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峰
2022年5月,蘇州市相城區太平街道民間發現九本編制于清光緒二十三年的“魚鱗冊”。這些“魚鱗冊”歷經一百多年滄桑歲月,終于重現于世,反映了一些蘇州明清時田土、租賦、糧稅等基本情況。
涵蓋范圍
這九本“魚鱗冊”內容為清代長洲縣太平橋鎮的地籍登記情況。民國《相城小志》記載,清代長洲縣太平橋鎮主要包括下十七都:一圖、二圖、三圖、十四圖、十六圖、廿四圖、廿五圖、廿六圖、廿七圖、廿八圖、廿九圖、三十三圖、三十四圖;以及中十八都:四圖、五圖、六圖;西十八都:廿二圖、廿三圖、三十七圖,共計19個圖42個圩。按《相城小志》資料統計,這19個圖共有田地33134畝,每年漕米3029石,忙銀3561兩。
現存九本“魚鱗冊”涉及下十七都二圖、三圖、十六圖、廿四圖、廿五圖、廿七圖、三十四圖及西十八都廿三圖,共計8個圖22個圩。按《相城小志》統計,這8個圖共有田地14736畝,每年漕米1203石,忙銀1523兩。現存資料占整個太平橋鎮三分之一強,因此這九本“魚鱗冊”基本能反映出當年天平橋鎮的真實面貌。
編造“魚鱗冊”
中華歷史悠久,土地登記古已有之,但真正全國一統丈量清冊,則始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完成全國賦役黃冊(人口清冊)。洪武二十年立即開展了全國土地丈量登記,編制成冊。因圖形象魚鱗,俗稱“魚鱗冊”。
清乾隆《長洲縣志》記載,朱元璋為了做好土地普查,派國子監學生武淳等人赴全國各地,嚴實天下田土,編制了第一代“魚鱗冊”。以后朝代均有重新勘量,重編“魚鱗冊”的記載。
宣德七年(1432),巡撫侍郎周忱請造田地拖圩冊。
弘治十六年(1503),長洲縣實征官田地九千七百六十頃,民田地三千七百九十二頃有奇,學田十四頃有奇。
萬歷八年(1580),皇帝昭告天下,重新丈量田地,重編“魚鱗冊”。
萬歷十七年(1589),巡撫周繼、知府石昆詳定《經賦冊》。
清朝平江南,順治二年(1645)皇帝規定江南糧稅以前朝萬歷中“魚鱗冊”為征收標準。
康熙三年(1664),清造“魚鱗冊”,長洲縣實征田地山蕩溇等項,共13261頃65畝。
乾隆年間,民國《相城小志》記載“知縣李光祚以舊單積久弊生,請之臺司履畝清丈。遂于十六年分換給新單以清弊竇”。
道光十年(1830),重訂賦役全書。
光緒元年(1875),重訂賦役全書。
田地編號
洪武二十年(1387),在編制“魚鱗冊”時,已經有了宗地的概念。每一塊田土為一“坵”,設置了名稱、編號,登記了田主、稅糧標準、田畝數量、平米、四至及步數等信息。《相城小志》記載“糧戶按坵給單,謂之方單”。此后歷經五百多年,雖然有過多次勘測丈量,重編“魚鱗冊”,但“坵”的概念始終未變。比如太平橋鎮有位名人王皋,做過南宋太尉,葬太平橋鎮,《王氏家譜》中記載,“宋南渡始祖太尉公諱皋,暨三沙支祖之墓,坐落長洲縣下十七都床字圩,右第五十九坵,左第六十坵。”此地在清光緒“魚鱗冊”中清晰可見。
明清行政管理,縣以下為鄉、都、圖三級。圖以下有自然村或者圩,這是編制田土的基本單位,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名稱代號,一般按《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等順序排列。比如長洲縣黃埭鎮一圖黃泥浜村為“天”,雙河口村為“地”。
太平橋鎮則是以圩為編制單位。二圖為眠字圩、夕字圩,三圖為寐字圩、筍字圩、象字圩、床字圩等等。每個圩含有田地數量不一,所以“坵”的數量也不一,如廿七圖潔字圩有510坵,而三圖象字圩僅有21坵。
官田何其多
對九本“魚鱗冊”粗略統計,8個圖22個圩,實有資料19個圩,共有3700坵,田地1.1萬畝。其中三斗七升五合良田約為8千畝,幾乎都為官田,其余3千畝蕩田、荒田則大多為民田。另有100多畝軍屯田。何以如此?
