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著厚重歷史的古城墻
站在古城墻上,遙想2500年前一座城池正從腳下拔地而起,也許你耳邊會響起猶如動雷的夯土聲,眼前會浮現夯起夯落粗獷號歌的先祖群象。當伍子胥指揮成千上萬的筑城大軍,在此夯起吳都城第一道城墻時,蘇州城便寫下了它第一頁歷史。當這座城市擁有“江東一都會”、“風物雄麗為東南冠”、“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等桂冠的時刻,古城墻見證了;當這座城市遭受“吳越之爭”、“候景之亂”、“蒙騎南下”、“金兵進犯”、“明將破城”、“清兵入關”等戰爭禍難的時候,古城墻經歷了。
古城墻是蘇州歷史的明證,也是蘇州歷史重要一部分。
公元前473年——古城墻歷史上的首把戰火?!秴堑赜洝肥肇挠浽疲骸瓣H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員伐楚還,運潤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黃瀆土,為大小二城。”周敬王六年,即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重筑吳國都城。其城“南北長十二里,東西九里”。古人稱城墻為城墉,最早為夯土或夯土版筑。春秋末期夯土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戰國時期各國城垣已全部用夯土版筑。筑于春秋末年的古代蘇州城垣,原為土城墻,只有水陸城門才用到石料和木料。盡管如此,闔閭大城以舉世矚目的雄姿橫空出世,一度雄居東南??上н@座城池不久后的命運,被建城功臣伍子胥一語言中。伍子胥忠言遭誣,當吳王夫差賜他死時曾預言:“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今不知“東門”何指,也不知伍子胥是否有靈看到吳國的滅亡,但當越入長驅直入這座城市的時候,古城墻首當其沖飽嘗了戰火烽煙。它見證了春秋末年吳國興衰的全過程。
公元922年——古城墻的砌筑首次用以磚材。中國古代,“城”的本義指“內城墻”。古人云:“城為保民為之也”(《谷梁傳·隱公七年》)。五代龍德二年,吳越國錢鏐占據蘇、杭之后,自稱蘇州為“中吳府”,由其子錢元璙鎮守。當時北方戰亂紛仍,為加強防務,鞏固政權,錢鏐“修舊圖新,百堵皆作,竭其力以趨之,唯恐不及”,采取“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大興土木,修整城池。蘇州城墻首次以磚包砌,內外構筑深壕。新筑磚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堅固雄偉,氣勢不同于先前土城。筑城用材起了質的變化,筑城工藝水平極大提高。我國古代,蘇州是最早以磚砌筑城墻的城市之一,這在蘇州城市建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公元1229年——古城墻的形制首次被刻錄存世。南宋淳熙、嘉定年間,蘇州有長達百年的安定時期,經濟實力明顯增長,城市地位顯著提高。“蘇湖熟,糧倉足”,“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太平盛世,又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支撐,宋代統治者兩次大修平江府城。府城修復后,于南宋紹定二年,由郡守李壽朋主持碑刻《平江圖》。從留存至今的《平江圖》看府城形制,城恒有二重,子城略偏于大城東南。城門開啟五個,西有閶門,南是盤門,北為齊門,東則分置婁、葑兩門,皆為水陸兩門并列。南宋重新修繕的美麗古城,在元兵平定江南時(公元1279年)遭到重創,“凡城池悉命夷堙,故民雜居堞之上。雖設五門,蕩無關防”,古城墻幾乎全部遭毀。直至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為抵御農民起義反元,當朝“詔天下繕完城郭”,蘇州城才重新修筑被毀城墻。經過修繕,新城周圍四十五里,城高三丈二尺,開濠倍加深廣。古城墻保存宋代五門外,重新辟修閉塞的胥門。
