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完年畫門神,一切準備工作做好以后,還有兩件大事是絕不能忘記做的。這兩件大事被蘇州人稱為“過節”和“過年”。
“過節”即是祭祀祖先和已故家人。一般在小年夜之前的一個夜里舉行。過節是家中的私事,必要關門。祭祀過后家人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
這種習俗至今在蘇州城里仍為許多家族沿襲。成為吳地民間祭祀的重要組成部分。
“過年”即為祭神。常在除夕夜(大年夜)前進行。舊時“過年”,大廳中要掛繪有八仙、菩薩等神像的“神軸”。供桌上供素齋和素饅頭、生面、茶酒,還有“豬頭三牲”(豬頭、雞和魚的合稱)。
“豬頭三牲”不可煮熟,擺放同樣有講究。魚的眼睛要用貼上紅紙,半生的魚微微翹起,形似元寶。雞用整只,嘴中銜兩根蔥,雞屁股后面放五只白焐蛋。至于豬頭,有些人家省了換上了帶有肋骨的豬肉。半生不熟的肋條肉兩頭微微翹起,也似元寶。辦好供品,焚香點燭,請“天地圣眾”來享用犧牲和香煙了。祭祀結束還要燃放爆竹,以示對眾圣的歡送。
諸如此類的“過年”大禮,因為過程煩瑣累贅,內容也不符合時代精神,便在近代移風易俗過程中被蘇州人“革命”掉了。如今,“過年”大禮已經成了蘇州民俗博物館中的一件文物。
“老蓑多”的東西被蘇州人扔掉了。可是,除夕夜的年夜飯,蘇州人卻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吃得一年比一年講究。除了自家準備這頓饕餮大餐外,忙碌的現代人也會向蘇城各家酒樓預定。像得月樓、松鶴樓等老字號如今都推出了方便的凈菜年夜飯。更有省事者,還將廚師一并請入家中燒年夜飯的。
年夜飯有幾樣東西歷來是少不得的。它們寓意著來年的年景和運程。比如:肉圓,象征圓滿;蛋餃,形似元寶,象征招財進寶;青菜,象征長庚(長命);黃豆芽,象征如意;魚,象征年年有余;春卷,象征金條。桌上還要擺上熱氣騰騰,紅紅火火的暖鍋,象征家道興旺發達。
年夜飯、年夜飯重的自然是飯。除夕夜,不可以吃拌湯飯,出遠門不會遭遇風雨天。飯中要預埋荸薺,吃飯時用筷子挑出來,叫做“掘元寶”。除夕夜起直至正月初十前,不喝粥。否則要“一年作(吳語粥的同音)到頭”,來年一直不順利的意思。
“壓碗櫥”是在吃完團圓飯后進行的一種簡單儀式。只將魚、黃豆芽、年糕、春卷等放進碗櫥即可,以作吉祥之意。同時,長輩要給孩子“壓祟”錢,驅邪避惡。
除夕之夜,蘇州過去還有“守歲”的習俗:一家人圍爐而坐,談笑歡歌,通宵達旦。“守歲”也作“惜陰”,即是吳地“守冬(冬至)爺長命,守歲娘長命”的由來。孩子多是熬不得夜,哈欠連天。大人們便誆說夜半會有老鼠做親。然等不到夜半,孩子們卻全都睡著了。聯想起來圣誕之夜,外國孩子為了能見到傳說中的大胡子圣誕老人從煙囪進來給自己送禮物,也是硬撐許久,而不到夜半就悠然入夢了。古今中外,孩子的新年似乎總比大人有更多喜慶色彩。
如今越來越洋氣的蘇州,守歲的人少了,通宵娛樂的人多了。只有時近子時,蘇城上空依舊爆竹如雷霆作響,洞徹云霄。古老的蘇州城喜氣洋洋地又添上了新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