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們”以勢不可擋之勢席卷全球,形成一種新的商業形態和商業思潮。 關于“Uber們”所代表的共享經濟的討論不絕于耳,越來越多的商業模式和公司被冠以“共享經濟平臺”的名詞,成功或失敗的個例在共享經濟的浪潮中此起彼伏。即使作為共享經濟先鋒的Uber和Airbnb,也在不同的市場中接受挑戰,競爭態勢從起初的一片叫好向著更多不確定的方向發展,商業模式和管理也同時經受著著巨大的調整與考驗。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希望,從共享經濟的價值本源的角度討論和總結出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并探討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我們看來共享經濟經歷了這樣四個階段,四個階段對應著四種模式,依次是:
需求端共享:最傳統和基礎的共享模式,共享物為共享企業所有或控制,使用權由需求端用戶相互分享,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ZipCar的汽車租賃模式,國內典型的例子就是神州租車買下大量車輛后租給客戶(美國租車公司往往利用金融手段做輕資產,中國租車公司必須自己采購汽車,資產較重,但從本質上講,他們都對資產有非常強的控制權,我們在這里仍然將他們歸為共享經濟的初級階段)。這種模式大多以有形資產為載體實現物質需求共享。
供應端共享:某一個需求由眾多的供應商來實現和滿足,作為中間者的平臺企業不擁有供應商的資源,而是通過匹配、撮合兩端來滿足需求端對物品或服務的需要。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供應端是企業而非個人。辦公空間共享代表企業WeWork就是我們所說的供應端共享模式――WeWork以較為優惠的價格租下大面積辦公樓層/區域,分割成小空間,租賃給創業企業,并提供一定的增值服務。e袋洗則是將分布在各地的中小洗衣店和洗衣廠整合到平臺上,加之配送服務和便利的“一袋99元”的收費方式,滿足消費者洗衣需求。
供需兩端共享:分散的需求端和分散的供應端通過共享平臺進行匹配,需求和供應都以碎片的形式進行共享。這里的需求端和供應端是個人或者微小型公司,并且有明晰的供應方和需求方區分,典型代表為P2P貸款、眾包物流。
供需互換:共享經濟朝向的目標,供應方同時也可以是需求方。Uber、Airbnb、維基百科等共享平臺中或多或少已經實現了供需方的互換。我們用Airbnb為例,一個消費者去國外旅游,通過使用Airbnb居住在當地人家里,整體體驗非常好,比住酒店更能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回到家后,他/她很可能愿意將自己家的一個房間也開放給Airbnb上的外國用戶,賺取一定的收益,同時又能結交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這種情況下,這位消費者即是需求方,也是供應方,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其商業模式允許供需轉換。
從以上的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總結出共享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
其一是共享的資源由物向解決方案發展,解決方案是物、人和時間的封裝綜合體。例如幾年前被譽為共享經濟鼻祖的ZipCar是以共享車輛(物)為核心,而后繼者Uber則是共享出行方案――車+司機接送或者說車上的空位+司機接送,并且以一鍵叫車這樣快捷、便利的客戶體驗作為附加值。人的服務(司機接送)、時間的附加值(一鍵叫車)在整個解決方案中的重要性絕不亞于車。而且,我們認為未來人和時間在解決方案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資源的所有方從少數者(企業)發展到大眾群體(P2P);而大眾群體(P2P)又會從有明晰界限的供需雙方向沒有明晰界限的供需雙方發展。例如幾十年前旅客共享的酒店房間多屬于大型酒店連鎖公司所擁有,而Airbnb的發展使得許多旅客落腳的房間由大眾群體所提供。目前在中國的道路上載客的專車有許多也是司機個人擁有的資產,而不像過去是由幾家租車公司壟斷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