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學論文寫作與投稿全攻略(五)
——已發表于《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年第2期
王波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編者按:
作為專業刊物的編輯,經常會遇到作者投稿方面的咨詢。本刊現特別推薦《大學圖書館學報》編輯王波同志撰寫的《圖書館學論文寫作與投稿全攻略》一文,以滿足廣大論文作者撰文投稿方面的咨詢。作者憑借多年從事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經驗積累,針對作者的不同情形,大到論文寫作的態度,研究方法;小到投稿經驗,選題思路,撰文方法,寫作技巧,擬題招數等一一作出介紹、分析。論文寫得情真意切,極具說服力,語言生動,妙語連珠,是值得作者、編者一讀的好文章。
2 投稿攻略
寫作是播種,投稿是收割,“只管耕耘,不問收獲”的治學態度已經過時,如果不注意及時收割學術莊稼,時效性強的學術成果就會發霉變質,淪為垃圾;耐放的學術成果也存在著被學術田鼠剽竊、抄襲的危險。投稿也有投稿的知識和技巧,應該有所了解,在投稿的時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1 掃描病毒
在長達9年的編輯工作中,為職責所系,筆者一方面為人作嫁,廣結善緣,另一方面辣手摧稿,四海結怨,退掉的來稿不計其數,退稿的理由千差萬別,分類總結一下,稿件落選的原因主要有18種。大家可以視這18種原因為病毒定義,在投稿之前對自己的論文掃描一遍,刪除或隔理各種病毒和bug,這樣您的論文才有可能順利突破編輯的經驗防火墻,離被選用更接近一步。
(1)結合現實選題,有新意,但同類來稿太多,“撞車”嚴重,已留相關稿件,不便再用。例如信息高速公路熱時談信息高速公路、知識經濟熱時談知識經濟、知識管理熱時談知識管理……隨著熱點的轉移,同類稿件便一窩風地投來,殊不知,第一個形容女人為花的是天才,第二個形容女人為花的是庸才,編輯部選留了一篇同類來稿,就算是對這個問題表了態,對以后的來稿的要求相應就提高了,如不能超越前文,是很難發表的。可惜的是,很多作者不明此理,不斷追風,不斷落選,還為同樣的選題,前面發了,自己未發,而鳴冤叫屈。
(2)題目太大,類似題綱,未能深入展開。有的作者,喜歡宏大敘事,寫文章動輒就是綱要、論綱、戰略,內容卻十分單薄,全篇都是大標題和小標題,好像文章剛列了個提綱,便投到了編輯部。對這種電報體、古龍體未完成的作品,編輯部還是等其竣工再說吧。
(3)選題不新,炒冷飯,未能跳出以往討論的窠臼。這類來稿很多,比如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的區別,明明吳建中、黃宗忠等名家圣手已經給出了高明權威的見解,可是很多作者還要用口語再羅索一遍寄來,分明是小看編輯們的知識積累。作者們應該了解,編輯們閱稿無數,各個編輯部之間還有互贈刊物的禮節,所以編輯在把握學術進展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任何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試探都是不明智的。
(4)立論牽強,提法不妥,論證不足。如圖書館要走市場化或產業化道路的提法,新世紀以來已經從理論上和政策上對其進行了徹底否定,圖書館界撥亂反正,已經重新回到了公益性服務的基本原則和軌道上來。但是當前仍有一些文章,參考上個世紀90年代的論文,大力鼓吹圖書館開展營利性服務,進行產業化。事過境遷,這樣的文章顯然是不會被發表的。
(5)內容雖新,但移植痕跡太重,文章前后缺乏有機聯系,給人“兩張皮”的印象。學科發展的跨學科趨勢使移植現象在學術論文中大量出現,善于移植是圖書館學論文的一大特點,但移植要成功,首先要解決排異反應,才能做到水乳交融、渾然一體。而很多論文并非如此,往往用大半篇幅介紹要移植的東西,再用小半篇幅輕描淡寫在圖書館的應用,前后結合不緊,給人以“兩張皮”的印象,而且結論多是猜想式的,理論上想當然的,至于具體怎么應用?應用的限制條件是什么?作者所在的館嘗試過沒有?對這些讀者很容易發問的問題,卻一概沒有解答。對這類文章,編輯也只能敬而遠之。
(6)寫得全面、系統,但無新意、無新的突破。有的作者善于綜合,能把當前討論的某個熱點問題面面俱到地熔于一爐,像教科書的一章,寫得全面系統,但是仔細分析起來,觀點都是他人的,作者自己毫無創見。相比起來,期刊更歡迎對某個小問題深入掘進的文章,寧要有心得、有創見,但想法不一定成熟、表述不一定完美的論文,也不要這種四平八穩,顯示不出創新精神的文章。
(7)內容較空,可行性差,無實際意義。有的論文只追求理論上求新求異,嘩眾取寵,不考慮落實的種種困難,看起來很美,實際上一無可用。對于圖書館學這樣的社會應用性學科而言,只能停留在紙面上,落實不到現實的論文究竟有多大的價值呢?
