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老公去太倉交運公司調試上網行為管理器,我搭車去太倉武陵街發資料和名片盒,順便背上了相機,準備去拍一下太倉的元代古橋。
一早出發,一路上迎著太陽有一點點熱。到太倉快10點了,趕緊工作。。。
午飯后不知不覺中發現不僅沒了太陽,而且風很大,差點下了雨,今年的第一次降溫倒是沒有含糊。。。
請教了當地的朋友,知道古橋就在武陵街不遠處。還好,事先做好了保暖工作,所以在致和塘上來回地找古橋,那點風寒還能接受。。。
州橋,三橋中間的一座,始建于元天歷二年(1329年),是三橋中年代最久遠的。該橋原名為“安福橋”,據說正中地幅石一側刻有“安福”兩字,不過我沒找到。可能橋正好對著當年州署衙門,百姓俗稱州橋。橋長 16.2米,三孔,中孔高4.23米,跨度8.05米。
周涇橋,太倉元代石橋中最負盛名,建于元至順元年(1330年),原名"海門第一橋"。周涇橋長17.26米,寬4.7米,高5.18米,三孔,橋正中地幅石上刻有"海門第一橋"字樣,不過我沒找到。
周涇橋,橋面為碎石,橋面中央一塊3米長的龍門大石上刻有八卦圖案,橋身系青石建成,橋欄有纏蓮枝等浮雕圖案。
皋橋,建于元統二年(1334年),本名興福橋。橋長15.05米,寬4.23米,高4.4米。可能單孔關系,顯得較高,故又俗稱高橋。古漢語中"皋"通"高"字,為顯其雅意,文人愛把高橋別稱為皋橋。據說皋橋的正中地幅一側也刻有八卦圖案,不過我沒發現。
致和塘上的無名古橋,據朋友介紹也屬元代古橋,只是未列文保,具體不詳。。。
該古橋的橋面共有12條石組成哦,此處看致和塘河面并不寬,不知當年有多寬?。。。
從歷史上看,水鄉太倉歷來橋梁甚多,但在一條數百米距離的河上有三座元代石拱橋,這在國內也屬罕見。目前太倉市區致和塘上最有價值的周涇橋、州橋、皋橋已全部列入文保單位,它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歷史。比之周邊縣市寶之珍之的明清石橋,這三座元代石橋,更顯得古老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