官田主要指職田、功臣祿田、還鄉田、學田、寺田、祀田等。明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官田自漢以來有之。宋代抽三分之一買充公田。到了元代,達官貴族以及寺院無不購買平江田?!爸翉埵空\據吳之日,其所署平章、太尉等官皆出于負販小人,無不志在良田美宅,一時買獻之產遍于平江。”明朝建立,朱元璋不僅將前朝官田全部充公,而且還將不少富貴大戶田產罰沒,致使蘇州之官田多而益多。宣德七年(1432),蘇州知府況鐘上奏,蘇州秋糧共277.9萬石,其中官糧262.59萬石,民糧僅15.31萬石。顧炎武最后感嘆:“蘇州一府無慮皆官田,而民田不過十五分之一?!?/p>
清乾隆《長洲縣志》記載:明弘治十六年,長洲縣實征官田9760頃,民田3792頃,學田14頃。此比例與相城“魚鱗冊”登記情況基本相吻。
《長洲縣志》還記載,這些官田,有11則為明代功臣的俸祿田和還官田,其中最大的是明代開國功臣西寧侯宋晟的祿田,面積達2007頃,占長洲縣全部耕地的七分之一強?!睹魇贰酚涊d,宋晟于永樂三年功封西寧侯,祿千一百石,世襲。其所有的田產和俸祿,居然全部來自長洲縣,其中太平橋鎮應該也有不少貢獻。
田租何其高
長洲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百姓無田產,只能租田耕種,稱為“佃農”。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吳中之民,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十九。歲僅秋禾一熟,一畝之收不能至三石,少者不過一石有余。而私租之重者至一石二三斗,少亦八九斗。”也就是說,豐年佃農近乎要用一半收成來交租。碰到荒年,則產量還不夠交租米。以至于今天交完祖,明天就要乞討。每遇水旱之年,佃農只得棄田乞討,十室九空。
佃農種田,不僅辛苦,也有付出,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佃人竭一歲之力,糞壅工作,一畝之費可一緡,而收成之日所得不過數斗,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貸者?!币痪嚰匆淮?,一千文。
陳鵬年《于清端公祠祀田記》記載,他于清康熙年任蘇州知府,為紀念于成龍專門建祠堂,并購置祀田以保香火不絕。當年由官府于長洲縣草字三圩購置民田五十一畝六分,每年可得租米六十七石一斗,每畝租米高達一石十斗。
可見,豐年一個佃農種一畝地,所產糧二石左右,交租一石左右,去除費用一千文,所得僅六斗左右,即70至80斤。
稅賦何其重
糧稅是明清朝廷歲賦的支柱,所以對每一類田地都分別制定了不同稅糧標準。明朝初年稅糧標準很高,每畝要征七八斗。后來為了保障土地耕種,避免地主提高租金,佃農棄田拋荒,標準逐漸降低。至清末,長洲縣良田,最高每畝征收三斗七升五合,以下各有不同?!堕L洲縣志》記載,針對各種類型的田地,稅糧征收標準竟然多達40種。顧炎武在《日知錄》說,百姓在溝渠邊、道路旁種點糧食,都要收稅。課稅之重,可見一斑。
可見地主即使有了自己的土地,如果請佃工,收租后,也要交稅糧近四成。
何為平米
在“魚鱗冊”中,除了稅糧標準,田地數量外,還有一個“平米”。何為“平米”?