(8)涉及面窄,無普遍意義。有相當一部分投稿,內容是本館的業務總結、本館的自動化系統的使用經驗和評測等,這樣的論文對該館的業務促進可能是十分寶貴的,但是作者似乎忘了,由于各個圖書館所處的地域、所屬單位的類型、所形成的傳統、所確立的特色、所選定的自動化系統等等的不同,事實上各個圖書館在某些具體業務上不一定有共同語言,其平臺和做法都各有一套,如果作者所在的圖書館,不是北大圖書館、清華圖書館等這樣的業界表率,他所寫的經驗總結論文實際上代表面很窄,并沒有普遍的指導作用,編輯自然不會拿其占用版面、廣而告之了。
(9)內容過簡,理論深度欠缺。有的論文選題過小,只是談裝訂、分編等具體業務上的一個小經驗、小竅門,自有刊物發表這類論文,但對于掛著“學報”、“學刊”這類名頭的期刊來說,理論深度幾乎沒有,顯然是不夠格的。
(10)重復討論,知識性內容偏多,創新不夠。有的作者投機取巧,把中外百科全書、中外圖書館學教材上的內容復述一遍,就當作論文投到編輯部,這樣的行為,從法律上講是侵犯知識產權,從知識創新的角度講是無效勞動,這是令編輯部最反感的,不但不能發表,嚴重的還要進行批評教育。
(11)圖表過多,不便排版,圖表中某些內容與文字敘述重復。這是從形式上對投稿進行要求,當前的學術論文中,圖表是一種常見的內容分析和表達方式,好的圖表的確能起到提綱挈領、化繁為簡的作用,但是在有的投稿中,明明圖表已經說清楚的問題,作者還不厭其煩地用文字再說一遍,一來容易造成敘述重復,二來累贅無用的圖表容易造成排版印刷的不便,面對這樣的稿件,如果還有表述簡潔、主題近似的來稿,編輯們肯定會傾向于選擇后者。可以說,圖表當用而用是優點,當用而不用或濫用便成了缺點。
(12)引文分析、期刊分析和調查研究樣本偏少,流于形式,沒有采用新方法,發現新問題,得出新結論。這一條前面已經講過,無論再繁瑣、再龐大的實證研究,如果結論平淡無奇,跟不調查所想象的一個樣,那這樣的調查研究還有什么意義?
