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發表過SCI論文的作者都有自己的學習和寫作心得,這些心得是在寫作過程中不斷的磨練才能得到。各自不同的寶貴經驗。也使得每個人的心得各有不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總結的,一些身邊親身經歷過寫作SCI論文的人一些寶貴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SCI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1、要寫好科研論文,必須先養成閱讀英文文章的習慣,爭取每天30~60分鐘。剛開始可以選擇以讀英文報紙、英文新聞為主,逐漸轉為讀專業雜志。我會在近期專門寫一篇文章介紹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強讀專業雜志能力的辦法。
2、寫科研論文,最重要的是邏輯。邏輯的形成來自于對實驗數據的總體分析。必須先討論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來做圖表(Figures),最后才能執筆。
3、具體寫作時,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寫一個以subheading(小標題)為主的框架,然后開始具體寫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話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詞語的華麗,而主要留心邏輯(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邏輯關系、相鄰兩段的邏輯關系。寫作時,全力以赴,盡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擾(關閉手機、座機),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拿出第一稿。還要注意:一句話不可太長。
4、學會照葫蘆畫瓢。沒有人天生會寫優秀的科研論文,都是從別人那里學來的。學習別人的文章要注意專業領域的不同,有些領域(包括我所在的結構生物學)有它內在的寫作規律。在向別人學習時,切忌抄襲。在美國一些機構,連續7個英文單詞在一起和別人的完全一樣,原則上就被認為抄襲(plagiarism)。
5、第一稿寫完后,給自己不要超過一天的休息時間,開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時,還是以邏輯為主,但對每一句話都要推敲一下,對abstract和正文中的關鍵語句要字斟句酌。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話是定式,比如“Toinvestigatethe mechanism of……,we performed……”(為了探索……的機制,我們做了……),“These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but not thelatter,hypothesis……”(這些結果支持了前面的觀點,而不是后面的,假設……),“Despite recent progress,how……remains to be elucidated……”(盡管最近的進展,如何闡明……)等等。用兩次以后,就逐漸學會靈活運用了。學會用“Thesaurus”(同義詞替換)以避免過多重復。第二稿的修改極為關鍵,再往后就不會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體的字句,不會改變整體邏輯了。投稿前,一定要整體讀一遍,對個別詞句略作改動。記住:學術期刊一般不會因為具體的語法錯誤而拒絕一篇文章,但一定會因為邏輯混亂而拒絕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