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融合:鄉鎮衛生院開拓新藍海 |
新華調查
1月25日午后,陽光把馨晴園老年護理中心的老人們拉進院子,聊天、聽淮劇,其樂融融。
房間里,呼叫系統,吸氧器、吸痰器,電視、空調,每位老人還配一把裝著坐便馬桶的椅子。對面的衛生間隔壁就是洗浴室,電熱水器、凳子、泡腳桶一應俱全,墻壁裝有扶手。
與眾多養老院不同的是,在馨晴園養老的老人還享受為他們量身定做的醫護服務:濱海中醫院的醫生每天給老人測血壓;護士送藥到床,看服下肚;護工隔三差五幫老人洗澡。
這是因為馨晴園是濱海中醫院開設的養老院,這里也是我省探路醫養融合較早的醫院之一。醫療、護理與安養的有機結合,使這里一床難求。
醫院里養老“撿回一條命”
盧銀和韋萬花坐在馨晴園的房間里,兩位89歲的同齡老太相談甚歡。
“5個兒女工作都忙,不想增加他們負擔。”盧銀說,“和子女住一起,飯硬我嚼不動,軟了他們吃不慣。我單住,燒個煤氣他們也不放心。在這里想吃什么食堂代買,還免費燒。”
韋萬花有5兒3女,都分散在全國各地:“在家孤單,這里有人陪,飯送到床頭,看病也方便,省得孩子們操心。”韋老太有糖尿病,食堂“開小灶”,每天專為她煮糝子飯。
85歲的胡恒才是幸運者。2013年12月,他腦出血,幸虧醫院搶救及時,撿回一條命。房間里,老人特地站起來走了幾步:“還能將就對付幾年吧。”
“像胡爹爹這樣被搶救回來的老人,有10多位。”馨晴園主任李冬梅介紹,“在園的96位老人中,最小的65歲,最大的101歲。他們的醫護照料全部交給養老院。”
“2011年,醫院收入2700萬元,入不敷出,員工等米下鍋,這是我們辦養老院的動因之一。”濱海中醫院院長胡為海表示,“剛開始40張養老床位,如今100張還不夠。”雖然養老院炙手可熱,但胡為海表示“基本不賺錢!”雖然養老不賺錢,但養老服務贏得口碑,醫療收入卻上來了,去年達8000萬元!
“兒女把爹媽送來,不知明查暗訪過多少回,他們看中的不僅是養老,還有醫療,我們從醫院分流出40人,為老人專業護理。”
以“養”帶“醫”是條好出路
“我們衛生院新大樓快竣工了,其中一層就用于養老。”鹽都區張莊街道衛生院院長朱濤在濱海參觀后,“興奮得睡不著”。
“老衛生院20張床位,正常用五六張就不錯了。”離鹽城市區僅10分鐘路程,亦城亦鄉讓衛生院多了尷尬,朱濤坦言,“離城太近,病重一點的都進了城。另外,鄉鎮衛生院過去常做的膽囊切除等手術現在也被取消,能做的只有闌尾切除等小手術,一般經濟困難家庭才肯來。”
門診量少,住院病人更少。在鹽都,張莊衛生院床位利用率最低,但包袱并不輕。衛生院52名員工,每月工資加“五金”純支出就22萬元。朱濤說,“別的醫院發獎金,我們賬上大子兒沒一個,發工資都難,總要尋個出路。以養帶醫、醫養融合就是出路之一。”
衛生院北側,土建剛結束的一棟5層大樓就是新醫院。“政府共投2000多萬元。新院設20張醫療床位, 70張養老床位。房子還沒竣工,就有人預約養老了。”朱濤很有信心。
醫療機構參與養老,民政部門雙手贊成。鹽都區民政局局長楊森表示,全區共有19家鄉鎮養老院,1200多個五保老人,床位利用率65%。今后養老院的發展有三個方向,其中就包括與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合作,增加護理性床位。
“過去政府養老的補貼僅限于政府投入的養老院,現在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市場,民辦養老機構等也納入補貼范疇。”鹽城市民政局局長谷紅彬說,去年11月,鹽城實施養老機構綜合保險實施辦法(試行),保費的70%以上由市、縣兩級福彩公益金承擔,今年老年人參保率將達50%以上。民政部門將出臺鹽城市區為困難老年人購買養老服務制度,落實新增床位經費補助、養老機構運營補貼等各項優惠政策。過去財政資金對養老機構“補磚頭”,現在“補床頭”,一個全護理床位一次性補1萬元,自理床位一次性補5000元。另外,政府還將出臺文件“補人頭”,給每個運營床位再補50元。
醫養融合最大市場在鄉鎮
人口大市鹽城目前老年人口達15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8.6%。而全市現有各類社會養老床位53766張,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擁有35張床位。目前鹽城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在家附近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近家養老”,3%選擇機構養老。對農村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失智者來說,醫養融合無疑給他們帶來福音。
胡為海認為,“受土地資源限制,在城市辦醫養融合,很難放開手腳。醫養融合最大的市場在鄉鎮衛生院。”鹽城市衛生局醫政處工作人員也認為,國家鼓勵醫療機構辦養老院,但一級醫院看一級病,大醫院的任務主要是“治大病、救命”。目前,大多數鄉鎮衛生院空置床位多,醫療資源浪費,但用于養老卻有廣闊市場。
谷紅彬也認為,一般的養老院不要說辦護理院投入大,取得醫療資質難,就連醫護人員都很難招到。所以民政與衛生兩部門合作,利用閑置的醫療資源發展養老不失為好辦法。
但要廣泛推開,還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需要衛生、民政等多部門的融合,目前還缺乏必要的通道,資金還不能聚集。同時,上面有政策,下面有障礙,養老機構沒有進入醫保范圍,老年人看病難報銷,必須住院才能報銷。醫保報銷范疇不夠寬,老年人的康復、休養等項目無法進入醫保。這些都成為醫養融合的制約因素。
本報記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