的感情,愛能凈化人的心靈?!?/span>
對于美麗之物,人天生就會心向往之,而對于美的追求,亦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題。
許多中老年人習慣性地認為,“美麗”與“時尚”是專屬于年輕人的話題,與自己格格不入。
自己若是熱衷于時尚的打扮,是一種有失沉穩、太過招搖,甚至為老不尊的表現。
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偏見。
選擇樸素的衣物,不講究打扮,確實是一種素凈質樸的生活方式,但追求美與時尚,也屬于個人的自由。
有人喜歡白璧無瑕的一塵不染,就有人鐘愛姹紫嫣紅的溫香艷玉,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在穿戴上美麗大方一些,既能讓自己看起來更有氣質,也能讓自己心情舒暢,自信滿滿。
美是芬芳的花朵,讓人陶醉;美是甜蜜的蜜糖,讓人回味;美是絢麗的彩虹,讓人追逐。
很認同網友說的一句話:
“真正的衰老,從來不是容顏的殘敗,而是對失去了對美麗的追求。”
人生終究是自己的旅程,首先要取悅好自己,不必太過在意關注別人的眼光和想法。
書名《生死疲勞》,取自佛經里的一句話: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p>
人的一生,誰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勞,為一件件瑣事擔憂。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說:“諾獎的評委主要是因為讀完了《生死疲勞》,才把這個獎項授給了我。”
他還稱:“假如我能有兩本書得以流傳,《生死疲勞》肯定是其中之一?!?/span>
足見《生死疲勞》功力之深厚。
就像書封說的:“在極度痛苦笑出聲來,獲得內心深處的解脫”,這個其實用得是很好。
《晚熟的人》則是這12部中篇小說當中一篇小說的名字,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的,這也是莫言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跟其他作品不同,他把自己寫進了書中,里面的“我”就是指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回到老家的所見所聞。
這部《晚熟的人》充分彰顯了莫言的才華,來自日本的前諾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看過《晚熟的人》后評價:我最欣賞的兩名作家,一個是魯迅,另一個就是莫言!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說過:“莫言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但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并不一定會的諾貝爾獎,當莫言用魔幻現實的手法,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地對人性的探索來講故事后,他就成為了世界級作家。
無論你是剛畢業的學生,還是到了一定年紀的中年人,如果你剛好喜歡莫言的作品,那這倆部真的值得你一看,讓自己的人生少走許多彎路。莫言先生“8年磨一劍”的大作,也希望有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