公元1357年——古城墻首次在六城門加筑甕城。元至正十七年張士誠占據蘇州,改平江府為隆平府,宣布建立“大周”,改號“天佑”,自稱“誠王”。在原子城方位,即今古城區皇廢基一帶,大興土木,修建王府。為堅固城防設施,張士誠命在六城門加筑甕城(又稱月城)。閶門曾出土元代“新建甕城記”銘碑,其碑文記載:“隆平府閶門,元設二關,天裕三年,本處守郡御總兵管武毅將軍萬戶任士元,申稟中書平章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一同啟奉王令,復造南北兩關,重加備御,出足以振千里之威風,入則以布萬民之德澤,三軍整肅,一郡安居,保障城池之永固,開興社稷以攸寧。天裕四年四月”。張土誠在占據蘇州期間,始建甕城,并辟南北兩園為城市糧食戰備基地,他于古城建設的貢獻,功績在簿,被歷代蘇州人認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將破城而入,古城墻破壞慘重,唐元以來遺跡蕩然無存,明初僅見城南之城門頹垣。明洪武元年(1368年),經戰爭重瘡的蘇州古城又有一次大規模的建修。洪武《蘇州府志》記載,修筑后的城墻,據官府實測,周長三十四里五十三步九分,南北十二里,東西九里。比之元末,城墻雖縮短了十一里,但“高廣堅致,度越疇昔”。明正德《姑蘇志》載:城高二丈三尺,女墻高六尺,基廣約三丈五尺。沿宋元舊制,開啟閶、胥、盤、葑、齊、婁六門。其時,各門皆有吊橋以通出入,都建有城樓及甕城。入清之后,經戰爭破壞的蘇州古城墻又多次得以修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右布政司駐于蘇州,巡按御史秦世楨修葺了各城門樓和望樓,甕城如故??滴踉辏?662年),巡撫都御史韓世琦改筑城垣,拓女墻,城周四十五里,高二丈八尺,寬一丈八尺,女墻高六尺,城墻周長恢復舊制,甕城保存完整。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洋槍隊攻占蘇州城,婁門、盤門等毀于戰火。太平軍退出蘇州城后,各城門開始逐年修復,唯有閶門甕城末恢復。
公元1928年——古城墻首次為辟交通要道改造舊城門。鴉片戰爭的洋槍洋炮,讓圍城“固若金湯”之功能轉眼成了過去式。當穿梭在城門洞里的兩輪黃包車變成三輪車,三輪變成四輪汽車的時候,圍城迎著時代的車輪變身成現代式。1927年,蘇州市政籌備處制定了《工務計劃與實施》書,當局為便利交通,著手改造舊城門。1928年,平門重新開啟,并列設置兩個高大城門,北接外城河上梅村橋,南通古城內臥龍街(今人民路)。之后,又相繼實施了幾座舊城門的改造工程。1929年,為增加城西交通主干道路,古城新辟金門,設置三門洞,為羅馬建筑形式。1934年,仿金門羅馬式,當局又對老閶門進行了改建,設置一大二小并列城門。1940年,在古胥門北辟建新胥門,門洞直對萬年橋。然而,國無寧日的近代,蘇州古城墻,乃至整座古城,風雨飄搖,遍體鱗傷,日益破敗。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古城墻首次遭遇非戰爭因素的毀損。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記載了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一九五一年農歷新年,蘇州市長王東年偕同黨方開老人會,予亦被邀前往,席上請來賓發言,予因述‘蘇州城之古為全國第一,尚是春秋之物……今議拆城,拆之則河道前橫,不足以便交通。若欲造橋,則當橋堍開新城門足矣。奚必毀古跡’”。他深深擔憂,“蘇州城殆因予言而得保存乎?”可惜的是,至1958年,除盤門、古胥門和民國時期所建的金門外,其余城門全被拆除,城墻幾乎全部被毀。從此藍天下不再見古城墻綿延的天際線,護城河中也不再有古城墻的峻美倒影。古城成了裸城。這場發生在和平年代的拆城運動,某種程度而言,其破壞性不亞于戰爭的浩劫,它摧毀的是先祖的功業,切割的是歷史文化,褻瀆的是人類文明。60年后的今天,當人們認識到這一歷史遺產的真正價值時,蘇州古城原15公里長的古城墻,幸存下的還不到十分之一。據目前實測,比較完整的為1249.98米,只占原總長度的百分之8.22。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雖然修復了204.42米,但也僅為城墻總長度的百分之1.34。蘇州城墻破壞嚴重,更令人擔憂的是,蘇州古城墻人為的破壞行為,至今仍有發生。
今天,城墻原有的功能作用固然不再需要,但從歷史的角度說,城墻是一個集古代城市規劃、建筑、軍事、地理、以及政治、經濟等的歷史文化堆積層,當代人應賦予它新的生機活力,去更多發掘這份遺產的現代價值。半個多世紀以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一直在呼吁,要保護、修復和利用蘇州的古城墻。蘇州政協提出了“分級分類保護和修復古城墻,為古城申遺創造必備條件”的積極建議,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古城墻是蘇州歷史的見證,更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蘇州古城墻今后的歷史如何書寫,蘇州人正在拭目以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