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江南山水的我對蘇幫菜也情有獨鐘,溯其源頭,是在小時候。那時家里雖不富裕,但一年中家人總會帶我下幾趟館子。因住在北門,無非是聚豐園、狀元樓和江南菜館等幾家錫城蘇幫老飯店。父親偶爾也會帶我去蘇州一游,好像記得吃過一次松鶴樓。就此從小就接受了蘇幫菜的風味,本人一般又不太容易嘗試和接受新事物、新口味,故在近年與友經常到蘇州,不是吃蘇式面就是品蘇幫菜。如吃飯的話,主要光顧木瀆的石家飯店、鳳凰街的協和坊以及李公堤的老東吳飯店。
交往了幾次,師妹青蘿知我此項偏好,六月中旬我在蘇州的一天,她特意邀請我去獅子林后一個大宅吃晚飯,大宅位于潘儒巷里,原來是王氏惇裕義莊,目前為蘇州飲食文化研究會和吳門人家飯店。
飯前,青蘿先帶我轉了一下宅子,義莊很大,有四、五進深,最后一進是個花園,有一方小池塘、一個水榭和幾堆太湖石假山,雖簡潔但不失雅致。原打算直接在水榭里用餐,但當天天氣有點悶熱,還有些蚊子,故作罷,遂回到大堂坐下,大堂的氛圍、光線使我想起小時候進松鶴樓以及看電影《滿意不滿意》里中過去蘇州老飯店里的場景,只是目前上紅漆的桌椅臺凳與過去原木的有些差別。
青蘿點了四個菜:清炒鱖魚絲、碧螺蝦仁、響油鱔糊和竹蓀魚丸湯,首先上來是清炒鱖魚絲,此菜是對吃多了酸甜脆的蘇幫招牌菜松鼠鱖魚的一種另辟蹊徑,鱖魚絲一入口,蘇幫菜滑嫩鮮香的特點呼之欲出,而且充分體會到了由廚師高妙的刀法下魚絲所形成的美妙口感;第二道菜是碧螺蝦仁,此蝦仁選用南太湖淡水嫩河蝦,配蘇州特產碧螺春茶葉清熘而成,入口茶香清醇,蝦仁鮮滑,與平時常吃的炒蝦仁有天壤之別;第三道菜是響油鱔糊,服務員將鱔糊端上餐桌,現場澆上熱油,此時,盤中立即“辟叭”作響,由于其鱔肉原料新鮮,口感充實鮮美、香味濃郁開胃,我非常滿意;最后一道是竹蓀魚丸湯,其魚丸鮮嫩,清湯淡爽,在濃油赤醬的三道炒菜后喝之,有“絢爛之后歸于平淡之感”,從而也使得這次美餐由口舌之享升華為一種精神之悅。
雖然只是四道傳統的蘇幫菜,但在這里,因選料地道、制作精良,價格故也不菲。餐后,我不禁佩服青蘿深諳美食之道。由于有了比較,我一方面體會到近年吃的蘇幫菜之粗糙,另一方面,小時候蘇幫菜的真正味道又在記憶里得以恢復,故在此,謹以本文作為對青蘿盛意的感謝。
清炒鱖魚絲
碧螺蝦仁
響油鱔糊
竹蓀魚丸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