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平
走上蘇州“運河十景”之一、江蘇最美運河地標之一的寶帶橋,細心的人就會發現,橋面兩側石板上有一些凹坑,凹坑里甚至還能看到鐵條的殘根。結合清末的老照片可知,當時的寶帶橋是有鐵欄桿的,這些凹坑和鐵條的殘根,就是當年安裝鐵欄桿留下的痕跡。
寶帶橋橫臥在京杭大運河澹臺湖口,以前是蘇州前往吳江、杭州方向的必經之地。那里水面開闊、波濤時興,風大雨急或下雪結冰之時,行人稍有不慎很容易落水,安裝鐵欄桿也就十分必要了。
那么,寶帶橋的鐵欄桿是什么時候裝的?又是誰安裝的?查諸地方志,未見記錄,各類介紹寶帶橋的文章也語焉不詳。
吳中區文聯2019年12月編纂出版的《吳運流長》一書,收錄了一篇題為《寶帶橋曾有鐵欄桿》的文章。里面說,給寶帶橋加裝橋欄桿,可能始于一起塌橋事件,即清同治二年(1863)8月19日,洋槍隊戈登為了讓他所乘的“飛而復來”號汽船駛入太湖,捉民夫拆去寶帶橋兩孔,導致古橋北段連續塌了20多個孔,還死了5個兵勇。同治十一年(1872)寶帶橋重建,可能是為防止行人落水,尤其是冰雪天因橋面打滑而落水,工程部門遂加裝了鑄鐵橋欄。
不過該文也申明,因為未見相關記錄,所以加裝橋欄的時間只是推測的。
最近,筆者在翻閱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所編的《李超瓊日記》時,找到了線索。
李超瓊(1846-1909)就是那位以組織修筑金雞湖李公堤而聞名的清末官員。李超瓊,字紫璈,又字惕夫,四川省合江縣人,年輕時曾在東北邊境擔任過軍務幕僚,清光緒五年(1879)中舉,后分發到江蘇,歷任溧陽、元和、陽湖、無錫、吳縣、南匯、上海、長洲等地知縣,在朝廷考核中2次被認為才能出眾,4次受到嘉獎。光緒十五年(1889),李超瓊調任元和縣知縣,正遇秋雨成災,毀壞莊稼。他多次到鄉間勘災,在這一過程中,他發現金雞湖風大浪急時經常發生翻船事故,遂于光緒十六年(1890)組織災民在金雞湖內修筑長堤,筑好后又在堤上種植楊柳樹數千株,以此鞏固堤防。從此,金雞湖中大小船只依堤航行,受風浪威脅的程度大大降低。為紀念李超瓊的功績,百姓就把這條長堤稱為“李公堤”。
殊不知,寶帶橋上的鐵欄桿也跟李超瓊有關。《李超瓊日記》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三月二十二日(農歷,下同)部分寫道:
……遂雇小輪舶拖帶,東至寶帶橋以俟。橋上左右新為鐵欄以護行人,邑紳祝郎中承桂請于余,為之批準者也。適工甫,便往閱視,尚完整稱便焉……
由此可見,寶帶橋加裝鐵欄桿的時間是公元1897年。先是由蘇州鄉紳祝承桂向屬地元和縣知縣李超瓊提出,得到李超瓊的批準,于是進行施工,于農歷三月二十二日前完工。李超瓊勤政為民的精神,也由這一工程而再度得到體現。
日記未記寶帶橋安裝鐵欄桿的開工時間。按李超瓊曾兩度擔任元和知縣,第一次是光緒十五年(1889)七月到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第二次上任時間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八月二十一日,而鐵欄桿工程并非大工程,所需時間不會太長,因此可以推測開工時間應在李超瓊第二次擔任元和知縣之后,即光緒二十二年八月以后。
日記也沒有說寶帶橋安裝鐵欄桿的費用由哪里承擔,但一般來說,既然由官方批準,那由元和縣衙門出資的可能性比較大。
至于向李超瓊提出加裝鐵欄桿建議的祝承桂,史料記載不多。綜合各種碎片化的記錄,大致可知他是清末士紳,字少英,紙業商人(一作浙商),捐過戶部候選郎中的虛銜,在上海等地經商,也曾襄理過蘇綸紗廠的廠務,并于1898年起的三年(一說五年)里承包過蘇綸紗廠、蘇經絲廠,最終以虧空和失敗告終。祝承桂收藏有《北魏張猛龍碑》拓片等古玩,其小妾吳麗卿被春仙戲園秦腔花旦“四靈芝”之一的丁劍云(一作丁劍秋)拐逃,祝氏為此還于1904年與丁打過官司。祝氏去世時間是1905年。
對比幾張不同年代的清末寶帶橋老照片可以發現,雖然有的照片中部分橫欄出現缺損,但立柱都基本完好,說明這一橋欄曾存在過一段時間。
不過,清宣統二年(1910)由蘇州閶門外“平澤東洋堂”發行的《蘇州風景繪葉書》明信片上,寶帶橋的橋欄已經不見蹤影,說明最晚在1910年之前,這些橋欄已經移除。至于移除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寶帶橋遠在郊外,看護不善,所以被人盜走當廢鐵賣了。
也有人指出,民國出版的明信片及書刊配圖中,寶帶橋上還有橋欄。收藏有大量寶帶橋舊影圖片的吳中區政協特聘文史研究員杜禎彬分析,那些圖片其實只是根據舊照翻印的,并非民國時期所攝。
此后但凡新拍的寶帶橋照片中,均見不到鐵欄桿的身影。這樣看來,寶帶橋鐵欄桿也就存在了10余年時間。
由于寶帶橋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隨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所以今后是否恢復鐵欄桿、能否恢復鐵欄桿,就需要由國家文物部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