清代常熟進士蔣伊在《蘇郡田賦議》一文有專門說明。朝廷按“魚鱗冊”田地數量征收到的稅糧謂之“正米”,征繳到的稅糧通過漕運到京城,其間出現的損耗,稱為“耗米”。這個損耗豪強大戶不肯承擔,官府就欺壓民田小戶另外增加,以至于“貧民逃徙,積逋如山”。
明朝宣德年,況鐘做蘇州知府,正米二百余萬石,而轉運的損耗居然高達七十余萬石。況鐘決定耗米的數量定為八十萬石,令官田、大戶和小戶平均分攤,謂之“平米”。
蔣伊對這一做法進行了肯定。他說,耗米雖然多征了,但不只有小戶承擔,而是由官田、大戶一起分擔,大大減輕了小戶的壓力。同時多余的糧食可以存入濟農倉,以備水旱賑濟。豐年還可以均百姓徭役之費,應軍需之急。如果運輸途中發生風暴、盜竊,也可以彌補虧空。雖然加于民,但也利于民。百姓除了正米和耗米之外,再無其他田土征收項目擾民,民亦安心。
至此,長洲縣平米最重為三斗七升五合,其余按田土類型遞減。
永佃制與官佃
在相城“魚鱗冊”中,絕大部分民田,不僅登記了業主的姓名,還登記了佃農的姓名,少數沒登記的,應該是自己耕種,而官田不登記佃農的姓名。此舉背后有何深意?
明清朝廷,為了穩定農業生產,保障社會穩定,推行“永佃制”,即佃農付給地主一定費用,取得土地的永久耕種權。這種使用權不僅可以繼承,而且即使田土更換了業主,也不影響他耕種。只有當佃農抗租三年,田主才能報官,取消佃農的耕種權利。
由此,“魚鱗冊”中留下了大量田土業主和佃戶的姓名,成為當地追蹤家族傳承的重要依據。
官田的佃農,稱為“官佃”,由朝廷專門登記在冊,所以“魚鱗冊”中不見佃戶的姓名。耕種官田有一定的要求,一必須是良民,不能作奸犯科;二是保證每年完租;三是六品以上官員的直系親屬不能承種官田,以避免官與民搶田耕種,或者轉租謀利。官佃的待遇要比民佃好,類似于政府的合同工,不僅不能隨意清退,而且后代能繼承官田使用權,年老后還能獲得少量贍養田。
元代詩人袁介曾寫詩:
老翁答言聽我語,
我是東鄉李福五;
我家無本為經商,
只種官田三十畝。
延祐七年三月初,
賣衣買得犁與鋤;
朝耕暮耘受辛苦,
要還私債輸官租。
何為“永思?!?/p>
在“魚鱗冊”封面中,落款都有“永思棧華記”字樣。
明史記載,洪武早年,官租和稅糧都要由佃戶自己交到官府的糧倉去。一般佃戶上交數量少,路又遠,就有中間商代為征繳。這些中間商不僅收取費用,常常還盤剝佃戶的糧食。朱元璋對此深惡痛絕,為征糧方便,對稅糧較多的地方,分區設糧長。規定一個地方征繳糧食一萬石就設立一個區,任命四位糧長,由糧長集中后上交。相城區最著名的糧長應該是沈周及其父親沈恒吉。少年沈周十一歲代父做糧長,聽宣南京,作《鳳凰臺歌》,名動京師。
有的糧長,收繳不足就由自己墊補,比如沈恒吉、沈周常常拿自家糧食填補虧空。沈周還曾因征糧不足而坐過監獄。糧長多為公益,所以積極性都不高。
有的糧長則借權謀私,坑害百姓。這一舉措也有弊端,糧長制遇到了新的問題。
此后進行了改革,由官府指定的商號進行征繳,并從耗米中取一部分補貼商號,永思棧就是清光緒年太平橋鎮官府指定的商號,地址位于太平老街利民橋西北。當年永思棧的老板為華維屏,這些“魚鱗冊”就是由他保管,并據此征糧。現今還保留有一份華維屏為征糧糾紛而立字據的史料。太平狄溪倉糧庫的舊址,清光緒年就是永思棧存糧的糧倉。
一本魚鱗冊,千年蒼生史。從中或許能讀出歷史上魚米之鄉的蘇州,不一樣的心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