(13) 篇幅過長,且內容一般化。圖書館學期刊的承載力有限,擁有的作者群又比較龐大,為了以有限的版面照顧更多的作者,因而選用的稿件的篇幅不可能太長,通常以3000字到6000字為宜。對優秀的稿件,雖然可以適當擴大版面,但通常也只能以連載的方式最多分兩期發表。為提高投稿的命中率,作者在投稿時應自覺精簡文字、壓縮內容,爭取在篇幅上合乎編輯部的要求,不要因篇幅問題而給編輯部留下退稿的理由。
(14)綜述文章意義不大。綜述文章泛濫和文獻計量文章泛濫是多年來圖書館學論文的兩大痼疾,其共同的毛病或者是選題缺乏時代感,或者是概括力不強,或者是時間跨度不夠長,或者是樣本偏少等,綜述每年或更長時間發表一篇,信息量必然大,有助于人們把握學術前沿,但是如果針對一個問題,扎堆寫綜述,月月出綜述,那信息量必然稀薄,讀起來寡淡如水,發表的可能性就會大打折扣。
(15)編譯水平欠佳,食洋不化,生澀難懂。國內的圖書館學長期以來追蹤西方,亦步亦趨,因而介紹國外新動態的編譯文章受到各個圖書館學期刊的普遍歡迎。但是在編輯部收到的大量編譯文章中,絕大部分的質量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其主要問題是作者還沒消化,就生吞活剝地轉銷,句子保留著外語語式,不合漢語習慣,別扭晦澀,硬譯誤譯之處滿篇皆是,理解起來一頭霧水,這樣的以其昏昏還想使人昭昭的文章,當然入不了編輯的法眼。
(16)非圖書館學論文,與刊物不對口,或體裁不是學術論文。在編輯部收到的來稿中,夾雜著漫畫、詩歌、小說、散文,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論文等,更不用說圖書館學的親緣學科,諸如新聞學、出版學、檔案學方面的論文,這些論文都是找錯了對象,投錯了胎,期刊有分工,圖書館學期刊自然要發表圖書館學論文,縱然你是經濟學的泰斗、政治學的巨擘,論文可獲諾貝爾獎,圖書館學期刊也不太可能發表你的論文。另外,編輯雖然是雜家,但也不能雜到行行是專家,越俎代庖的地步,不識貨就不能亂發,這是他的職業要求和職業道德。奉勸作者在投稿時,一定要看準目標,否則無異把雪蓮種在沙灘上,木耳栽上仙人掌,瞎耽誤功夫。
(17)缺摘要、關鍵詞,或參考文獻著錄不規范。學術論文有一套行頭,就像和尚必須穿袈裟、戴念珠、敲木魚,這是行業規定、職業形象,違背不得,做學問就得有做學問的樣子,要老老實實按照學術論文的要求,把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等著錄齊全。時間長了,您就會認同、欣賞這種學術論文的嚴謹、繁瑣之美,偶爾拋出一篇光禿禿的只有正文的文章,就會覺得好像沒化妝就走到了大街上,無臉見人,渾身不自在。據說,搽摜香水的人,一日不搽就感覺好像沒穿衣服,什么時候你感受到了學術論文的形式美,對參考文獻的依戀就像美人對香水的依戀,你在學術上基本上算是登堂入室,離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學者已經不遠了。相反,學術論文的附件不全,就像女人不穿禮服、不戴首飾、不化妝就參加高級酒會一樣,人家很可能會將你拒之門外的。
(18)抄寫潦草,打印質量差,稿件看不清;或寫作欠認真,語句不通,層次不明,邏輯性較差。這兩項是對稿件的最起碼要求,大部分投稿都能達到要求,但遺憾的是,仍有個別稿件連這兩項要求都達不到。目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再簡陋的稿件也不至于寫在手紙上、香煙盒上,手寫稿已經是稀有品種,打印稿占了絕大多數。影響編輯閱讀的主要是那些打印在廢紙的背面,墨色又太淡,字跡掛了白道,難以辨認的稿件。編輯部不要求投稿都要用新紙彩色打印,但字跡容易辨認是最低要求,希望作者在投稿時能稍微講究一些,保持稿面整潔、字跡清楚,也算是對編輯部的起碼尊重。這跟面試還得穿套西裝的道理是一樣的。還有一種稿件,也讓編輯們一接觸就頭疼,其特點是一上來就表態,希望編輯部高抬貴手,予以發表,那么他將“不甚感激”。一看到“不甚感激”,編輯就知道遇上語言高手了,果不其然,正文里滿篇都是別字,喝醉了酒的句子顛倒錯亂、紛至沓來,對這種讀著廢勁的稿件,編輯們的“貴手”想抬也抬不起來。
“18”諧音“要發”,作者們投稿的目的就是“要發表”,可是稿件中常見的上述18種不足,影響了作者們愿望的實現。學術論文的寫作實際上是比賽周密、比賽嚴謹的過程,希望作者們每寫一稿,都能痛快淋漓地掃除這18種障礙,徹底征服編輯,如此在學術之路上才能要風得風、風風光光,要發就發、發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